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老中医治萎缩性胃炎医案精选(二)

 逸农农 2019-04-05
一、养胃理气法治愈萎缩性胃炎一例-江苏-徐景藩


        患者信息:曹某,女,53岁。
        初诊时间:1989年5月16日。
        主诉:一年余来胃脘痞胀隐痛,食后尤甚,得嗳则舒。初起未加重视,因症状逐渐加重,乃求医服药治疗,内服多种中西药物,疗效不著。
         病史:1989年4月12日行纤维内窥镜检查,诊断为重度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胃窦大弯上皮轻度异型增生。心情甚为焦虑,因症状显著,乃来诊治。主症胃脘隐痛且胀,痛时有灼热感,口干欲饮,饮食减少,神倦乏力;大便日行一次,但干结难解。
         诊查:舌质红,苔薄净,脉细。上腹中脘穴周围部位轻度压痛。肝、脾不大。
        辨证:胃阴不足,郁热内生,胃中气滞不畅。
        治法:养胃清热理气为主。
        处方:麦门冬15g 北沙参10g 川石斛10g 乌梅10g 杭白芍15g 生甘草5g 石见穿15g 白梅花10g 炒枳壳10g 佛手片10g 炙鸡内金8g 丹参12g 木蝴蝶6g     每日1剂,2次煎服。7剂。
        二诊:5月23日。自诉服上方7剂后,胃脘痞胀隐痛已减轻,大便不若已往干结。惟口干、胃中灼热感未见减轻。舌苔脉象如前,治从原法。
         处方:原方加杏仁10g、白花蛇舌草15g,7剂。
         服二诊方后,胃中灼热感亦有减轻,口干饮水不多,胃纳正常,已无明显胀痛等症。乃又续服上方,共调治三个月,诸症均不著,精神亦如健壮时。1989年9月2日,仍请原来检查的医师作胃镜复查,病理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胃窦大弯未见上皮异型增生。随访至1991年9月,病情未见复发。
        按语:本例属胃脘痛。早在《灵枢经·胀论》就记载“胃胀者,腹满、胃脘痛”,说明胃痛与胀的症状常可伴随出现。患者证属胃阴不足,郁热气滞。药用沙参、麦冬、石斛等甘凉养阴生津清热,并与芍药、甘草等甘酸相合,柔养缓急定痛。方中加入枳壳、佛手理气;木蝴蝶理气护膜;白梅花理气泄热;丹参行血,微苦微寒,借助行气之功;鸡内金健胃消积,对胃府之疾常可配用,增强其腐熟水谷之功能;石见穿系唇形科植物紫参的全草,苦辛、平,清胃而无苦寒之弊,且能醒胃助食,理气通降,据个人经验,配用于胃炎,不论浅表性的或萎缩性的炎症,对病损均有改善的作用。二诊方中曾加用杏仁,意在宣润肺气而利于胃气和降,加白花蛇舌草以增清热之力。 

    二、 温阳化湿、活血通瘀法治疗萎缩性胃炎一例-江苏-沈凤阁
       患者信息:周某,男,62岁。
       初诊时间:1991年3月5日。
       主诉:胃病十余年,前年冬开始增剧
       病史:去年10月纤维胃镜及病理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十二指肠炎、返流性食道炎,迭经雷尼替丁及中药等治疗,症情未有好转。
         诊查:形体丰腴,面色暗滞;脘部隐痛作胀,临睡前泛酸较甚;胃中嘈杂,大便两三日一行,但不干结;腹不胀痛,纳食不香;苔白厚而腻,舌质瘀暗,脉沉缓。查阅前服中药,多系左金、二陈类制酸和胃之品。
       辨证:湿阻气滞,血脉瘀阻。
      治法:温阳化湿,活血通瘀。
      处方:淡附片10g 淡干姜5g 淡吴茱萸4g 炒苍术8g 川厚朴5g 陈皮6g 茯苓12g 紫丹参12g 归尾10g 桃仁12g 炒赤芍10g 7剂
        二诊:1991年3月12日。泛酸减少;大便通调,近3日每天一行;舌前三分之一腻苔已化,中后部仍白厚而腻;余症如前述。证属湿阻气滞,血脉瘀阻。再用温阳化湿,活血通瘀。原方药7剂。
        三诊:1991年3月19日。脘部隐痛、胀满基本消失,泛酸亦大为减少,苔薄白微腻,舌质瘀暗中略显红活,脉沉细。湿邪未净,血脉瘀滞。仍当温阳化湿,活血通瘀。
        处方:淡附片6g 淡干姜4g 淡吴茱萸3g 炒白术10g 陈皮6g 茯苓12g 当归尾10g 紫丹参12g 桃仁12g 炒赤芍10g 7剂
        服上药后,偶泛酸,脘痛脘胀均未发作,后以此法,稍有增减,调理4个月左右,胃镜病理复查:慢性浅表性胃炎。
       按语: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胃阴虚或中虚气滞者多见,一般胃酸减少,常治以一贯煎或六君子汤加减。本例患者形体丰腴,痰湿素盛,阴凝不化,血流不畅,而久痛易于入络,血脉瘀滞势所必然。湿为阴邪,非温不化,故重用附子、干姜、吴茱萸等辛热温燥之品,以温阳化湿;络脉瘀阻,乃用归尾、桃仁、赤芍等,以活血通络。固证情性质未有改变,故立法、用药亦守此不变。

