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行痹 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涉及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期可见有恶风、发热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证机概要:风邪兼夹寒湿,留滞经脉,闭阻气血。 治法:袪风通络,散寒除湿。 代表方:防风汤加减。本方有发散风寒、袪湿通络作用,适用于痹症风邪偏盛,游走性关节疼痛。 常用药:防风、麻黄、桂枝、葛根袪风散寒,解肌通络止痛;当归养血活血通络;茯苓、生姜、大枣、甘草健脾渗湿,调和营卫。 腰背酸痛为主者,多与肾气虚有关,加杜仲、嗓寄生、淫羊藿、巴戟天、续断等补肾壮骨;若见关节肿大,苔薄黄,邪有化热之象者,宜寒热并用,投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 (2)痛痹 肢体关节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通甚,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冷感。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证机概要:寒邪兼夹风湿,留滞经脉,闭阻气血。 治法:散寒通络,袪风除湿。 代表方:乌头汤加减。本方重在温经散寒止痛,适用于痹症寒邪偏盛,关节疼痛明显。 常用药:制川乌、麻黄温经散寒,通络镇痛;芍药、甘草、蜂蜜缓急止痛;黄芪益气固表,利血通痹。 若寒湿甚者,制川乌可改用生川乌或生草乌;关节发凉,疼痛剧烈,遇冷更甚,加附子、细辛、桂枝、干姜、全当归,温经散寒,通脉止痛。 (3)着痹 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证机概要:湿邪兼夹风寒,留滞经脉,闭阻气血。 治法:除湿通络,袪风散寒。 代表方:薏苡仁汤加减。本方有健脾袪湿,发散风寒的作用,适用于痹症湿邪偏盛,关节肿痛肿胀重着。 常用药:薏苡仁、苍术、甘草益气健脾除湿;羌活、独活、防风袪风除湿;麻黄、桂枝、制川乌温经散寒,袪湿止痛;当归、川芎养血活血通脉。 若关节肿胀甚者,加萆薢、木通以利水通络;若肌肤麻木不仁,加海桐皮、莶草以袪风通络;若小便不利,浮肿,加茯苓、泽泻、车前子以利水袪湿;若痰湿盛者,家半夏、南星。 久痹风、寒、湿偏盛不明显者,可选用蠲痹汤作为治疗风寒湿痹基本方剂,该方具有益气和营,袪风胜湿,通络止痛之功效,临证可根据感受外邪偏盛情况随证加减。 2风湿热痹 游走性关节疼痛,可涉及一个或多个关节,活动不便,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则舒,可有皮下结节或红斑,常伴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躁不安等全身症状。舌质红,舌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或浮数 。 证机概要:风湿热邪壅滞经脉,气 血闭阻不通。 治法:清热通络,袪风除湿。 代表方: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加减。前方以清热宣痹为主,适用于风湿热痹,热象明显者;后方重在清热利湿,宣痹通络,适用于风湿热痹,关节疼痛明显者。 常用药:生石膏、知母、黄柏、连翘清热坚阴:桂枝疏风解肌通络;防已、杏仁、薏苡仁、滑石、赤小豆、蚕砂清利湿热,通络宣痹。 若皮肤有红斑者,加丹皮、赤芍、生地、紫草以清热凉血,活血化瘀:若发热、恶风、咽痛者,加荆芥、薄荷、牛蒡子、桔梗疏风清热,解毒利咽:若热盛伤阴,症见口渴心烦者,加元参、麦冬、生地以清热滋阴生津。如热毒枳盛,化火伤津,深入骨节,而见关节红肿,触之灼热,疼痛剧烈如刀割,筋脉拘急抽挛,入夜尤甚,壮热烦渴,舌红少津,脉弦数,宜清热解毒,凉血止痛,可选用五味消毒饮合犀黄丸。 