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词的常识

 率我真 2019-04-06

一、什么是词

   词,是从律诗相承而发展起来的,但又有所区别。自隋唐时代的民歌,伴随着当时新兴的音乐(即燕乐)而产生的新诗体;到了宋代更加兴盛,进一步发展到具有特定格律形式的长短句,即词的形成。
   词的创立和发展,使诗歌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词谱多达三千余种,在中华诗苑里增添了五彩缤纷的花朵。词,原本是一种配乐的可以歌唱的歌词,当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也有称“琴趣”、“歌曲”、“乐章”等,大约定名于北宋。后来在发展的过程中,受近体诗影响很深,逐渐脱离了音乐而成为独立的诗体,又称“诗余”、 “乐府”。词,从配乐方面来说,据声作词,是渊源于乐府的;从格律方面来说,多用律句,是渊源于近体诗的。
   唐宋时代,诗人是依照乐谱的音律和节拍来写作的,故作词叫“依声”,或称“倚声”。凡是依照乐谱填字的,就称为填词;后来词逐渐脱离了音乐关系,成为文学体式,即“调有定格,字有定数,韵有定声”的长短句诗了。

二、词体形式

   按照不同划分标准,词分为多种形式,具体有下列:
   (1)段数划分。词有一段、二段、三段、四段之分。一段叫单调,二段叫双调,三段叫三叠,四段叫四叠。
   (2)字数区分。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现提供参考字数: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的为长调。
   (3)术语区别。词有令、引、近、慢等名目。“令”是词牌的通称;“引”是词、曲之义;“近”与“引”相类,大多是中长调;“慢”是慢曲的简称,大多是长调。
   词原本是配乐歌唱的。一曲终止或奏完一段叫一阕,所以一首词也叫一阕词。双调词的前段叫前阕、上阕或上半阕,后段叫后阕、下阕或下半阕。也可以称片,一片就是一遍。所以双调词的前段又叫上片,后段又叫下片;下片开头,叫作过片。单调词不分段,只有一片;双调词分二段,即分上下两片。

三、词的平仄

   词的平仄格式,并不像律绝那样句式整齐、只归纳为几种式样,而是比较复杂、千变万化的。这是从词的总体上来说的,但从每种词、每一种体系来说,它又是严格固定的,不能违反它的格律要求。词因其句子长短不一,又可用拗句,故其平仄是由调子决定的:不同词调,有不同的字数、句式、平仄安排也不相同,是固定不变的。因此,词的平仄,相对比近体诗的平仄还要严。其句法特点,分述如下:

   一字句。平,如碧波<<十六字令·咏梅>>:“梅,雪地冰封放彩晖。”

    二字句。

   (1)平仄,如碧波<<如梦令·及时雨>>:“酬报,酬报,滋润大田禾俏。”
    (2)平平,如包德珍<<满庭芳·潮儿>>:“琼州,风乍冷,涛声依旧,去梦悠悠。”

   三字句。

   (1)平平仄,如碧波<<忆秦娥·雪梅>>:“寒流炼,群芳隐遁,独娇金灿。”
    (2)平仄仄,如包德珍<<鹧鸪天·野游>>:“天上月,石边苔,芬芳自有用心裁。”
    (3)仄平平,如包德珍<<莺啼序>>:“夜茫茫,寂寞芳魂,苍天分赴。”
   另外,还有“仄仄平”式和拗句“仄平仄”式、“仄仄仄”式,不再举例。

   四字句。常见的有两种形式:
   (1)平平仄仄,如碧波<<减字木兰花·激战盐碱窝>>:“连年酣战,万马千军除碱患。”
   (2)仄仄平平,如包德珍<<汉宫春·记梦>>:“一曲阳关,借吟舟驶向,北国萧乡。”
   上两种句式“一、三”字可平可仄,但不可造成孤平。另外,还有拗句格“平仄平仄”和“仄平仄平”式,不再举例。

   五字句。通常就是五言律句。
   (1)平平仄仄平,如碧波<<长相思·董郎恋>>:“思悠悠,恋悠悠,相与知心待白头。天公劈界沟。”(最后一句)
   (2)平平平仄仄,如碧波<<菩萨蛮·金山抒怀>>:“征途多履险,无惧千山暗。”(第一句)
   (3)仄仄平平仄,如包德珍<<卜算子·画梅>>:“墨点小娇姿,未酌心先醉。”(后一句)
   (4)仄仄仄平平,如包德珍<<霜叶飞·遣怀>>:“共万事消磨,恨只恨风舟雨棹,”
   五字句还有拗句,“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此式多用干<<水调歌头>>首句。还有“平平仄平仄”,词中也有所用,但不常见。


   六字句。基本上是在四字句的前面加上两个字,平起的加“仄仄”或“平仄”;仄起的加“平平”或“仄平”。
   (1)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如苏轼<<水调歌头>>:(上片)“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下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此式多作“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即第五字多用平声。
   (2)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如李好古<<清平乐>>“柁楼才转前湾,云山万点江南。”
   (3)仄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第三字宜仄,第五字必平)。如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陆游<<谢池春>>:“曾是气吞残虏。”这是一种特殊而常见的六言句。
   (4)仄平平仄平仄或平平平仄平仄(第三字必平)。这是一种特殊拗句,常用于<<念奴娇>>上下片的结句。如苏轼<<赤壁怀古>>:“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还有“平平仄仄平仄”式,也较常见。
   六字句的节奏,一般是上二下四,或读成上四下二;也有的可作上三下三。如晁补之<<水龙吟>>:“高歌下、青天半。”也可以断成两个三字句,多作“仄仄仄,平平仄”


