天气渐寒,每天早上喝一碗粥,微微出汗,全天周身舒泰。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明人朱柏庐在《朱子家训》中的名句,可见粥饭在中国人饮食中的重要性。 自华夏始祖在一万多年前开始野稻驯化后,稻作文明就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饮食。陶器的发明、稻米的脱壳,让煮粥成为可能。《诗经》中已将黍稻并提,《楚辞》中有稻、稷、麦、豆、麻。由于地域的不同,渐渐形成了北方喜食麦面、南方喜食稻粟的饮食习惯。 饭和粥,实为两种不同的做法,饭就是米饭,或称干饭,做法是可煮可蒸,其标准是见米不见水;而粥的标准是见米又见水,最好是文火慢煮,使水米融洽,柔腻如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米了,也要讲究烹饪技巧,才能做得恰到好处。是故李渔说:“饭之大病,在内生外熟,非烂即焦;粥之大病,在上清下淀,如糊如膏。” 好饭有标准,是要颗粒分明,入口软糯;好粥有标准,那就是要汁稠味厚,水米合一。诀窍就在于“粥水忌增,饭水忌减”,做饭前对二者的比例要有恰当的把握。为了使米饭增加香味,李渔还教做饭的小妾用蔷薇、香橼、桂花制成花露,待饭初熟时浇一点在上面,则满锅增香矣。 中国人对粥尤有深厚的感情,唐李商隐吟咏道:“粥香饧白杏花天,省对流莺坐绮筵。今日寄来春已老,凤楼迢递忆秋千。”宋苏轼有诗:“逆旅唱晨粥,行疱得时珍,青班照匕箸,脆响鸣牙龈。” 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里有三款粥,一款用梅花瓣煮粥,一款用萝卜入粥,再一款则用肉糜、茭笋、香草和松子并鸡汁一同滚粥,共同的特点是风雅奇崛,富于想象力,食材运用大胆,搭配奇妙,风味独特。 腊梅花有化痰止咳、理气宽胸之效;萝卜能止咳平喘、消食行滞;用肉糜、茭笋、香草和松子并鸡汁做成的粥,营养丰富、味道奇香,是兼具食补和食疗的佳品。中医药学认为所有的动植物、矿物质等都属中药的范畴,药物和食物是不分的,药物也是食物,食物也是药物。把这几样原本不搭界的食物一起烹煮,正符合中国人“药食同源”、“食物养生”的思想。 《红楼梦》中的贾府,钟鸣鼎食,食谱里就少不了各种粥,如贾宝玉喝的“碧梗粥”,林黛玉喝的“燕窝粥”、“腊八粥”,王熙凤喝的“粳米奶子粥”,王夫人喝的“大枣粥”,贾母喝的“红稻米粥”、“鸭子肉粥”等等,都满足了不同需要。 粥的花色品种很多,除了传统的粳米粥、糯米粥外,清末黄云鹄的《粥谱》记载粥方二百四十多种,按照粥的原料不同,分为谷类、蔬类、蔬事类、木果类、植物类、卉药类、动物类等。在当代粤人手中,粥品也是发扬光大,衍生出皮蛋瘦肉粥、北菇滑鸡粥、腊味团圆粥、荔湾艇仔粥、陈皮肉圆粥、西洋菜鱼丸粥、窝蛋雪菜牛松粥、嫩滑牛肉粥、骨汤菜干粥、神果海鲜粥、生滚腰润粥、甲鱼人参粥、时蔬三珍粥、瓜丁燕麦粥、咸蛋青豆粥、雪耳养颜粥、五香什锦燕麦粥等等花样,令人叹为观止。 粥还有养生健体之用,能使脾胃衰弱者很好地消化吸收。陆游有诗云:“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清人李诩在《戒庵老人漫笔》有一则“神仙粥方”,秘方是“用糯米约半合,生姜五大片,河水二碗,于砂锅内煮一二滚,次入带须大葱白五七个,煮至米熟,再加米醋半小盏入内和匀,取起,乘热吃粥,或只吃粥汤亦可”,号称能专治感冒风寒、暑湿之邪并四时疫气、流行头疼、骨痛发热等症。食疗合一,在这里得以充分体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