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轉接,最好轉的當然是「任你插到爽」的Canon。加上5DII的全幅吸引力,很多人都會選擇Canon來轉。但是就M42鏡頭來說,Canon有2 個致命的缺點。 第一個,就是反光板的問題。5DII的反光板,是向前弧形的翻起來,會有一個扇形的運動路徑。而反光板翻起來的時候,大概距離接環只有不到5mm的距離。也就是說,一些鏡尾突出接環較多的鏡頭,反光板會狠狠地拍下去。Canon的反光板有多脆弱,不需要小弟多做說明。重點是鏡尾的後玉如果被撞到,很可能會造成難以修復的刮傷。 第二個,則是Canon的色彩問題。Canon的色彩有很明顯的偏向性,配合M42 老鏡那種每一顆都不同調性的特色,會需要在後期進行很多的色彩調整,拍起來會很煩。 而對M42轉接最友善的系統,則屬Pentax了,不需晶片接環就有A模式跟合焦提示,可以手動輸入防手震焦段,還可以玩陷阱對焦。但是Pentax沒有全幅機,這是美中不足之處。還有一個不小的問題,便是 Pentax的色彩偏青黃色的暖調,而且普遍偏濃。上大姑媽鏡頭色彩會非常漂亮,但是如果使用德頭,會壓住德頭特有的風味,不太好控制。 Alpha 系統方面,首先當然是2台擁有巨大觀景窗的平價全幅,這絕對是完全發揮老鏡頭能力的好機。Alpha系統或許是和蔡司合作的原因,色彩調性偏藍,非常適合裝德系鏡頭來表現。不過也不是極端冷調,就算上了偏黃的大姑媽鏡,一樣能表現出其特質,反而拍人的時候還能適當壓制住肝病色。 防手震及合焦提示方面,Alpha系統就要靠晶片轉接環來處理了,而且要配合焦段,會比較貴。但是比起完全不能防手震的Canon來說,已經是個優勢。 反光板不需擔心,Sony FF機的反光板,是用支架向正上方「抬」上去的,基本上向前翻動的幅度極小,目前沒有任何一顆M42鏡頭會打到屁股。APS機種更不用擔心,反光板小,打不到。 Olympus/Panasonic的4/3或m4/3,也是什麼都可以插的,M42當然沒問題。不過只取中間一小塊的成像,所有焦段要加倍,值不值得拿來轉接,是要仔細考慮的。 Nikon轉接M42,轉接環一定有矯正鏡片,不然無法無限遠合焦。所以通常討論M42 轉接的時候,都不關Nikon什麼事。 至於Leica系統轉接M42 … 那是另一個次元的事情了。 轉接M42老鏡須知 1. 老鏡絕對都是手動對焦,一定要有足夠的手動對焦能力,有新人類或心眼等特技更好。 2. 老鏡每一顆都有不同的特性,換句話說,每顆都有獨特的缺陷,鮮少有全能鏡頭。在不適當的環境下,用了不適當的鏡頭,拍出來的照片很容易會讓人失望。 3. 老鏡沒有現代鏡那麼制式,鏡頭的特性是要自己磨出來,不能光聽別人說,因為每個人的拍攝習慣不同。 4. 老鏡每一顆都需要加減ev來拍攝,最好稍微了解測光概念再玩。 5. 別以為M42老鏡便宜就想也不想跳進來,便宜可是會買死人的。 6. 老鏡是玩味道,玩層次,不是玩銳利,最好別把現代鏡頭的玩法套上來。 7. 所有的老鏡都有耀光嚴重的毛病,包括蔡司這些名牌貨。雖然耀光也能算是一種創作元素,不過大部分情形還是多用左手遮光罩吧。 8. 請盡可能用RAW拍,因為手動縮光圈後,入光量減少,機內白平衡色偏的機會大增。自訂白平衡達人可以無視這條。 9. 老鏡的年齡動輒三、五十年,不要太苛求品相完美,完全沒入塵無瑕疵的鏡頭並不存在,除非被拆開來洗過。 10. 拿手動鏡在外面拍照,要能忍受其他攝影者的異樣眼光,甚至是恥笑。不過既然用Sony系統,這條應該不是大問題。 有些鏡頭裝在機身上是這種德性,被恥笑是很合理的啊 .. 特殊用語列表 在介紹鏡頭之前,先來必要的特殊用語教學,不然可能會有人看不懂。 