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境界的人,其行为是“事天”的。此境界的人有最高层次的觉解,不仅了解社会的“全”,而且了解宇宙的“全”。他自己不仅是社会一部分,行为与社会有干系,对社会应有贡献,而且是宇宙的一部分。 他的生命力量来源于天地,真阳充沛;他也以自然界的最高法则为信仰,不计得失,不惧生死——生是一种能量的聚合,死是一种生命能量的散开。 天地境界还可细分为四个层次:知天、事天、乐天、同天。冯友兰先生晚年撰文补充说,这是参考孔子自述得来的,说“五十而知天命”就是知天,“六十而耳顺”就是顺天命,也就是事天,“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同天。至于乐天,孔子自述时未涉及,但《论语》记载孔子“乐”的地方很多,多是指精神境界,即乐天。 冯友兰 如果说,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那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就是圣人。但一个人的境界,可生变化。如某人有较高程度的觉解,已经达到道德境界,但因“人欲”的牵扯,而不能常住于道德境界,会因人、因事、因时、因地退回到功利境界,甚至退回到自然境界。 孔子的大弟子颜渊也不过“三月不违仁”,所以需要一种修养功夫,“以诚敬存之”,常住于道德境界,或天地境界。“用敬”并不是终日静坐,而是照常做该做的事,不过因为他有觉解,所以他无论做什么事,时时刻刻都专注于“行义”、“为公”的意义,任何事对他也只有“行义”、“为公”的意义,那么他即常住于道德境界中了。自然,一个人通过不断的学习、修养,提升自己的觉解程度,境界也会提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