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6亿唤醒隐匿80年《木石图》,真伪仍存争议!

 夕妙斋 2019-04-06

2018年11月26日,苏轼的《木石图》在佳士得香港2018年秋拍中创造了历史,以4.636亿港元成交,成为佳士得香港拍卖史上最贵中国古代书画作品、苏轼个人作品最高价纪录。

宋 苏轼《木石图》水墨纸本 手卷

 全卷连裱共长27.2×543cm

大文豪苏轼的绘画作品,如今传世的仅存三幅。一幅是中国美术馆的《潇湘竹石图》,一幅为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雨竹》,第三幅就是这件《木石图》,是为唯一一幅私人收藏,可见有多珍贵。

长久不知去向的历程,为《木石图》覆盖了一层神秘面纱。徐邦达、傅熹年、杨仁恺、薛永年、周积寅等学界的书籍与论考,透过日本珂罗版作出的评定,均认同《木石图》为苏轼唯一的亲笔绘画,赋予其凌驾于其他传苏轼画作的高度评价。板仓教授认为,从《木石图》原迹画面上层迭的淡、中、浓墨变化分明,营造出物体的立体感与远近感,与宋代绘画风格相近,故将《木石图》视为传达苏轼自身与众人所形塑的“典范文人形象”的现存唯一绘画作品,应是无庸置疑。

《木石图》珂罗版印刷本

在世界艺术史上,《木石图》代表了一个惊天动地的转折点。苏轼用简洁、精良的笔法,探讨绘画表达创作者于精神上和自然间交流的能力。和他同时代的宫廷画家,需要细心地复制他们所观察的世界。苏轼欣赏他们的造诣,但是自己却避免用此方式作画。取而代之的,是追求他“无常形而有常理”的题材。

宋 苏轼 《木石图》画心部分

展开这幅手卷,我们会发现在画作之后,有着历代鉴赏家和收藏家所书之题跋。而在众多名人雅士的墨迹中,苏轼的挚友米芾当是最具盛名之人。苏轼、米芾、黄庭坚、与蔡襄,因为他们在书法上非凡的成就,共称“宋四家”。

米芾简短的题跋,似乎在回顾苏轼的一生、苏轼晚年倾于自省的状态、以及他们意义深远的友谊之重要性。而米芾连绵起伏的笔触和他细心平衡的字形与规律,也足以让他所书的题跋称得上是一幅独立杰作。苏轼与米芾的相知相惜,可从他们这两幅配在一起的杰作略知一二。苏米合璧,不仅突显了这幅画历史上的地位,也标志了世界文化中的光荣一刻。

米芾题跋

宋 苏轼 《木石图》(局部)

无论各方的意见如何,都不可否认这是件教科书级作品。民国时期,苏轼两幅较为可靠的传世作品《潇湘竹石图》与《木石图》都曾经为北京方雨楼古玩店所藏,《木石图》是店主从山东济宁某位私人手中收购。

宋 苏轼 《木石图》(局部)

上世纪20年代时,这两幅画被吴佩孚的秘书长白坚夫购藏。白坚夫早年留学日本,还娶了日本太太,这也是后来《木石图》流入日本的关键。张葱玉曾经和白坚夫商量以9000金的价格买下《木石图》,但白坚夫不同意,后来被日本阿部氏以超过万金的价格买下,入藏于阿部氏爽籁馆。

阿部房次郎(1868-1937)

在拍卖之前,佳士得方面推测说:“能找到这张作品,源于去年藤田美术馆藏品的拍卖,日本NHK跟拍了作品,日本藏家或许看到了这次拍卖的过程,于是在我们到日本征集的过程中打电话来说有‘国宝’。结果一看到图片,汗都下来了,马上赶到关西。藏家拿出作品的时候,盒子非常朴素,放在毯子上让我们看。慢慢打开作品,正是我们学习美术史时那件苏轼的作品。也有国内专家曾找到这个家族试图回购,这个家族当时并没有意愿出售,谎称在二战时美军轰炸中烧掉了,因此一直保存到现在。”

北宋 苏轼 《潇湘竹石图》

值得注意的是,《木石图》流失海外约七八十年,几无人得见,而在此期间,此画却不断被提及,作为中国文人画史中不能忽略的经典常被刊载在众多艺术史著作中,但所刊出的图片并不十分清晰。而此作现身拍场后,引起了业内广泛关注,但无论是其画作本身还是米芾等题跋,其真伪都引起诸多专家质疑。

宋 苏轼亲书前赤壁赋(局部)

一些研究者认为,此幅《木石图》中的用笔多软沓无力甚至猥琐,此画与苏轼存世的书法真迹对比出入颇大,如枯树画得孱弱无力,石头的皴法也少有棱角,结合苏轼的书风画风,疑问极多,“东坡写竹画竹,受文与可启发极多,对比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文与可存世《墨竹图》,且不说图式与文同有差距,也不说东坡曾自云‘尽得与可之法’,只说笔墨间的英风劲气,以东坡人格与笔墨修养,自然是不让文同的,但《枯木怪石图》中墨竹全无宋人笔下的‘运思清拔,风劲气逼人’之感,与文同墨竹相比,不啻天壤之别。”

原文来源:《艺术品鉴》2018年12月刊《4.6亿唤醒隐匿80年<木石图>》(因篇幅问题,原文有删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