東蔡:Carl Zeiss Jena,東德蔡司的縮寫,也叫CZJ。 西蔡:Carl Zeiss Oberkochen,西德蔡司的縮寫,在 M42 的鏡頭群中,西蔡通常代表收購福輪達後所出的蔡福。 西施:西德御 三家Schneider、Steinheil、Schacht的統稱,因為三個都是S開頭。 大姑媽:日本旭光學的Takumar鏡頭,旭光學就是 現在的Pentax。 媽咪呀:Mamiya Sekor。 奶頭:西德Schneider Kreuznach光學廠,通常叫施耐德,或信乃達。 海爾:西德Steinheil光學廠。 蘿莉:Rollei,又稱祿萊。 愛斬人:法國Angenieux,又稱愛展能。 老福:1974年前,德國生產的福倫達鏡頭,也稱原福。 新福:1974福倫達賣給Rollei 後,在新加坡生產的鏡頭。 日福:2000年福倫達與Cosina合作後生產的鏡頭。 山寨蔡:蘇俄抄襲蔡司的眾多鏡頭總稱。 真水無香:Schneider的別稱,主要指其高解析度、階調細膩、色彩真實的成像風格。 大B:東蔡Biotar 75mm F1.5。 小B:東蔡Biotar 58mm F2。 騙可樂:東蔡Pancolar雙高斯結構,也就是Planar。 百年鷹眼:蔡司Tessar結 構,一般指50mm F2.8這顆。 神眼:Schneider Kreuznach C-Curtagon 35mm F2.8,又稱 Baby-C。 眾神的珠戒:Voigtlaender Skoparex 35mm F3.4,傳世經典之一。 霹靂馬:Meyer Primoplan結構。 太陽神:蘇俄Helios 40 85mm F1.5。 八羽怪:蘇俄Helios 44 58mm F2。 輻射鏡頭:泛指大姑媽 50mm F1.4這類含有稀土放射元素「釷」的鏡頭,輻射量並不大,不會讓攝影者變白癡。 斑馬:泛指對焦環或光圈環為黑白 相間樣式的鏡頭。 鑭系玻璃:高級老鏡都會使用的高透光鏡片,會隨著時間黃化。 蔡司紅:蔡司鏡頭對正紅色的渲染,一般形容暗部的紅 色,關鍵詞為「華麗」。 海爾藍:Steinheil鏡頭對正藍色的渲染,不是暗部的藍,關鍵詞為「優雅」。 大姑媽黃:大姑媽鏡頭對正黃色 的渲染,非指拍人會有肝病色,關鍵詞為「溫馨」。 媽咪呀綠:Mamiya鏡頭對正綠色的渲染,不過似乎大部分人不在乎綠色,關鍵詞為「恬靜」。 施耐德紫:Schneider鏡頭對紫色的渲染,在數位機上也有很好的表現,關鍵詞為「高貴」。 磨鏡:了解鏡頭特性的磨合過程。 蔡味:藍色 暗部配合純色渲染的色彩表現,以蔡司為代表,不過大部分高級德頭都能表現出來。 大姑媽味:偏黃暖調配合極度細膩但不是太銳的高層次成像風格,通常 出現在大姑媽鏡頭上,現代Pentax三公主也有。 M42 鏡頭概論 終於到了鏡頭概論時間了 … M42 老鏡,簡單來講可以分成4個體系,分別是:德國鏡、日本鏡、俄國鏡、以及電影鏡。 其中德國鏡可細分為西德與東德,西德可謂眾星雲集。 西德:Carl Zeiss Oberkochen、Schneider、Voigtlander、Steinheil、A. Schacht、Isco、Enna、Rollei等等。 東德相對貧乏許多,只有兩間光學廠。不過其中一間是正統蔡司的Carl Zeiss Jena,一間抵10間。 東德:Carl Zeiss Jena、Meyer/Pentacon。 日本鏡頭可細分為旭光學和富岡光學兩大派系。旭光學就是Asahi Pentax大姑媽鏡頭,富岡光學就是Mamiya、Yachica這些廠家。 俄國鏡頭沒啥好分的。 電影鏡方面,小弟沒啥接觸,所以不會介紹太多。電影鏡頭最大的優勢,就是絕佳的鏡片用料,所帶來的豐富細節和層次。