   七字句。词的七字句,最常见的是近体诗的七言律句。有四种句式:
   (1)仄仄平平仄仄平;(2)仄仄平平平仄仄;(3)平平仄仄平平仄;(4)平平仄仄仄平平。
   上列句式中(1)的第一字,(2)(3)(4)的一、三字可平可仄。因与律诗相同,无须举例。
    七字句的节奏,大都作上四下三,也有的可作上三下四。 如秦观<<鹊桥仙>>:(下片)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是与近体诗中七言句所不同的。

   八字句。一般都是由两句复合而成的,其节奏有的是上三下五、或是上一下七,举词例句:“好都把轩窗临水开”、“向幼安宣子顶头行”,也有上二下六的句式,兹不举例。
   九字句。其节奏有上三下六、上二下七、上六下三、上四下五等句法。举词例句如下:“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纵被行人惊散又成双”、“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等。
   十字句。罕见。
   十一字句。其节奏有上六下五、上四下七两种句法。举词例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与君邂逅相逐飞步碧山头。”

四、词的押韵

   词的押韵方式,并不象诗那样只归纳为几种样式,而是比较灵活多变,也比律诗宽得多。
   律诗都是一韵到底,词则不然,有几种情况,分别叙述如下:               
   平韵格。全词在韵脚通押平声韵,要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其它韵,与近体诗相同。如<<十六字令>>、<<南歌子>>、<<浪淘沙>>、<<鹧鸪天>>、<<水调歌头>>、<<一剪梅>>、<<沁园春>>、<<六州歌头>>等,都是一平韵押到底。
   仄韵格。押仄韵也是一韵到底,同一韵部的上声和去声,可以通押,而入声一般是单独使用的。如<<如梦令>>、<<卜算子>>、<<忆秦娥>>、<<蝶恋花>>、<<青玉案>>、<<天香>>、<<满江红>>、<<念奴娇>>、<<莺啼序>>等,都是一仄韵押到底。
   平仄韵转换格。不同韵部的平仄声,转换词调也常见,其韵脚灵活而富于变化,类似古体诗的转押韵。同韵部平仄声互押,虽然平仄声调不同,必须是属于同一韵部。换韵的位置是词调规定的,不同于古体诗换韵的任意性。如<<南乡子>>、<<菩萨蛮>>、<<清平乐>>、<<虞美人>>、<<减字木兰花>>等,都是不同韵部平仄声转换着相押韵。
   平仄韵通叶格。是在同一韵部中平仄声字互相押韵,即同韵不同声。如<<西江月>>、<<醉翁操>>、<<渡江云>>、<<曲玉管>>、<<戚氏>>等,为同韵部中的平仄声互押。
   平仄韵错叶格。该词调用多种韵,但以一韵为主,而中间杂以其它韵。如<<荷叶杯>>、<<诉衷情>>、<<相见欢>>、<<酒泉子>>、<<定风波>>、<<最高楼>>等,都是多韵错叶格。

五、词的对仗

   有些词用对仗,也有些词不用对仗,原则上无固定要求。如逢偶句,或对或不对全凭作者安排;为了增强艺术特色,作词人习惯用对仗的也常有之,但在平仄、用字和位置上比律诗对仗宽得多,不算违律。有如下几种情况:
   (1)平仄不限。近体诗对仗,必须平仄相对(即对立、相反),词则不拘泥,也可以平对平、以仄对仄。如贺铸<<青玉案>>:“一川烟草,满城风絮”,就是“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为对,以平对平,以仄对仄。
   (2)同字不避。近体诗是不允许同字相对的,词则不拘泥,同字也可以相对。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上、下两联中的两个“有”字,就是同字相对。
   (3)位置不定。在律诗中,中间两联全用对仗为正格;而词多为长短句,必须是相邻两句字数相同,才有可能配成对仗。词人们往往习惯于在上、下片开头两句用对仗。如碧波<<西江月·抗洪>>,上片开头两句:“天上蛟龙酣舞,人间沧海横流。”、下片开头两句:“江海涝洪肆虐,干群风雨同舟。”
   在其它位置上用对仗的,如碧波<<沁园春·登阅江楼>>:“看  狮山仰卧,葱葱郁郁;长江蟠绕,莽莽苍苍。”“看”是领字,也称为“一字逗”,下面四个四字句是“隔句对”;又:“紫燕翱翔,洋轮疾驶”等,都是在不同位置上对仗的。

六、词的格调

   词有不同的格调,是指“本色词”以外的其他几种语体风格,但不是词律上的要求,作为词的一种形式特点,也略作介绍。
   (1)楚辞格调。句中或句末多用 “兮”和 “些”字。
   (2)民歌格调。此格语言自然、流畅、谐婉、通俗,内容多写情思。
   (3)古文格调。此格平仄灵活,全用散句,模仿古文,语言简朴,多用虚字“之”、“乎”、“者”、“也”、“矣”、“耳”等。
   (4)白话格调。与古文格调相反,多用白话即口语,读来明白易懂。这启发我们,当代人作词,也应该使用白话、口语。
   (5)书信格调。如家常说话,痛快淋漓,宛转反复,一一如见,虽非正声,别具一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