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有效的运用中药

 经方人生 2019-03-31

用药如用兵,中药由于品种不同,而功用不尽相同。如果不能验明正身,无论医师辨证如何精确,处方如何髙明,而所用药材却是似是而非的伪劣品,必难望其收桴鼓之效,甚至有贻误病机,酿成大患之虞。验明正身,应以现代中药书籍为依据。根据科属而以拉丁名为分类定名标准,才不会把张三认为李四。

(一)必须了解四气、五味和升降浮沉疾病的产生,实由于体内阴阳失去平衡的反映,所以用药性之偏胜,来调理人体之阴阳,使偏胜的局面达到平衡。故凡属阳性之热证:可用阴性寒凉药调治之。寒者则热之,上逆者降之,下陷者升之,结者散之,滑者涩之,虚者补之,实者攻之。

中药性能中,四气(四性)、五味,升降浮沉等理论,就是配合上面基本体系学说而产生的。

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素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和《神农本草经》“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便是将药物寒、热、温、凉四性,归纳为治病用药原则。四性又可概括为阴阳两面,寒凉为阴,温热为阳;寒和凉,温和热,仅是程度上之不同。阴阳偏胜之气不很显箸,性质平和,称之平性。运用药物,首须分别药之四性,四性不分,则不知阴阳,毎存重虚、重实之弊。

药有酸、苦、甘、辛、咸味。《素问》:“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后世医家则综合为:“凡药酸者,能涩能收;苦者能泻、能燥、能坚、甘者能补、能和、能缓;辛者能散、能润、能横行,酸者能下、能软坚,此五味之用也。”五味外别有淡味一种,虽淡而无味,但有利窍渗泄作用,如茯苓、通草、滑石之类都能渗湿而利小便。由于淡味无显著味道,故一般仍称五味。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的趋向而言。升为上升,降为下降,浮有发散之意,沉有渗利作用。故升浮之药均主上行而外达,属阳,具有升提、发散、袪风,疏泄、温里等作用。沉降之气,均主下行而内向,属阴,有潜阳、降逆、收敛、渗利、泻下等作用。

(二)分清功用和主治,识药兼须识病

一般所讲中药,统言者多,析言者少。比如治痰之药,有治燥痰者,有治湿痰者,一般药书只是统言治痰。又如治头痛的药,有治内伤头痛者,有治外感头痛者,两者相反,未可混施,所以不能统言治头痛,因而须分清药之功用和主治。功用不能追、逐款细注,只能扼要叙述,如,固表、补中、益元气、破坚积等。主治是适应证的例举。若能掌握药的主效主力,则应用上非常便利。

药书上所言药品的功用,甚为繁杂,如人参在《本草备要》上说,“大补肺中元气,泻火,益土生金,明目开心,益智,添精神,定惊悸,除烦渴,通血脉,破坚积,消痰水,治虚劳内伤,发热自汗,多梦纷纭,呕哕反胃,虚咳喘促,疟痢滑泻,淋沥胀满,中暑,中风及一切血证。”我们概括人参功用为,益智添神,补气生精,增加药力,通脉强心,主治:惊悸健忘,脾胃虚弱,肺虚喘促,崩漏暴脱,消渴,内伤、如此便易于记忆和运用了。

既识药之功用主治,尚须辨识病情病机。比如人参之能“除烦渴”,因其泻火故除烦,生津故止渴然当今之红髙丽参,另用药制过,其性温暖,又当别论“通血脉”,由于气行则血行“破坚积”,由于气运则积化,治虚积而非实积。“消痰水”,由于气旺则痰行水消,亦是治虚证而非实证。又能治‘发热自汗”,须知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亦有过服参芪而汗反甚者,若属阳盛阴虚者,则愈补阳而阴愈亏,则又宜清热,养血而汗自止。“疟痢滑泻”,并非逢疟痢不论新久,即投以人参,当然要把握:“始痢宜下,久痢宜补(治疟意同)”的原则。至于治“淋沥胀满”,亦证指虚证而言。由中气不足而作胀者宜补之,而胀自除,亦即《内经》所谓“塞因塞用”之意。

(三)用药贵在分经

从药物的四性,我们知进热药可治寒证,寒药可以治热证。但同属热病,有肺热、肝热、胃热、膀胱热种种不同。同属寒证,有脾寒、肺寒、胃寒、下焦寒之分。治肺热药难以清肝热,温脾寒药不善温肺寒,此即说明药物在人体上所发挥作用,各有它的适应范围。如桔梗、杏仁能治喘咳而归入肺经,柴胡、青蒿能治寒热、胁痛、口苦而归入肝经等,古人对于药物的归经,有以阴阳五行学说为依据,采用五色、五味和五行所属而与五脏六腑十二经相配合的,如:色青、味酸、属木,入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等,仅供参考而己,此外又藉“以气相求,表里相通”之义而引伸的,如手厥阴心包络,手少阳三焦,可与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相通。因厥阴主血,故诸药入厥阴血分者,并入心包络。少阳主气,诸药入少阳气分者,并入三焦。又心包络、三焦同属于火,所以又可和心与小肠相通。

古人对于药物归经之另一派,则凭累积经验,对于各药适应范围,作明确之指标。如:泻心火者黄连,泻肺火者黄芩;下脾火者芍药;降胃火者石膏;降肝火者柴胡;下肾火者知母;降膀胱之火者黄柏;降小肠之火者木通;降屈曲之火(潜沉之热,或是病位不明之热)者山栀子;降无根之火者玄参。

