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首咏鹅让他七岁成为童星,一纸檄文却反被武则天重用,可谓传奇

 acerbookstore 2019-04-04

骆宾王(约公元619年—约公元687年),汉族,字观光,生于义乌(今浙江金华义乌),唐代著名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在四杰中他的诗作最多。他的名字和表字来源于《易经》中的观卦:“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中国有句老话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这首妇孺皆知、家喻户晓的《咏鹅》,正是初唐诗人骆宾王在七岁时的杰作。

那么,从这首诗里能否解码出骆宾王后来的人生呢?

据《唐才子传》记载,当年骆宾王家里来客人,指着门外水塘里的鹅,问能否以此为题赋诗,小宾王张口就吟道:“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从此乡里人传为佳话,誉为“神童”。

神童每朝每代都有,和骆宾王同时代的很多人都是神童:王勃九岁的时候给《汉书注》指误,杨炯十岁被选拔到皇宫的弘文馆深造,沈佺期、宋之问十九岁中进士……

只能说骆宾王比其他人幸运,他靠一首极其简单、极其通俗易懂的小童谣,赢得了超过了所有人的知名度。

不过,出名趁早的“童星”,未必接下来就顺理成章的大红大紫。和今天很多销声匿迹或是人设崩塌的童星一样,不是出于家庭原因、就是自己性格缺陷。

总之,“童星”要想改头换面,重新回到“热搜榜”,是需要经历很多事情的。

因为武则天也有爱惜人才的一面 徐敬业起兵反叛时,诗人骆宾王写了《为徐敬业讨武瞾檄》一文。文中攻击漫骂武则天,文笔极为精彩,有声有色又有气势。檄文送到宫中,武则天呌内待读给她听。内待不敢不从,只好硬着头皮读。

不料,武则天非常平静从容,一边听一边与人议论,甚至被檄文中优美的文笔所吸引。当她听到“一杯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请看今日之城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时,竟拍案呌绝,忙问檄文是何人所写。左右告知是骆宾王。武则天感慨地说:“这样的人才,怎么让他流落?这实在是宰相的过错啊!”

武则天还很重视发展农业,兴修水利。公元684年,她下令奖励农桑。规定凡耕地增加,家有余粮的地方,地方官可以得到奖赏,如果户口减少,就要受处分。在她统治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户口数从唐太宗李世民时,以每户五人计算,全国有三百八十万户,人口一千九百万人,上升到六百十五万户,人口九千零七十五万人。人口增加四到五倍。只有人民生法,安定提高才有这种情况。说明当时社会是全盛时期。这应该是武则天领导建国的功迹。

徐敬业的叛乱两个多月后即被平定。作为讨武檄文的作者和叛军的吹鼓手,骆宾王的命运我们先按下不表,先来说说他作为一个动乱时代启蒙者的价值。

如果说骆宾王凭借自己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气质和儒家知识分子传统之中的作品,赢得了文学史上的不朽声名,那么关于他参与讨伐武则天的那场政治秀则是一个诗人短暂的春秋大梦。

但是,千万别忽略了梦想的价值。一个文化精英,一个自觉担当时代使命的诗人,身处一个缺少正义的社会,看到美好价值的失落,而敢于挺身而出,振臂一呼,并试图去给铁屋子捣出一个窟窿,去呼吁建立一个新的世界,纵然只是一个梦,那也是可歌可泣的。

难怪当初,那么多人在欣赏他的战斗檄文《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时,都忍不住要颤抖着手点赞。因为骆宾王这种一人挑战强权,独自剑指帝王的勇气,即便在崇尚个性自由的唐朝也是难能可贵的。

但骆宾王做到了。因为他与那些身处庙堂、心惊胆战的官宦不一样,他终其一生都只是一个处江湖之远的落魄诗人。一无所有的他,反可以葆有生命本该有的真实,和本该有的力量,凭借这种真实和力量解除心灵的束缚,让精神飞翔起来。而解放的心灵和飞翔的精神把他塑造成一个极端的个人主义者,并以极端的方式和强权与独裁进行较量,为大唐诗人的版图增添了一抹异样的、别具价值的光彩。

闻一多先生评价骆宾王说:“他天生一副侠骨,专喜欢管闲事、打抱不平、杀人报仇、革命、帮痴心女子打负心汉。”

一生孤傲的骆宾王,若真如传说中遁入空门,晨钟暮鼓之中,也许他会收获人生的另一番心境:与世无争,淡泊宁静。于他而言,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人生的圆满呢?昔时人已没,犹闻咏鹅诗。曾经的骆宾王虽然已湮没在历史的迷雾中,但他那百世称颂的昂扬诗篇,高洁挺拔的人生姿态却将永远奔腾在初唐历史的长河中,成为最传奇的那一朵浪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