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 义芳君茶叶出现“冷后浑”现象,对于经常泡茶的老茶人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甚至有人还给这现象取了个挺文雅的别名“茶乳酪”。 很多茶小白往往心里一凉,以为喝到了杂质很多、品质低劣的茶叶了。 当然,也有不少人直接把出现这一现象当作是优质茶标志之一。 究竟是茶小白的“心惊惊”不无道理呢,还是这种“茶乳酪”真的是好茶标志呢? 今天,义芳君就来跟大家一起探讨下,这种“茶乳酪”究竟是何物?有何特质? 根据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这种“茶乳酪”实际上是茶多酚及其氧化物,如:茶黄素、茶红素与咖啡碱反应形成的络合物。 这种如胶似漆的物质产生后,呈乳状物状态,使茶汤由清亮转为微浑。 但是,请记住,高温时它们呈游离状态,茶汤是清亮的,只有低于40度时,才会产生凝聚作用,慢慢形成。 问题在于,是不是所有的茶都会出现“冷后浑”呢?有人说红茶,也有人说黑茶…… 实际上,从茶叶冲泡后产生“冷后浑”的基本原理上便可得知,它并非是某一种茶类的专利,日常冲泡时,我们也常在红茶、乌龙茶、绿茶、黑茶等品类中见到过。 那我们能不能依此来断定这款茶是否优质呢? 实际上,出现“冷后浑”只能说明这款茶内含物质的确比较丰富,口感滋味比较浓强鲜爽,但并不等同于品质就一定拔尖。 这是两个不同概念。 因为品质实际上是一个综合性指标,除了口感滋味,我们还需考量香气、条索、叶底等其它因素。 当然,反之,粗老低劣的茶品,也是不太可能出现“冷后浑”现象的。 所以,总体来说,出现“冷后浑”现象的茶叶品质的确比较优质,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在一些优质的红茶茶汤中,除了出现“冷后浑”现象,还会有“带金圈”的特点。 那问题来了,茶汤浑浊也有可能真的是茶叶中杂质比较多,我们如何才能确定眼前的茶汤究竟是“冷后浑”,还是杂质呢? 办法也很简单,只要利用“冷后浑”遇热即散、遇冷即凝的特点,把茶杯稍微加热,如果茶汤恢复了原本的清亮,则说明这种便是冷后浑。 总之,不偏信,不盲目,正确看待茶叶的“冷后浑”现象,有助于我们正确地喝茶。 本文由义芳君原创撰写,每日分享茶文干货。想了解更多茶知识,欢迎私信义芳君(gwj03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