3痰瘀痹阻证 痹证日久,肌肉关节刺痛,固定不移,或关节肌肤紫暗、肿胀,按之较硬,肢体顽麻或重着,或关节僵硬变形,屈伸不利,有硬结、瘀斑,面色黯黧,眼殓浮肿,或胸闷痰多。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苔白腻,脉弦涩。 证机概要:痰瘀互结,留滞肌肤,闭阻经脉。 治法:化痰行瘀,蠲痹通络。 代表方:双合汤加减。本方有活血化瘀、袪痰通络作用,适用于痰瘀痹阻筋脉,关节重着疼痛者。 常用药: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白芍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茯苓、半夏、陈皮、白芥子、竹沥、姜汁健脾化痰。 痰浊滞留,皮下有结节者,加胆南星、天竺黄;瘀血明显,关节疼痛、肿大、强直、畸形,活动不利,舌质紫暗,脉涩,可加莪术、三七、地鳖虫;痰瘀交结,疼痛不已者,加穿山甲、白花蛇、全蝎、蜈蚣、地龙搜剔络道;有痰瘀化热之象者,加黄柏、丹皮。 4肝肾两虚证 痹症日久不愈,关节屈伸不利,肌肉瘦削,腰膝酸软,或畏寒肢冷,阳痿,遗精,或骨蒸劳热,心烦口干。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少津,脉沉细弱或细数。 证机概要:肝肾不足,筋脉失于濡养、温煦。 治法:培补肝肾,舒筋止痛。 代表方:补血荣筋丸加减。本方有滋补肝肾,袪风湿,舒筋通络止痛作用,用于久痹之肝肾不足,筋脉失养证。 常用药:熟地黄、肉苁蓉、五味子滋阴补肾,养血暖肝;鹿茸、菟丝子、牛膝、杜仲补肝肾,壮筋骨;桑寄生、天麻、木瓜袪风湿,舒筋通络止痛。 肾气虚,腰膝酸软,乏力较著,加鹿角霜、续断、狗脊;阳虚,畏寒肢冷,关节疼痛拘急,加附子、干姜、巴戟天,或合用阳和汤加减; 肝 肾阴亏,腰膝疼痛,低热心烦,或午后潮热,加鬼板、熟地、女贞子,或合用河 车大造丸加减。 各型痹症日久迁延不愈,正虚邪恋,气血不足,肝肾亏损,见有面色苍白,少气懒言,自汗疲乏,肌肉萎缩,腰腿酸软,头晕耳鸣,可选用独活寄生汤以益肝肾,补气血,袪风除湿,蠲痹和络。 痹症常缠绵难愈,需长期治疗,可将药物做成膏剂、丸剂、散剂、冲剂、胶囊、酒剂等,便于病人持久服药。除内服药物治疗外,可配合针灸、推拿、膏药外敷。温热疗法、光线疗法、体育疗法等也有较好疗效。 痹症的针灸治疗痹证是由风、寒、湿、热等病邪引起,以肢体关节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或关节灼热、肿大等为主症的一类病症。古代痹证的概念比较广泛,包括肢体痹和内脏痹。本节主要讨论肢体的痹证。常见于西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病。 本病与外感风、寒、湿、热等邪及人体正气不足有关。风、寒、湿、热之邪侵入机体,痹阻关节肌肉经络,导致气血痹阻不通,产生本病。正如《素问·痹论》所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根据感受邪气的相对轻重,常分为行痹(风痹)、痛痹(寒痹)、着痹(湿痹);若感受热邪,留注关节,或素体阳盛、阴虚火旺,复感风寒湿邪,邪从热化,可见关节红肿热痛兼发热,为热痹。 【临床表现】 本病以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等为主症。 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期常有发热及游走性、不对称性关节红、肿、疼痛,特别是膝、肘、腕及踝关节,一般1~4周内症状消失,不留后遗症,但常反复发作。实验室检查可有血沉加快、抗链球菌溶血素“O”阳性。 类风湿性关节炎常累及手足小关节,以关节肿痛、活动受限、“晨僵”为特点。大多数呈对称性、游走性多关节炎,伴关节腔内渗液,近端指关节常呈棱形肿胀,最终导致关节僵硬、畸形,症状缓解与反复呈多次交替发作,本病可破坏骨质。