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京剧锣鼓知识(七)[通名]后的锣鼓打法

 cxag 2019-04-06

  在传统戏当中,锣鼓打法具有“阶级性”,它依据着封建社会的审美意识,对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物加以区分,进而在锣鼓打法上细致地体现出来。我们先来看两个大锣的通名锣鼓:其一,《失街亭》中,在汉丞相诸葛亮通名后打的锣鼓是一个节奏感非常稳重、感觉非常大气的[大锣住头],从乐感上便能令观众感受到人物的特殊身份;另如《六月雪》中,在七品县令通名后就不能用[大锣住头]了,而是改打[仓台]这样一个特定的锣鼓,感觉上便轻飘了很多。对比之下,能够令人清晰地感觉到两者在身份、气度上的不同。

再说说小锣的通名锣鼓。“大锣通名”中用[大锣住头],而[小锣住头]则一般不用做通名锣鼓。常见的小锣的通名锣鼓有两个:一是相当于[大锣住头]意义的[台大],如《宇宙锋》中秦丞相赵高通名后即打此锣鼓。

    一般平民百姓角色在通名后不打任何锣鼓,缘于“身份不够”,显得十分平淡、简朴,如《击鼓骂曹》的狂士祢衡、《捉放曹》的吕伯奢等便是如此。

    上述几种打法所涉及的均是生、净行人物,而旦、丑行角色则另有路数。如《三娘教子》中王春娥的通名,当念过四句[定场诗]“云密不知天早晚,雪深哪辨路高低。抚孤织全孝义,愿儿金榜把名题”后,鼓师单打一下板——“扎”,随后通名,通名后也不再加打任何锣鼓了。这便是旦角(包括青衣、花旦、老旦)的[定场诗]及[通名]锣鼓伴奏的常规程式。丑角与此类似,如《乌盆记》中张别古所念的[定场诗]及[通名]:“[小锣五击头]人老猫腰把棍拄,树老焦烧叶儿苦。茄子老了不好煮,莴瓜老了赛白薯。老汉今年七十五,我的名儿张别古[扎]小老儿张别古,不幸老伴儿早年去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