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易医文化 2019-04-07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中医方剂名。出自《伤寒论》,具有温补心阳,安神定悸之功效。主治心阳不足证,烦躁不安,心悸,或失眠,心胸憋闷,畏寒肢冷,气短自汗,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迟无力。

    出    处
  • 《伤寒论》

  • 功    用
  • 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组    成
  • 桂枝、甘草(炙)、牡蛎(熬)、龙骨

  • 分    类
  • 温里剂

别名

桂枝龙骨牡蛎汤(《内台方议》卷一)、桂甘龙骨牡蛎汤(《医学入门》卷四)

歌诀

桂枝甘草龙牡汤,心阳不振补心方。心悸不安动忧甚,形寒面白保安康。

组成

桂枝(去皮)一两(3g)、甘草(炙)二两(6g)、牡蛎(熬)二两(6g)、龙骨二两(6g)。

用法

以水五升(1000ml),煮取二升半(500ml),去滓,温服八合(160ml),一日三次。

功用

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主治

心阳不足证,烦躁不安,心悸,或失眠,心胸憋闷,畏寒肢冷,气短自汗,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迟无力。

方义

方以桂枝辛甘而温,既温振心阳,为温心通阳之要药,又温通血脉以畅血行,为君药。臣以甘草,一则补心气,合桂枝辛甘化阳,温补并行,是温补心阳的基本结构;二则健脾气,资中焦,使气血生化有源。龙骨、牡蛎重镇潜敛,安神定悸,令神志安静而烦躁庶几可解,为佐药。四药合力,阳气得复,心神得安,血行得畅,则诸症悉除。

配伍特点

方用桂枝扶助心阳。炙甘草补虚益气,配以牡蛎、龙骨重镇安神;全方复阳安神,培本固脱,为其配伍特点。

运用

本方是治疗心阳不足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烦躁,或失眠心悸、短气自汗、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迟无力为辨证要点。
现代常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以及心功能不全,神经官能症之烦躁心悸等证属于心阳不足,心神浮越而致者。。

加减化裁

畏寒肢冷重者,加附子以增温阳之功;神疲短气明显者,加人参以助补气之力;失眠重者,加五味子、酸枣仁、茯神养心安神;心前区疼痛甚者,加川芎、丹参活血止痛。

使用注意

本方用量适宜心阳虚烦躁证轻者,若病重者,用量当酌情增3-5倍。应用本方时,还当注意用量的调配,切不可盲目改变方中药物用量调配。
心阴虚烦躁证禁用

附注

附方珍珠母丸
组成:真珠母(研如粉同碾)三分(20g),当归(洗,去芦,薄切,焙干,后称)、熟干地黄(酒浸,九蒸九曝,焙干)各一两半(各20g),人参(去芦)、酸枣仁(微炒,去皮,研)、柏子仁(研)各一两(15g),犀角(水牛角代,镑为细末)、茯神(去木)、沉香、龙齿各半两(10g)
功用: 镇心安神,平肝潜阳,滋阴养血
主治: 心肝阳亢,阴血不足之不寐。入夜少寐,时而惊悸,头目眩晕,舌红,脉细弦。
出处: 《普济本事方》

化裁方之间的鉴别

本方与珍珠母丸均具有镇心安神的作用,治疗心神不宁之证。但珍珠母丸以镇心平肝药配伍养血滋阴药组成,适宜于心肝阳亢,阴血不足而致神志失宁,以惊悸失眠伴有头目眩晕,舌红,脉细弦为特征。本方以重镇安神药配伍温补心阳药组成,适宜于心阳不足,神失温养而致神志失宁,以烦躁心悸伴有神疲乏力,舌淡脉沉细为特征。

重要文献摘要

《伤寒论》原文: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注解伤寒论》:辛甘发散,桂枝、甘草之辛甘也,以发散经中火邪;涩可去脱,龙骨、牡蛎之涩,以收敛浮越之正气。
《伤寒贯珠集》:桂枝、甘草,以复心阳之气;牡蛎、龙骨,以安烦乱之神。③《古方选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其义取重于龙、牡之固涩。仍标之曰桂、甘者,盖阴钝之药,不佐阳药不灵。故龙骨、牡蛎之纯阴,必须籍桂枝、甘草之清阳,然后能飞引入经,收敛浮越之火、镇固亡阳之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