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脑卒中后肌肉痉挛,怎么办?

 吴海香 2019-04-03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结果显示

中国脑卒中发病率排名世界第一

比美国高出一倍

我国每年脑卒中新发病例约200万人

我国第三次国民死因调查结果表明

脑卒中已成为中国居民第一位死因

卒中患者发病后

还可能会引起多种后遗症

而痉挛则是脑卒中后发生率较高的后遗症

约有65%的脑卒中患者

在恢复过程中出现瘫痪肢体肌痉挛

患者发生痉挛后不但会引起关节挛缩、

损伤皮肤防御机能、引起肌体疼痛

同时还会增加脑卒中的致残率

严重影响患者健康

文︱仁芯

来源︱霁康传媒

什么是卒中后肌肉痉挛?

卒中后肌肉痉挛(Post-stroke Spasticity, PSS)是脑卒中后常见的上运动神经元病损后,由于脊髓和脑干反射亢进而出现的肌张力异常增高的综合征。

✦是一种由牵张反射兴奋性增高所致的、以速度依赖的紧张性牵张反射亢进为特征的运动功能障碍;

✦伴有腱反射活跃(原因是牵张反射的兴奋性增高);

✦痉挛的速度依赖是指伴随肌肉牵伸速度的增加,肌肉痉挛的程度也增高。

PSS的发病原因

主要是整个脊髓反射亢进所致,包括牵张反射、屈肌反射、对侧伸肌反射亢进。

✦运动神经元兴奋性增高;

✦牵伸诱发的运动神经元突触兴奋性增高;

✦抑制性突触的输入降低;

✦脊髓上兴奋性改变。

PSS对患者的影响

痉挛如果不治疗,肌肉长期处于不正常的位置,对于患者来说这可能非常痛苦的。

肌痉挛的表现模式:

肌痉挛的常见症状包括:

  • 肌张力增加,肌肉僵硬或紧张;

  • 过度反应;

  • 肌肉痉挛;

  • 肌肉反复快速收缩;

  • 关节僵硬。

PSS如何评定?

评定内容包括:痉挛的严重程度,痉挛的分布受累的肌肉、肌群或肢体部位,痉挛所致的功能性不良后果。

01

量表评定

02

仪器评定

✦神经电生理检查:

EMG检查:H反射、F波、Hmax/Mmax等

多通道动态EMG检查

✦关节活动范围(ROM)的测量

03

运动及ADL功能评定

✦徒手肌力检查

✦关节活动范围(ROM)的测量

✦Berg平衡量表

✦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

✦Brunnstrom运动功能

✦Fugl-Meyer量表

✦Barthel指数(BI)或功能独立性评定(FIM)

▼ Barthel指数(BI)评定量表

PSS如何康复治疗?

《中国脑血管病诊治指南与共识2016版》对痉挛康复的推荐意见如下:

① 痉挛的处理要从发病早期开始,原则应以提高患者的功能能力为主要目的。(Ⅰ级推荐)。

② 抗痉挛肢位、关节活动度训练、痉挛肌肉缓慢牵伸、夹板疗法等方法可缓解肢体痉挛(Ⅱ级推荐,B级证据)。

③ 痉挛影响肢体功能时,可使用替扎尼定、丹曲林和巴氯芬等口服抗痉挛药(Ⅱ级推荐,B级证据)。

④ 局部肢体肌肉痉挛影响功能和护理时,建议使用肉毒素局部注射治疗,康复训练结合早期局部注射A型内毒素,可减少上下肢的痉挛程度,提高肢体功能(Ⅰ级推荐,B级证据)。

证据水平(A、B、C、D)和推荐强度(4级)参考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的相关标准。

PSS的具体康复策略

01

痉挛的预防

①良肢位摆放

偏瘫患者的良肢位摆放包括仰卧、侧卧、坐位几个方面。一般患者的体位应2~3小时变换一次,当患者能在床上翻身或主动移动时,间隔时间可延长。瘫痪病人最佳的体位是患侧卧位,其次是健侧卧位,而不应长时间仰卧。

坐位时薄枕应放于患侧上肢下,患侧肩往前伸,手肘放松伸直。双足平放,躯干挺直,不可倾侧,确保患者坐于两股及紧靠椅背,髋维持90°。

注意事项:

  • 仰卧时避免被子太重而压迫偏瘫足造成足尖的外旋;

  • 避免偏瘫侧上肢长时间处于手心向下的位置,易造成肌肉痉挛;

  • 大多数时间应保持手心向上或朝向身体对侧;

  • 如在轮椅或平时坐位时,偏瘫侧前臂和手也要给予良好的支持;

  • 患者坐椅子时,其上肢绝对不能垂吊在椅子旁边;

  • 患者最好选择有扶手的椅子,抬头,上身坐直,患侧上肢放在椅子扶手上或者大腿上,用枕头支撑;

  • 双脚分开,小腿放直,双脚平放在地板上或者轮椅的脚踏板上,脚趾向前。

②消除加重痉挛的诱发因素

一些痉挛与各种外界刺激有关,因此在治疗前要尽量消除诱发肌痉挛的因素,如发热、结石、尿路感染、压疮、不合适的支具和尿袋、受凉、疼痛、便秘和加重肌痉挛的药物等。通常诱因解除后,肌痉挛会有明显减轻。