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RF)阳性占80 %。 骨性关节炎以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及关节韧带附着处骨质增生为特点。X 线检查可见关节边缘尖锐,有唇样骨刺或骨桥形成,关节间隙不匀称、狭窄等。 1 .行痹(风痹) 疼痛游走,痛无定处,时见恶风发热,舌淡、苔薄白,脉浮。 2 .痛痹(寒痹) 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痛减,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弦紧。 3 .着痹(湿痹) 肢体关节酸痛,重着不移,或有肿胀,肌肤麻木不仁,阴雨天加重或发作.苔白腻,脉濡缓 4 .热痹 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关节活动不利,可累及多个关节:伴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苔黄燥,脉滑数。 【治疗方法】 1 .基本治疗 治则:通经活络止痛,行痹兼活血祛风,痛痹兼温经散寒,着痹兼除湿化浊,热痹兼清热消肿;行痹、痛痹、着痹针灸并用,泻法;热痹只针不灸,泻法。 处方:局部取穴并根据部位循经选穴。 肩部:肩髃 肩髎 臑俞 肘部:曲池 天井 尺泽 少海 小海 腕部:阳池 外关 阳溪 腕骨 脊背:大椎 身柱 腰阳关 夹脊 髀部:环跳 居髎 秩边 股部:伏免 殷门 承扶 风市 阳陵泉 膝部:膝眼 梁丘 阳陵泉 膝阳关 踝部:申脉 照海 昆仑 丘墟 方义:病痛局部取穴及循经选穴可疏通经络气血,使营卫调和而风、寒、湿、热等邪无所依附,“通则不痛”,痹痛遂解。 加减:行痹加膈俞、血海活血调血,遵“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痛痹加肾俞、关元温补阳气、祛寒外出;着痹加阴陵泉、足三里健脾除湿;热痹加大椎、曲池清泻热毒;各部位均可加阿是穴。 操作:各部脑穴常规针刺。大椎、曲池可点刺出血;肾俞、关元用灸法或温针灸法。 2 .其他疗法 (l)皮肤针:用皮肤针重叩脊背两侧和关节病痛部位,使出血少许并加拔火罐。 (2)电针:针刺得气后,接通电针仪,用连续波刺激10~20 分钟。 (3)穴位注射:选用当归、防风、威灵仙等注射液,在病痛部位选穴,每穴注人0.5~l ml 。注意勿注入关节腔内。每隔1~3日注射l 次。 【验案举例】 姚某,男,39岁。患者自述两膝关节疼痛肿胀不断加重已近月余,坐卧均痛,屈伸不利,步履艰难,夜不能寐,甚则不敢站立。近2 日来,两手腕关节及腰部均有痛感。诊断为“痛痹”。取梁丘、膝眼、阳陵泉、足三里、阳池、合谷、肾俞、气海俞等穴,平补平泻,针后加灸。治疗2 次后关节疼痛显著减轻,行动自如。共治疗20 余次诸症消失(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学简编.第2 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374 )。 【文献摘录】 1.《针灸资生经》:飞扬治历节风、足趾不得屈伸。 2.《针灸大成》:四肢风痛,曲池、风市、外关、阳陵泉、三阴交、手三里。 3.《神灸经纶》:臂腕五指疼痛,腕骨、支正……风膝肿痛,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太冲、昆仑……五痹,曲池、外关、合谷、中渚、膏肓、肩井、肩髃……上中下三部痹痛,足三里。 【按语】 1. 针刺治疗痹证有较好的效果,尤其对风湿性关节炎;由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情缠绵反复,属于顽痹范畴,非一时能获效。 2. 本病应注意排除骨结核、肿瘤,以免延误病情。 3.患者平时应注意关节的保暖,避免风寒湿邪的侵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