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诰封碑上有乾坤 圣旨碑中藏故事

 昵称63213010 2019-04-03

东阿新发现的文物让尘封数百年的往事“复活”:
明朝的“国防部长”张本清正廉明,其妻也享荣耀,被皇帝封赏;
“超级富翁”赵德和捐“400吨”赈灾粮,明朝皇帝给其位子给其面子……

新闻导读

    张本是谁?他的夫人为何受到明朝政府的封赏?
    赵德和是谁?明朝皇帝朱祁镇为何颁布圣旨表彰他?
    东阿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发现的圣旨、诰命碑刻中给出了详细的答案。
    这次发现的碑刻共有5通,即明《张本夫人诰命碑》、明《秦纠诰封碑》、明《赵德和圣旨旌表碑》、明《张玉田诰封碑》、清《王进恩诰封碑》等。这些碑刻对我们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字档案资料,具有珍贵的历史研究价值和文物保护价值。

高官 张本仕途顺:曾任明“国防部长”

    东阿县铜城办事处张大人集村有一块碑刻《张本夫人诰命碑》,墓碑为青石质,高128厘米,宽70厘米,厚47厘米。
    张本是谁?他的夫人为何受到明朝政府的封赏?碑文给了我们答案,而早先发现的《故资善大夫兵部尚书兼太子宾客张公墓志铭》也对此有更详细的记载。
    张本(1366-1431年),字致中,明初兵部尚书兼太子宾客。兵部尚书是一个统管全国军事的行政长官,明代正二品,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太子宾客是一个三品官职。
    张本从小就聪明好学,做人通情达理。在朱元璋当皇帝时,他从国子监毕业,当上了江都知县。作为一县之长,他充分发挥了他的才能,采取“铁腕”政策,地痞无赖、土豪劣绅都不敢再张狂了,有权有势的地方官员也不再敢骚扰老百姓。
    1399年,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朱棣发动军事政变,不久率兵打到扬州。当地长官王彬坚持抗战,被驻守城池的将士绑了起来。
    张本审时度势,为使城中百万百姓的生命免遭涂炭,洞开城门迎降。朱棣对张本这一义举非常赏识,提拔任命他为扬州知府,不久又升迁为江西布政司右参政,这是个正四品官职。
    升官了当然是好事,但当时江西的官场并不好混,军事机构、司法机构和政府的这三个主要部门的负责人都恃才傲物,关系闹得很僵。衙门事务,积压几个月也没人管。
    张本到任后,分别对他们做思想工作,再加上他本人处事公正果断,为人廉洁自律,很快便打开了局面,江西的风气开始变得越来越好。他自然而然就受到了当地百姓的拥戴。
    永乐四年(1406年),张本由于政绩突出,被任命为工部左侍郎。但不久因犯了一个小错误,降职为工部右侍郎。四年后,皇太子(朱高炽,后为仁宗皇帝)监国,提拔张本为刑部右侍郎,并让其督理北京河运。
    在这个岗位上,张本兢兢业业,他还亲自到运河视察工作,保证了漕运船只畅行无阻。由于政绩突出,张本深受明成祖朱棣和太子朱高炽的赏识。一次,张本督理河运至济宁时染疾病倒。太子得知后亲自安排官员带名医为张本诊病,还赏了他很多财物。