至於調整焦距及光圈不會造成走位這部份,拍照時沒有意義,可以不用理會。 不過電影鏡因為產量少,加上又被人炒作,現在的價格已經飛天了。其實電影鏡的畫質,在相片上跟一般老鏡,頂多也就是99分跟96分的差異。為了這3分而去花10倍的錢,值不值得就見人見智了。 接下來會大略介紹各大廠的鏡頭,不過不會談到價格喔 … 東蔡白銀時代鏡頭介紹 介紹鏡頭第一篇,當然要以大家熱愛的蔡司來開頭。東德蔡司的歷史,網路上隨便找就一大堆,小弟就不多寫了,來些網路上比較少見的資料吧。 東 德蔡司Carl Zeiss Jena基本上可以分為3個時代:白銀時代、斑馬時代,黑鐵時代。 白銀時代的鏡頭通體銀白色,鏡片沒有鍍膜,或只有一層鍍膜,反光為藍色,俗稱「藍眼睛」。這個時代的鏡頭全為無段光圈,以玻璃鍛冶的退火工藝取勝,不過請盡量選購編號400萬以內的鏡頭,玻璃品質更好。而手感方面,因為年代久遠,通常很多毛病。另外,由於配方的問題,鏡片變質的情況很常見,還會有氣泡。 白銀時代的鏡頭大略有: 35mm f2.8 Flektogon:常見廣角,沒用過。 40mm f4.5 Tessar:非常稀有,成像極好,能與雙高斯拼高下的Tessar結構。 50mm f2.8 Tessar:很常見,成像比後期天塞好,不需要追求紅T,那時代的T鍍膜有等於無。 50mm f3.5 Tessar:很稀有,沒見過。 50mm f2.0 Flexon:夢幻逸品,從沒出現過,跟Pancolar是一樣的Planar結構。 58mm f2.0 Biotar:雙高斯結構,成像超優,低反差高層次,高光捕捉為東蔡最強,數量不少。 60mm f4.0 UV-Objectiv:限量生產的特殊鏡頭,似乎沒人用過,功能不明。 75mm f1.5 Biotar:58mm f2.0的人像版本,成像更好,一年難得出現一次的天價逸品。 80mm f2.8 Tessar:另一顆有能力跟雙高斯拼的天塞頭,拍人的膚色極好,非常稀有。 80mm f2.8 Biometar :雙高斯結構人像頭,上面那顆的升級版,很少見。 85mm f2.0 Sonnar:非常少見的逸品,小弟沒用過,不過可以買到蘇俄的山寨品。 135mm F4 Sonnar:偶爾會出現,成像非常好,算是經典鏡頭。 135mm F4 Triotar:上面那顆的cost-down版本,經常有。 Carl Zeiss Jena斑馬時代,是指鏡身黑色,但對焦環卻是黑白相間的樣式。這時期是單膜鏡頭,但是已經沒有使用蔡司二戰時的那批傳奇玻璃了。大部分來說,暗部非常優秀,高光稍弱,色彩是一等一的好。不過實際上每個鏡頭的特性都不同,還是要看場合使用。 附帶一提,這時期已經出現了光圈頂針,但是沒有 A/M開關,而是以一個類似按鈕的結構,按下去才縮光圈,比較接近景深預覽。如果不是使用日本近代牌昂貴封頂針接環,那還是避免使用這個時期的鏡頭,因為非常不好操作。 斑馬時代的鏡頭,小弟只用過一次,因為太難用而放棄,因此成像上完全沒有心得可以分享,請有用過的大大補完吧。 斑 馬時代的鏡頭大略有: 20mm f4 Flektogon:Distagon廣角,M42鏡頭少見的20mm。 25mm f4 Flektogon:同上,只是焦距變成25mm。 35mm f2.8 Flektogon:據說跟白銀版沒啥差別。 50mm f2.8 Tessar:比白銀版表現爛,還有個長相奇怪的「星際大戰」版,收藏用的天價鏡,成像沒有不同。 50mm f2.0 Pancolar:Pancolar結構先行試作版,產量不大,很少見。 50mm f1.8 Pancolar:赫赫有名的雙高斯標準鏡,很常見。 55mm f1.4 Pancolar:極為稀有的版本,從未出現過,具體細節不明。 