   三、 益气养阴、疏肝和胃法治愈萎缩性胃炎一例-上海-胡建华
       患者信息:张某,男,38岁。
       初诊时间:1991年9月3日。
       主诉:胃脘饱胀,食后满闷尤甚,嗳气稍舒,不思饮食,迄今已5年。
        病史:平时工作压力较重,思绪纷繁,烦躁,偶有右胁隐痛,梦多易醒,口干欲饮,大便干燥且隔日一行。
        诊查:面色少华,形体消瘦,精神萎靡。苔薄腻,舌质淡紫,边尖红,脉细略数。两月前经外院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活检病理检查为轻度肠腺上皮化生。
        辨证:操劳过度,肝失条达,气滞血瘀,肝胃不和。
       治法:益气养阴,疏肝和胃,养心安神,活血化瘀。
        处方:太子参15g 北沙参15g 天麦冬各12g 枸杞子12g 川楝子12g 八月札30g 广郁金12g 江枳实9g 紫丹参15g 炒枣仁12g 制大黄4.5g 炙乌梅4.5g 生山楂4.5g 7剂
        二诊:9月10日。近日胃脘饱胀、满闷等症有所减轻,胃纳稍增,口干略减,大便仍干,苔脉如前。
         处方:制大黄、炙乌梅、生山楂均增改为9g,7剂。
        三诊:9月17日。胃脘胀满明显减轻,嗳气消失,纳食渐香,口干好转,大便已润,情绪亦较前舒坦。苔薄腻,舌质淡紫,脉细。再以益气养阴、疏肝和胃为治。
         处方:太子参15g 北沙参15g 天麦冬各12g 枸杞子12g 紫丹参15g 八月札30g 广郁金9g 蒲公英30g 蓬莪术12g 炙乌梅9g 生山楂9g 制大黄9g 14剂
      四诊:基本守原方。从略。
      七诊:11月19日。迭进益气养阴、疏肝和胃之品,胃脘饱胀、嗳气、胁胀、口干等症均已消失,胃纳较香,大便正常。脉细,苔薄腻。本月14日复查胃镜印象:慢性浅表性胃炎。活检:未见肠腺上皮化生。再予益气养阴、疏肝和胃。
         处方:潞党参15g 北沙参15g 天麦冬各12g 枸杞子12g 八月札30g 广郁金9g 蒲公英15g 蓬莪术12g 炙乌梅4.5g 生山楂4.5g 制大黄6g 14剂
         按语:本例胃脘饱胀,食后满闷尤甚,嗳气纳呆已有5年。患者乃对外贸易干部,工作繁忙,平时常处于焦虑紧张状态,以致气阴两伤,肝胃不和,气血亏虚,瘀阻中焦。《临证指南医案》指出:“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说明肝气郁滞常可造成胃气失于和降,日久气阴亏虚,而诸症迭起矣。方用太子参、北沙参、天门冬、枸杞子以益气养阴;川楝子、八月札、广郁金、枳实以疏肝和胃;炙乌梅、生山楂以资助胃酸(萎缩性胃炎患者,一般胃酸较低,但亦不尽然,在未能肯定胃酸是否缺乏情况时,初诊先用少量乌梅、生山楂作为试探,服后胃脘饱满等症减轻,二诊按初诊二药的剂量加倍,以提高疗效);酸枣仁、丹参、大黄以安神化瘀通腑。因活检发现患者有轻度肠腺上皮化生,故选用天门冬、枸杞子、八月札等养阴疏肝之品,均有抗癌作用,以防恶变。现代研究发现,枸杞子含丰富的有机锗,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力和抗癌作用。同时,将处方用意告知病员,并提出要从精神、生活、饮食等诸方面进行调摄,以争取病情的好转。总之,萎缩性胃炎虽然病变部位是在胃黏膜,但它与全身各脏腑、器官存在密切关系,因此,更需要从整体上加以调整,使之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看了医案如果有不认识的中药可以这样关注公众号这样查询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