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男,4岁, 6月13日就诊。腹泻清水样大便一周,曾服藿香正气丸、保和丸、枳术导滞汤等中西药,但疗效不佳,后来余处治疗。症见:泄泻如水,每日十余行,粪便无血液、粘液,纳呆,神疲倦怠,啼哭然而无泪,舌光绛无苔,脉弦细数。 证属_____。以_____治之。(请将答案留言在下方哦) 服1剂后腹泻减,舌上津回。守方加味,连服3剂后,诸症俱除。 答案下期公布 上期答案:真武汤加减 注:答案非唯一,仅供参考 于某,男,62岁。患冠心病两年,服西药治疗,一日三次,从未有断,然胸憋心悸,一直不止。近月余,每至夜则咳嗽哮喘,痰涎清稀如水,倚息不能平卧,胸憋心悸尤甚。白昼则症状减轻。询知腰脊酸困,背畏风寒,时眩晕,手足心微热,口渴欲饮,但不多饮,亦不思冷,纳便尚可,舌尖略红,苔白腻,脉沉缓。 方以真武汤: 附子6g,茯苓15g,白术15g,白芍6g,干姜6g,细辛6g,五味子6g。三剂。 二诊:咳嗽喘息大减,痰涎几竟消失。已能平卧,仍腰脊酸痛畏冷,改拟金匮肾气丸服之。 按语 脉症分析,喘息由痰饮而起。患者素体阳虚,不能制水,水饮上逆,致肺气遏逆而咳喘短气,不得平卧。考《金匮要略》痰饮有四,其中“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饮为阴邪,夜间发作者,阴盛阳虚故也。虽有手足心热、舌尖红、口渴思饮等热象,以其程度不著、故仍需主以温药。拟真武汤治之,惟须注意寒热之变化耳。 《伤寒论》第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伤寒论》第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责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