75mm f1.4 Pancolar:也是超稀有的版本,從未見過,想也知道是天價。 135mm F4 Sonnar:聽說也是跟白銀版差不多。 300mm F4 Sonnar:很大,很重,很稀有。 Carl Zeiss Jena黑鐵時代,鏡身通體黑色,有A/M開關,轉接DSLR很方便,也是市場上最常出現的版本。 這時期是東蔡 M42頭最輝煌的時代,許多經典鏡頭都在這時出現。而且這時期正式引入T鍍膜前身的多層鍍膜,奠定了東蔡那華麗色彩的經典地位。 紅色MC 是早期內銷東德,白色MC是後期外銷西方世界,基本上差異不大(但是有差)。早期因為跟西蔡的官司,外銷西方世界的會只寫上aus Jena,不會寫Carl Zeiss。 附帶一提,東蔡鏡頭後面常會寫著DDR,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縮寫。 黑鐵時代的 鏡頭大略有: 20mm f2.8 Flektogon:裏三寶之一,M42時代最強廣角鏡之一,近拍0.19m,鑭系玻璃,全開絕對可用,變形控制極佳。不過價格飛天了,正常人不見得買的下手,包括小弟。 :表三寶之首,東蔡最出名的全能鏡頭。名氣太響,不用多介紹。 :東蔡最可恥的一顆鏡頭,不是說很糟,但不像是蔡司拿的出手的東西。 :表三寶之一,鑭系玻璃,華麗色彩的最佳代名詞。不過抗耀奇爛,要注意。 55mm f2.8 Macro Pancolar:只聞其名的謎之鏡頭。 80mm f1.8 Pancolar:裏三寶之首,M42時代頂級人像頭,熊的最愛,各項指標都超水準,偶爾會出現,價格也是在天位。 是最適合入門的鏡頭。發色清雅,幾乎全能。 180mm F2.8 Sonnar:裏三寶之一,代號Olympia。1.3公斤重的怪物,成像極為優秀。小弟沒用過 … 200mm F2.8 Sonnar:1.2公斤重,沒用過。 300mm F4 Sonnar:2公斤重,很稀有,沒用過。 500mm F8 Fernobjektiv:不是反射鏡,是個非常長的大炮,可以拆成兩節,天價。 500mm F4 Spiegelobjektiv:7.3公斤(沒打錯)的反射鏡,海灣見過一次,價格已經不是人類可買的了。 1000mm F5.6 Spiegelobjektiv:14公斤(發誓沒打錯)的反射鏡,從來沒出現過。 偶爾會出現29mm F2.8這個東西,那是Pentacon的鏡頭,蔡司貼牌,也沒有T鍍膜,別被騙了。 蘇俄鏡頭介紹 這次來講蘇俄鏡頭,一般來說大家都很看不起蘇俄做的鏡頭,但其實俄鏡並不差。二戰結束後,俄國佬搜括了蔡司的設計圖紙、模具、甚至玻璃坯,所以蘇俄鏡頭嚴格來說可以算是蔡司的分支。(還有部份是抄萊卡的喔) 基本上蘇俄鏡頭鏡片用料實在,設計也很好,主要的麻煩是品管奇糟無比。同樣的鏡頭,每一顆可能有不同的表現。如果看到光圈環裝反,也不是太意外的事。 蘇俄鏡大部分都是非常便宜的鏡頭,有些限在還繼續在生產,成像也不差,是M42老鏡的入門好選擇。但是很大一部份可能是萊卡的M39接環,只要加裝個M39轉M42的銀圈就行了。與真正的萊卡鏡不同,蘇俄M39鏡轉上 M42,無限遠是毫無問題的。 順便來炒作一下二手價吧,基本上只要銀色的俄鏡,上面有打個紅色的「ㄇ」,那就是使用蔡司玻璃的好東西,要 搶請快。 蘇俄鏡頭大略如下,可能有漏,請大家補完: Industar-10 50mm f3.5:Leitz Elmar 的翻版。 Industar-22 50mm f3.5:跟Industar-10長的差不多,具體差在哪,小弟不知。 Industar-23U 110mm f4.5:是個放大機鏡頭,沒用過。 Industar-26M 50mm f2.8:很少見,不知道是什麼東西,似乎是個微距。 :不知道為什麼很有名的餅乾鏡,成像除了銳利外,一無是處。 Industar-50U 50mm f3.5:放大機鏡頭,沒用過。 :天塞結構,六芒星散景,鑭系玻璃的微距鏡,現在還有生產。 Industar-96U 50mm f3.5:也是個放大機鏡頭,沒用過。 Jupiter-3 50mm f1.5:蔡司Opton翻版,早期有蔡司玻璃。 Jupiter-6 180mm f2.8:蔡司Sonner翻版,沒見過。 Jupiter-8 50mm f2:蔡司Sonner翻版,早期有蔡司玻璃。 :蔡司Sonner人像鏡翻版,現在還有生產。 Jupiter-11 135mm f4:蔡司Sonner翻版,早期有蔡司玻璃。 Jupiter-12 35mm f2.8:蔡司Biogon翻版,早期有蔡司玻璃,後鏡非常突出,無法轉接。 Jupiter-21 200mm f4:蔡司Sonner大炮翻版,沒有蔡司玻璃版本。 :蔡司Sonner翻版,沒有蔡司玻璃版本。 計的得獎鏡頭,很常見。 MIR-10 28mm f3.5:常出現的廣角,沒用過。 MIR-20 20mm f3.5:現在還有生產的廣角。 MIR-47 20mm f2.5:雖然現在有生產,但似乎沒人用過。 :俄鏡中最有名氣的太陽神,價格已經飛天。 :有各種版本,都是蔡司Biotar翻版,很便宜。 Helios-77 50mm f1.8:蔡司Biotar翻版最後的變種,建議買44比較好。 Rubinar 300mm f4.5:沒見過。 Rubinar 500mm f8:現在還有生產的反射鏡。 Rubinar 1000mm f10:現在還有生產的大反射鏡。 Volna-9 50mm f2.8:巨大微距鏡,基本上跟Industar-61只差在放大率。 : 很有重量的水晶螢石鏡頭。 :很有名的俄國自製標準鏡頭。 Zenitar-M 50mm f1.9:上面那顆的廉價版,非常稀少。 Zenitar-M2 50mm f2.0:這顆很渣,別亂碰。 Zenitar 16mm f2.8 Fisheye:很多族友手上都有的俄國魚眼,還有在生產。 Tele-Zenitar 135mm f2.8:沒看過有人用。 俄鏡其實是便宜又大碗的好選擇,各自都有獨特的味道,LOMO出的某顆電影鏡也在某個論壇的...推廣?之下價格小翻 稍微耐心的磨合一 下,說不定可以找到另一種觀點 Takumar 鏡頭介紹 終於介紹到當年日本第一把交椅的旭光學了,這年代Asahi Pentax所出的大姑媽鏡頭,到現在還有很好的口碑,價錢並不便宜。 大姑媽共分為4大時期,分別為自動大姑媽(auto-Takumar)、超級大姑媽(Super-Takumar)、超級多層大姑媽(Super- Multi-Coated Takumar)、還有SMC大姑媽(SMC Takumar)。 自動大姑媽為單層鍍膜,基本上不是太常見, 小弟對這時期也沒啥研究,所以只能等有認識的族友來補完。 超級大姑媽為2至3層鍍膜,全金屬打造,很多顆都不惜工本用上鑭系玻璃,成像非常細膩,層次分明,空間感極佳,但卻不一定銳利,且容易偏黃。 超級多層大姑媽基本上跟超級大姑媽是一樣的東西,只是鏡片鍍上7層鍍膜。抗耀普遍比超級版好,色彩濃郁,也比較銳利。國外一般稱呼的時候,會用S-M-C當縮寫,避免與SMC版混淆。 因為後期版權問題,超級多層大姑媽必須改為SMC大姑媽,但那時候的Pentax不明原因大改鏡頭外觀,金屬對焦環改為橡膠,鏡片材料也有更動。不過這時期使用的鍍膜正是那驚天動地的SMC鍍膜,成像風格跟現代Pentax鏡頭一樣。 大姑媽鏡頭如下: 15mm f3.5:SMC版本獨有,全世界第一支直線超廣角鏡頭,手工打磨非球面鏡,全世界限量900顆,M42最貴的鏡頭之一,摸都沒摸過 ... : 魚眼大姑媽,內建濾鏡,成像比俄國魚好很多。 