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明 养生须知

 摘文缘 2019-04-05

清明

清明节,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清明,又称踏青节、祭祖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这一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段。



清明时节养生要点

祛湿清肝是关键

在清明之际体内肝气最旺盛,如果肝气过旺,则会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妨碍食物正常消化吸收,同时还会造成情绪失调、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而在清明时节,属于春季多雨期,气候潮湿,容易使人产生疲倦嗜睡的感觉。而湿气过盛,对人体最直接的危害就是湿困脾胃。因此清明时节,降降肝火,祛除湿气是清明时节的养生关键。家中常备老中医凉茶,即冲即饮随时养生。


饮食小贴士

01

“发”物不可多吃

在饮食方面,由于此时肾气渐弱,心气渐起,木气正旺,因此饮食宜减甘增辛,补精益气,少吃“发”物。

什么是发物?简单的说,是指营养很高或是具有一定的刺激性的食物,很容易导致一些疾病出现,甚至是旧病复发或是加重疾病。如芋头、鸡肉、竹笋等,要少吃。

02

饮食宜温

清明节又称“寒食节”。清明时期饮食方面,有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禁火吃冷食的习惯。但是,有一部分人群是不适合吃冷食的。江浙一带清明节还有吃青团、炒螺蛳等是习俗,这些食物是不适合胃肠较弱的人食用的,因为这些食物属于寒凉食物,会导致胃肠的负担加重,胃肠不好的人还是少吃这些食物为妙。所以,清明时节饮食宜温,注意饮食适度,保护脾胃的正常功能。

03

多吃绿色蔬菜

肝在五色中属青,也就是绿色,中医有“以色养色”的理论,清明时节要多吃绿色的蔬菜,对养肝有帮助。

04

多喝水

春天是阳气上升的季节,人们很容易肝火旺盛,再加上清明时节人们的心情不仅会受到天气的影响还会受到哀思的情绪的影响,所以,非常容易感到口干舌燥,很容易出现溃疡,建议多喝水。


运动起居小贴士
1
运动:宜动宜静,避免剧烈运动

清明节气,人体的经气分别运行于肝胆脾胃,容易导致相关脏腑疾病的发生和加重。此时,可以做一些有益于疏肝健脾、安神降压、消滞开胃的保健操。而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尤其是已经患有高血压的人,避免参加竞技性活动,以免情绪激动,动中有静的太极拳等是最为合适的锻炼方式;同时还应该避免做负重性活动,以免屏气而引起血压升高等。

2
起居:开窗通风晒太阳,祛除潮寒保健康

在此时节,暖湿气流活跃,冷空气活动也比较频繁,阴雨天气较多。因此,要趁着天气晴朗、阳光充足的时候,开窗通风、晾晒衣被,保持居室空气清新,并去除室内和衣被上的潮寒之气,有利于预防身体不适和疾病侵袭。

还可以选择天气好的时候,给居室做大扫除,或是将居室的布置、装饰做些小小的改变。比如,换上温馨亮色的窗帘,让家居环境显得温和舒畅;给餐厅做些色彩搭配,换一套漂亮的餐具,既能唤起人的食欲,又能给家人增添一份好心情;给阳台和客厅增加几盆植物,营造一个空气清新、赏心悦目的小环境,闲时浇浇花、看看草,也可以解除疲劳、安心怡神。要知道,居家环境安排得井然有序、温馨舒适,对身心健康也很有益处。

3
早起早睡以养肝

清明时节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非常重要,熬夜伤肝,早睡早起才是养生之道,此时节应保证睡眠,以养脏气。


保健小贴士

01

防高血压

肝属木,木生火,火为心,在此节气中心脏会过于旺盛,所以这一段时间是高血压的易发期。应引起重视。

02

防呼吸系统疾病

天气回暖虽然不用再去感受寒冷之气,但是一些细菌、病毒也开始活跃了起来。旺木伤金,金为脾,所以这一节气对呼吸系统疾病也要予以高度重视。

03

保暖不可忽视

清明时节雨纷纷,一降雨就会降温,所以,清明节的气候还是会有一些微凉,尤其是北方,早晚的温差很大,稍不留神,就会感染风寒,所以,保暖非常的重要,建议女性不要过早的穿上裙子,保护腿部和脚部的温暖非常关键。无论是扫墓还是踏青,都应做好保暖工作,准备一件可以随便穿脱的外套,这样可以有效的防止外邪的入侵。对于孕妇、老人和身体虚弱的人在扫墓时更要注意保暖,还要注意不可过度的劳累,注意休息。

04

注意情绪调节,不宜过度悲伤

清明节是踏青扫墓、追悼先人、悲痛伤感的祭祀节日。在凭吊先人的同时,应该注意自己的健康。

清明节是对亲人寄托哀思的传统节日,是一次宣泄哀伤的机会,有利于消除不良情绪,同时也利于心理健康。但是在这段时期,对于失去至亲的人,清明节很容易触景伤情,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容易伤肝。因此大家悲伤、抑郁的情绪,不宜持续得过久。

另外这段时期是心肌梗死、中风等疾病高发期。有此类疾病的患者不宜过度伤心,要注意情绪的调节,需要找亲人、朋友陪伴,缓解负面情绪的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