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历200年的隔绝,明末清初的传教士再来中国,他们是如何传教?

 三槐世家馆 2019-04-02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西方传教士没来中国将近200年,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西方基督教陷入分裂和衰落,明朝实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欧亚大陆交通阻塞等等。

在这200年里,西方逐渐完成2件大事,一件是宗教改革运动,另一件是开辟新航路。崛起的西方列强,开始高举着宗教的旗帜,由海路向东面而行,占据欧亚陆地枢纽的奥斯曼帝国再也无法阻挡。

1552年,方济各·沙勿略在1名中国水手的帮助下,来到广东珠江口的上川岛,然而中国海禁而不准他进入大陆。当年12月,不能成行的方济各·沙勿略,在岛上去世。

接着,来到中国的就是著名的传教士利玛窦(1552-1610年),1582年来到澳门学习中文,1583年与耶稣会士罗明坚一起到达广东肇庆。他们自称是印度来的和尚,知府王泮收到自鸣钟等礼物后,就允许两人居留肇庆。几年后,罗明坚回到欧洲,利玛窦独居肇庆。

后来,利玛窦又去了韶州、南京,北上京城没有成功,就退居到南昌。1601年,利玛窦终于来到北京,他向明神宗进献自鸣钟、万国图志、基督教画像等贡品。洋玩意博得明神宗的欢心,为方便修理器械,他就允许利玛窦居住京城,并由礼部负责供应食宿。

于是,利玛窦在这里度过生命的最后10年,全力开展传教工作。1603年,利玛窦最著名的著作《天主实义》在北京发行,书中引用中国的古典书籍来阐发天主教的教义,产生巨大的影响。

继任利玛窦的是龙华民,他于1613年派金尼阁会罗马向教皇汇报教务,那时候中国的教徒约有3000人左右。1620年,金尼阁返回中国,还带来8名传教士,其中就有著名邓玉函、汤若望。

在这期间,耶稣会士在中国的活动,引发一部分官僚、士绅的不满。

不少专家分析,这跟明末的国情有关,一是皇帝需要传教士的西洋历法来修正中国时有出错的历法,毕竟皇帝颁布历法是农业国家的大事;二是建州女真的兴起,让明朝的辽东战争十分吃惊,而传教士的科学技术很有用,比如汤若望的《火攻挈要》就是铸造西式火器的经典之作。

1644年,清兵入关后,汤若望开始在清廷当官。由于汤若望准确预言日食,被清廷任命为钦天监正,他的名气在新朝廷里打响。因为汤若望在清廷玩得很溜,屡次被顺治晋封,也无形中提高了天主教的声誉。

康熙继位后,汤若望的西洋历法遭到攻击,导致传教士受到拘禁,1666年汤若望去世。康熙亲政后,他亲自来到天文台测验历法,结果传教士一方大获全胜。于是,教士的冤屈被昭雪,各地陆续恢复教会活动。

康熙对西方的科学很感兴趣,因此传教士受到重视,南怀仁、徐日昇、闵明为等人轮流会给他讲天文、地理、数学、音律等知识。

总之,明末清初传教士的活动,最终还是取得不少成就。据统计到1701年时,中国已有澳门、南京、北京3个主教区,有130名传教士和30万教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