18mm f11:餅乾魚眼,17魚的前身,成像也不差,只是光圈太小。 20mm f4.5:大姑媽的知名鏡頭之一,從中央到邊角的成像都非常好,全開光圈絕對可用,最近對焦更只有0.2m。 24mm f3.5:成像風格很現代的鏡頭,色彩濃郁而且銳利,很容易上手。 :大姑媽廣角系列中最容易買到的,結構改過一次,口徑從58mm改為49mm,成像差異可以忽略。 有改過,前期70mm口徑的版本有很特殊的味道,後期49mm口徑的則比較現代風格。 35mm f3.5:非常銳利的類餅乾鏡,在大陸被吹捧的很高,其實很普通。 :超有名的鑭系玻璃標頭,發黃問題很嚴重,但是層次感極好。早期曾改過一次結構,但初代結構沒啥人用過。 :大姑媽50微,超銳利的鏡頭。 55mm f1.8:f1.4那顆的廉價版,成像絕對不差,只是少了鑭系玻璃。 55mm f2:f1.4那顆的超貧民版,沒用過。 85mm f1.8:有名的人像鏡,少數不偏黃的鏡頭,現在很貴。 很貴。 100mm f4 Macro:大姑媽百微,大姑媽的銘鏡之一,不過產量很大,不貴。 :不知道是什麼定位的鏡頭,成像偏冷,似乎可拍人像,不算貴。 120mm f2.8:偶爾會見到,不是太貴,但沒用過。 135mm f2.5:大姑媽銘鏡之一,超銳利,色彩濃郁,散景滑順,要買請找後期的結構。 :上面那顆的前身,要買請找早期的Sonnar結構。 150mm f4:看過幾次,小小一支,不太貴,但沒用過。 200mm f4:過135mm 我就不會碰了 ... 300mm f4:這管很粗大 ... 400mm f5.6:這管更粗大 ... 500mm f4.5:3.5公斤的怪物 ... 1000mm f8:只在文獻中出現過的5.5公斤巨砲 ... 蔡福+祿福鏡頭 終於到了最終回,很多族友都想知道 M42 最強鏡頭是哪幾顆,就在這邊一次滿足大家吧。(文太長,所以分兩段) 1756年,奧地利維也 納出現了一間光學公司,就是世界知名的 Voigtlander(福倫達)。其後的 200 年間,Voigtlander 的名號響遍全世界,完全是君臨天下的姿態。 不過隨著時光推進,帝王也開始殞落,但仍不減其霸氣。1960 年代,Voigtlander 決定孤注一擲,賭上 200 年的驕傲,推出一套最強相機。但那個年代群雄並起,日本光學已經抬頭,Voigtlander 無力再開新戰線。於是找來另一位西德光學界泰鬥 Zeiss Ikon 合作,同時還有 Zeiss Ikon 最大的戰略夥伴 Rollei。 1966 年,Voigtlander 、Zeiss Ikon、Rollei 三位當世最強的光學巨人,合作推出了頂級相機「Icarex」。有些人說 Icarex 是 Zeiss Ikon Contaflex 的後繼,其實不是,因為 Icarex 是 Voigtlander 主導的開發計劃。 Icarex 的鏡頭雖然打上 Carl Zeiss 的名稱,但卻結合了 Voigtlander 長達 200 年屹立不搖的造鏡工藝、Zeiss Ikon 最頂級的玻璃胚和光學設計、還有 Rollei 的機械工程技術,更使用了電腦進行精密計算,可謂是當代最高的光學藝術品。更重要的是,三家光學名門以蔡司 T 鍍膜為基礎,合力開發出更勝 T 鍍膜的鍍膜技術,也就是未來的 Rollei HFT 鍍膜。這批 Icarex 鏡頭,便是搭載了新型的實驗性鍍膜。 Icarex 相機主要是 BM 插刀式卡口,不過隨後被迫與市場妥協,於 1969 年推出另一套主流 M42 的 TM 卡口,不過數量很少。而 BM 卡口要改口有巨大難度,因為內鏡筒及一些機械零件,使用了高硬度的純鋼,因此動手術時非常困難,也因此 BM 卡口與 TM 卡口的鏡頭,存在 2 至 3 倍的價差。 