荣耀 张本清正廉明 贤惠妻子受封

   对于张本为政清正廉明的行为作风,明成祖朱棣也极为赏识。据《明史》记载,有一次,朱棣宴请朝中大臣,别的大臣案前都置放一个银器,独张本案前放一个陶器。张本不解,朱棣说:“你外号穷张,给你个银器有什么用处呢?”张本赶忙起身叩头,感谢皇帝的知遇之恩。
    洪熙元年(1425年),朱高炽当上了皇帝。南京曾是明朝国都,为了体现对南京的重视,皇帝任命张本为南京兵部尚书兼都察院事。但不久,张本又被召入京,深得当朝皇帝赏识,留在兵部任职。
    宣德元年(1426年),宣宗朱瞻基的叔父汉王朱高煦在其封地乐安(今山东滨州惠民县)发动叛乱。宣宗亲征,很快平息叛乱,并拘捕了朱高煦父子,张本则奉命处理善后事宜。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张本还时刻关注民生问题。当时京畿一带的军民为养官马所累,张本请求将官马的饲养范围扩大至山东、河南和大名诸府,宣宗同意,山东、河南自此开始养官马,减轻了京畿一带军民的沉重负担。
    宣宗四年(1429年),张本兼太子宾客,并受到赏赐。当时户部以官田租税减少,经费不足为由,请求减少京外官、生员和军士的俸禄。宣宗认为军士很艰辛,不能减少,遂把这一建议交给群臣讨论。张本等大臣认为减少俸禄于国家安定不利。宣宗听从了他的建议,并命张本兼掌户部。
    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张本针对当时诸边粮食连年丰收,京畿一带则粮食紧缺的状况,建议用丝麻布帛到诸边换取粮食,多的时候换谷三四十万石,少的时候也能换回十万石,库藏很快充实起来,边疆地区的物质生活也得到改善。
    有了这么一个能干的丈夫,张本的妻子王氏当然很荣耀,而且她品德高尚、顾全大局,是一位贤内助,所以皇帝封她为“益茂夫人”,于是便有了《张本夫人诰命碑》。
    这里要说明一下,诰命是皇帝封赠官员的专用文书,诰命发放的对象不同,叫法也不同,如五品以上官员本身受封称为诰授,封其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及妻,生者称诰封,死者称诰赠。

富豪 捐“400吨”赈灾粮“超级富翁”受封赏

    在东阿县姜楼镇广粮门村有一块断为两截的石碑,也是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的新发现。这是一块圣旨旌表碑,是明朝英宗皇帝朱祁镇为表彰东阿县一个叫赵德和的富翁而颁发的。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呢?
    1443年,也就是明朝皇帝朱祁镇在位期间,发生了特大灾荒,绵延千里的土地寸草不生,到处是饿死的百姓。目睹这一惨状,东阿县马曹集村的赵德和决定出手行善,他捐出自己的豆子、谷子共7500石交给官府赈济灾民。
    石是一个容积计量单位,有人通过史书记载推算出,一石精米大约有90多千克。现在我们作一个不太科学的推断——即使一石豆子或谷子按照50千克计算,这一次赵德和捐出的粮食约有400吨,看来在当时他绝对是一个超级大富豪。
    后来,当地政府把赵德和的善举上报给朝廷,英宗皇帝颇为感动,对他大加赞赏,并授予“义民”称号。受到鼓舞,赵德和又将2000担白麻进贡给朝廷。
    看到赵德和如此大方,皇帝感觉该加大奖赏,于是就加封赵德和为户部员外郎。这个官员大体相当于现在的某些“顾问”、“调研员”之类的头衔。
    为朝廷解忧,朝廷当然不会亏待你。这一次,明英宗不仅给了赵德和职位,还要给面子——他下旨建造广粮门牌坊一座,赵德和原来居住的村庄马曹集村也改为广粮门。这个村名沿用至今,屈指算来已经有500多年历史了。
    同时,皇帝还颁布圣旨,将赵德和的先进事迹刻在碑上进行表彰,也就是现在的《赵德和圣旨旌表碑》,碑文是这样写的:“山东兖州府东阿县民赵德和:国家施仁养民,尔能出豆谷七千五百石,用助赈济。有司以闻,朕用嘉之。今特赐敕奖谕,劳以羊酒,旌为义民,仍免本户杂派差役四年。尚允蹈忠厚,表励乡俗,用副朝廷,褒嘉之意,钦哉故敕。正统十一年三月二十一日。”

本报记者 孙克峰 通讯员 李清洪

链接

皇帝恩典 还有三例

    另外,在东阿县铜城办事处大秦村村北秦氏家族墓地还发现一通《秦纠诰封碑》。这通碑立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青石质地,高260厘米,宽91厘米,厚31厘米,楷书字径5厘米。碑额浮雕是二龙戏珠,龟趺座。在东阿县刘集镇张集村有一块《张玉田诰封碑》,这是一通立于明朝万历三年的碑刻。
    而在东阿县鱼山乡沙窝村东200米有一处王氏家族的墓地,其中有一座王进恩的墓,该墓上方有1米高的封土,墓室结构不详,墓前置立着墓碑一通,即《王进恩诰封碑》。碑刻正面是一道向一个叫王永祥的人下发的圣旨。此碑刊刻于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正文楷书阴刻18行,满行23字。
    王永祥为王进恩之子,因王永祥在任四川盐井守备期间有功,诰封父亲王进恩为武德将军,母亲姜氏为宜人,继母赵氏为太宜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