徐灵胎对于归经之说,有精辟言论如次,“每药独入某经,皆属附会之谈“而药之治病,必有专长之功……,后人即指为何经之药“故以某药能治某经之病则可,以某药为独治某经则不可。谓某经当用某药则可,谓某药不复入他经则不可。故不知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泛,必无捷效,执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泥,反能致害。 ”

(四)辨认同品异种、同品异制、同类异效

同品异种:是药名同而产地、品种不同,而其功效亦各有所长,但易混,应详加辨认。例如:木防己(马兜铃科),祛风止痛;汉防己(防己科),利水退肿

浙贝,味苦性寒,偏于清肺,淸热散结,多用于风热、咳嗽,痰多;川贝,味甘性润,偏于润肺,多用于肺燥,阴虚咳嗽。

川郁金,活血祛瘀较好,广郁金,行气解郁较强。

绵茵陈,洁热利尿作用较好,土茵陈,芳香化湿力大。

生栀子,偏于清热;黑栀子,偏干止血。

生薏仁,清热利湿;炒薏仁,健脾止泻。

生麦芽,性平,消导为主;炒麦芽,偏温,健脾开胃。

醋元胡,加强入肝止痛,酒元胡重在活血祛瘀。

杜仲,生用补肝肾,强筋骨,降血压,安胎;炒用,降压比生强。煎剂比酊剂强。

诃子肉,煨用涩肠,治久痢久泻;生用清肺,治久咳失音。

同类异效:是同一性能药物,作用类问而又异其趣的。如:羚羊角,性寒,清热解毒,治髙热神昏,入肝,平息肝风,犀角,性寒,清热解毒,治高热神昏,入心,凉血。

羌活,善治上半身湿痹,性较燥烈,善发汗解表;独活,善治下半身湿痹,性较缓和,发汗力较弱。

藏红花,甘寒,清热,凉血,解毒化癍,川红花,辛温,活血袪瘀,通经。

此外尚宜分别同品异部,同品异时,和同品异量之不同。同品异部。例如,紫苏,苏叶长于解表,苏梗长于宽胸,苏子长于降气。

槐花,凉血止血,炒炭凉血止血作用强;槐实,凉血止血,炒炭清热降压之力强。

麻黄,茎发汗,根止血,节发中有收。

同品异时:同一药品,因采集时间不同,而异其效的。例如:青皮,未成熟者,入肝胆,善于走下,破气,偏于疏肝止痛,长于行气导痰;陈皮,已成熟者,入脾胃,缓而走上,健脾。

同品异量:如用大黄0.1?1分,可收敛止泻,3分以上可致泻,泻后可发生继发性便秘。

以甘草调和诸药,则用量少,用七、八分(2.5克左右)。若治挛痛,或强心复脉,则须用至三钱,如芍药甘草汤、炙甘草汤等适。

(五)协同使用,撷取汤头方义精华

用药不可尔为尔,我为我。不可拼凑以成方。若能运用药的配伍关系,则收效甚效。比如:发散风寒药里的防风,常和荆芥并用,然同黄芪、芍药,又能实表止汗,合黄芪、白术名玉屏风散,为固表圣药。

发散风热药里的升麻,引以葱白散阳明风邪,引以石膏止阳明齿痛,引以人参、黄芪而上行,同柴胡引生发之气而上行,同葛根发阳明之汗,故升麻葛根汤为阳明发散之主方。

祛寒药的附子,熟附得麻黄,发中有补,生附配干姜,补中有发。

清热降火药中的知母,常和黄柏同用。古人谓:知母入肺肾二经气分,黄柏入二经血分,故二药必相须而行。

方剂里方义的解释,常能绘出各药的特性及药和药间的相互关系。比如: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方义为,气虚者补之以甘。参、术、苓、草,甘温益胃,有健运之功,冲和之德,故为君子。是方也,四药皆甘温,甘得中之味,温得中之气,犹之不偏不倚之人,故名君子。

又如,“名麻黄扬者,君以麻黄也。麻黄性温,味辛而苦,其用在达外;桂枝性温,味辛而甘,其能在固表。证属有余,故主以麻黄,必胜之算也;监以桂枝,制节之妙也。”

“治风不外桂枝,治寒不外麻黄。合桂枝、麻黄二汤以成剂,故为兼风寒中伤者主之。”——大青龙汤。

“若脉微不缓,正未复也”更恶寒者,邪未衰也。……宜桂麻各半汤,小小汗之,以和荣卫,自可愈也。” ——桂麻各半汤。

“宜桂枝二麻黄一汤,小发荣卫之汗,不用麻黄桂枝各半汤者,盖因已大汗出,不欲其发荣卫汗,欲其和荣卫汗也。”——桂枝二麻黄一汤。

由以上各节方论,我们可揣知古人所说“有汗桂枝,无汗麻黄。”之意,对于运用桂、麻当有分际了。

至于方剂中之加减,实为古人临床经验,大多可靠,必须牢牢记住。如补中益气汤下,“如血不足加当归,精神短少加人参、五味子,肺热咳嗽,去人参,咽干加葛根,头痛加蔓荆子,痛甚加川芎,有痰加半夏、生姜;胃寒气滞加青皮、蔻仁、木香、益智,腹胀加枳实、厚朴、木香、砂仁,腹痛加白芍、甘草,热痛加黄连,能食而心下痞加黄连;咽痛加桔梗,有寒加肉桂;湿胜加苍术;阴火加黄柏、知母,阴虚去升柴加熟地、山茱萸、山药;大便秘加酒煨大黄。

诸入以上皆古人临床累积经验,处方毎收桴鼓之效,不可等闲视之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