1970 年,Voigtlander 因為經營不善,併入 Zeiss Ikon。而在 1972 年,Zeiss Ikon 也退出舞台,整個 Icarex 系統,便由 Rollei 接手,成為 Rollei 新必ㄔ穸角j改變,並實裝正式的 HFT 鍍膜。 Icarex TM 鏡頭只推出了 5 顆(BM 版本多 3 顆),但是顆顆精彩。 25mm f4 Distagon:可以橫掃各大廣角鏡的魔王,目前二手價格比 Contax Distagon 25mm,還有 Distagon T* 25mm 還要貴至少 50%,海灣一出現一定全世界瘋狂搶奪,實力完全不用多說。 35mm f3.4 Skoparex:Voigtlander 最令人稱道的「眾神的珠戒」結構,配上實驗性 HFT 鍍膜,以及蔡司退火 2 年的頂級玻璃,成像比原本的珠戒還要好。光是全開的邊角畫質,已經不是東蔡最強的 Flektogon 35mm 可比。 50mm f2.8 Tessar:M42 最強天塞,成像品質幾乎是 Planar 水準,擁有剃刀般的銳度。用過 Tessar 結構感到失望的朋友,試試這顆鏡頭,保證能體會到「百年鷹眼」可怕的地方。 50mm f1.8 Ultron:空前絕後的非對稱內凹式高斯結構,正五角光圈,人類光學歷史上僅此一顆。成像品質極為恐怖,散景二線性非常低,全開比別的標頭縮光圈還好,是 M42 中坐二望一的標頭之王。 135mm f4 Dynarex:古老的 Voigtlander 變種 Tele-Tessar 結構長焦,但是用上最好的玻璃及鍍膜,成像可以巴掉絕大多數的 Sonnar 結構 135mm 長焦鏡頭。 隨後進入 Rollei 時代,鏡頭選擇變多,結構也改了,每顆都是當代最強鏡。 25mm f2.8 Color-Skoparex: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 25mm f2.8 Distagon,成像絕對比環保玻璃的 ZS 細膩。 35mm f2.8 Color-Skoparex:也變成 Distagon 結構,跟珠戒的實力在伯仲之間,可以並列最強 35mm,面對後來的多顆 35mm 銘鏡也毫不遜色。 50mm f1.4 Nokton:看名字也知道是什麼鬼,成像之好,絕非現代那些超大光圈的噱頭鏡可比。 50mm f1.8 Color-Ultron:本體是 50mm f1.8 Planar,這顆有多威不需要多解釋,成像和前身那個傳說中的內凹鏡不相上下。 85mm f2.8 Color-Dynarex:超強 Sonnar 結構人像鏡,實力據說強過 Cosina 代工的那顆 F2.0 ... 135mm f4 Color-Dynarex:原本的 Tele-Tessar 結構已經名滿天下,現在升級為 Sonnar 結構,大家可以想像其實力 ... 200mm f4 Color-Dynarex:超長焦不在討論範圍。 小弟沒收任何 Rollei 版的鏡頭,只摸過 Icarex 版。我只能說,這些根本是藝術品,那個造工和外型,完全適合放在櫃子裡欣賞,不會想拿出去用。不過這批鏡頭脾氣很大,有 Schneider 那種對色溫及測光要求非常嚴格的壞毛病,要拍好並不容易。 Icarex 鏡頭的成像特色,給小弟的感覺是「珠圓玉潤」,細節和解析度完全是 Schneider 等級,色彩濃郁度直追東德蔡司,但更為純淨高貴。這幾顆絕對可以拿來跟現代鏡拼高下,收了任何一顆鏡,其他品牌的同焦段鏡頭大概也不用買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