02

物理治疗

①冷疗法:用冰敷或冰水浸泡痉挛肢体5~10s,可使肌痉挛产生一过性放松。

②水疗法:患者在具有一定水温的游泳池,利用温度的作用进行被动关节活动,也能缓解痉挛。室温保持在25度,水温宜在300左右。

③温热疗法:各种传导热(如蜡、砂、泥等)、辐射热(红外线)及内生热(超短波)

④电刺激疗法:对痉挛肌及其对抗肌的交替电刺激疗法,可利用交互抑制收缩和高尔基腱器兴奋引起抑制以对抗痉挛。另外,还有脊髓通电疗法、痉挛肌电刺激疗法、直肠电极置入电刺激法。

03

运动治疗

运动疗法包括主动运动、被动运动和按摩等手法治疗。运动和牵伸是痉挛的重要治疗方法。治疗师使用手法治疗(被动牵伸、关节负重等)、神经发育技术(Bobath技术、PNF、Rood技术等),增加关节活动范围,防止肌肉僵硬。运动和牵伸可以由专业的康复治疗师,或者借助机器或护理人员的帮助下完成,同时还可以在治疗师或者医生的指导下自己做。

①主动运动痉挛肌的拮抗肌,产生交互性抑制作降低肌痉挛。如肱二头肌痉挛可练习肱三头肌的主动和抗阻收缩;

②被动运动时也可结合某些反射机制来降低肌张力,如被动屈曲足趾可降低肌张力;

③深而持久的肌肉按摩,或温和地被动牵张痉挛肌,可降低肌张力。

04

药物治疗

常用药物:

① Dantrolene 硝苯呋海因:原理是梭内外肌肌肉细胞膜抑制。用法为25mg Bid,每周增加25-50mg,最大剂量200-400mg/d。副作用有无力、头晕、胃肠道反应、肝脏损害。

② Diazepam 安定:作用于脊髓脑干控制痉挛,有效阻断脊髓内和上位神经元以a-GABA为传导物质的突触。用法从2mg Bid开始,每周增加2mg,最大40-60mg/d。副作用有镇静、疲乏、抑郁、共剂失调、记忆力减退、药物依赖。

③ Baclofen:β-4氯苯基γ-氨酪酸,是突触前抑制的神经递质GABA的B型受体的激动剂。口服每次5~7.5mg,一日3~4次,逐渐增大剂量达最佳疗效或出现副作用,最高日剂量120-150 mg。可采用皮下植入Baclofen泵的给药方式。副作用有头昏、乏力、恶心和感觉异常。

④其它药物:吗啡、度冷丁等可激动阿片受体,阻止伤害性刺激的传入,在镇痛的同时也可减轻肌痉挛。可乐定和tizanidine是α2肾上腺素能激动剂,能恢复髓内的各种去甲肾上腺素的抑制,对肌痉挛有效,但不如Baclofen。

05

矫形器治疗

可利用上肢或下肢矫形器矫正痉挛。通过将痉挛的肢体固定在休息位或功能位,将挛缩降到最小。主要提高身体平衡性、重获站立和行走能力等。 如用于内收肌痉挛的外展矫形器,用于屈肘肌痉挛的充气压力矫形器,用于足下垂内外翻的踝足矫形器等。其作用除了能防止肌痉挛的加重外,还能防止挛缩,应早期积极采用。

06

神经溶解技术(neurolysis)

采用石炭酸或酒精注射,以溶解破坏神经轴索,降低或阻止神经冲动传递,从而减轻肌痉挛。酒精的浓度为50%~100%。作用持续3~6月。

1)注射部位:神经干或肌肉运动点。

2)常用的注射:

①胫神经封闭:胫神经位于膝关节后腓肠肌两个头和腘绳肌内外侧腱的中间。封闭可减轻马蹄内翻足和踝阵挛,帮助步行。

②闭孔神经封闭:闭孔神经位于内收长肌起点外侧。封闭可减轻股内收肌痉挛,利于穿裤、洗浴和插管护理,改善剪刀步态,防止髋脱位和膝内侧压疮。

③坐骨神经封闭:位于闭孔神经后方,坐骨结节外侧,臀大肌肌腹下缘。也可按需要封闭其分支。封闭可减轻腘绳肌肌痉挛,改善坐姿,防止挛缩和压疮,增加膝ROM,并在站立和行走转换时使足跟可以触地。

07

化学去神经技术(chemodenervation)

在运动点注射A型肉毒毒素,可迅速地与神经肌接头的胆碱能突触前受体结合,阻滞神经突触兴奋传导的钙离子内流,使乙酰胆碱释放障碍,从而引起较持久的肌肉松弛作用。

08

手术治疗

严重的肌肉痉挛经较长期非手术治疗无效时,可选用手术治疗。主要手术方法有神经切断、脊髓部分切断、高选择性脊神经根切断、肌腱切断或延长等。此外也可以通过矫形手术的方法,来松解挛缩,矫正畸形。

09

传统中医治疗

①针刺治疗:针刺拮抗肌侧的穴位,上肢取阳经穴位, 下肢取阴经穴位。上肢穴位为曲池、外关、合谷、清冷渊、手三里。

②推拿治疗:分别在颈项部沿头部经脉由前至后巡经施以点法按法、上肢手三阴经及肌腱联合处施以点法按法并配合关节活动、背部脊柱两侧膀胱经自上而下施以滚法并按揉相应穴位。

③外用抗痉挛药物治疗:中药塌渍痉挛治疗方外敷及中药浸泡涂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