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幼升小|如何在不报补习班的情况下,让孩子适应小学学习?

 一兵个人图书馆 2019-04-07

世界科幻界诺贝尔奖“雨果奖”得主郝景芳,在新书《写给父母的未来之书:抓住0-7岁关键期培养一生的优势》中,为今天的家长们,提供了从现在起,就可以落到实处的教育实操方案。

郝景芳以她作为科幻作家对未来的前瞻思维,和作为经济学家对社会的分析与洞见,以及身为人母对孩子的敏锐和关爱,携手科普启蒙达人、浙江大学教授、科学家奶爸王立铭,还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童行学院”,潜心研究真正能帮助家庭和儿童面向未来,获得适应未来世界核心素养的教育。

我们经常听到这句话:“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不仅传递了一种理念——教育或者说人生,是一场比赛。而且带有一种害怕被落下,害怕输了的强烈焦虑感。

焦虑让我们失去冷静,也让我们短视,不求遥远的未知,只求确定的眼前。可偏偏,教育这回事,恰恰是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

而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仰望星空更加重要。

那么,如何通过幼年时的培养,让我们的孩子轻松跨越幼升小?

首先我们要先了解一下,为什么学校的读书考试会成为一道鸿沟,让原本很支持疯玩与自由的父母,到了小学阶段就不得不天天陪读,并为此感到异常苦恼呢?为什么很多孩子过渡到小学阶段,会突然觉得不适应?

其实孩子都很灵慧,对小学阶段的学习不适应,并不是智力问题,而是两个认知方面的原因:不熟悉文字不熟悉题目。

1. 不熟悉文字

幼年阶段的孩子,熟悉的是口语和物理世界,而小学阶段的主要要求,是书面符号的操作。

从三维立体的真实世界,到二维符号的抽象世界,对所有人都是一个挑战。

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曾经提出过一个重要的论断:人的口语和感觉,都是经过了千百年进化锤炼的生理本能,只要把孩子放在合适的环境,所有孩子都能获得正确的视觉、感受力和语言能力。

然而习得文字和数学符号不是本能,这些符号系统才出现数千年,人类的大脑生理进化在这样短的时间来不及做出改变,因此学习这些符号,人就会觉得困难。如果不经过专门的讲授,一个人虽然可以学会说话,但是不认识文字,更不懂数字。

上学的最重要障碍,就是从真实世界切换到书面的符号世界,中间没有过渡的桥梁。很多孩子不是不聪慧,而是对这个突然的书面世界感到陌生,不适应。

2. 不熟悉题目

孩子们上学之后,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是:不熟悉如何应对“思考型”问题。

当老师或者试卷上提出一个问题时,孩子需要动脑筋思考来寻找答案。

这和很多家庭日常的对话方式不一样。在日常对话中,长辈要么是单方面“命令”的口吻:“快走!”“该吃饭了!”“吃完饭再玩!”要么是随意的“聊天”的口吻:“今天在幼儿园吃什么饭了?”“好吃吗?”“跟小朋友玩得好吗?”

然而到了小学,孩子面临的问题是“思考型”问题:“五个方块拿走了三个,还剩几个?”“课文里是谁拿走了床上的衣服?”“如果小明没给小丽面包,小丽有几个面包?”

这些问题首先需要孩子理解,然后在头脑中构造画面、思考答案。这个过程未必有多困难,但孩子若不熟悉,就会觉得突兀而感到茫然。

那让孩子上培训班是正确的应对之道吗?

我个人不赞成送学龄前的孩子上培训班。原因如下:

1. 培训班没有解决问题,而是把困难提前了

我们上面提到的孩子面对的两大困难,其本质都在于,从具体的生活到抽象题目之间缺少桥梁过渡,孩子不适应符号与题目。

送学龄前的孩子上培训班,让更小的孩子面对符号和题目,只会让他们觉得更困难,而这种把困难提前的做法,对于解决问题没有实质帮助。

2. 孩子的大脑前额叶控制系统尚未发育成熟

前面我们提到了孩子的大脑发展,由于大脑前额叶皮质要到孩子六七岁时才初步成熟,学龄前的孩子自控能力弱,注意力不容易长时间集中,思维很发散。

这个时候如果把孩子送到培训班去强化,不仅效率较低,而且有可能给孩子留下不佳的课堂印象,对以后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3. 孩子的学习效果受情感的影响极大

儿童有依恋的情感特征,让儿童依恋的成年人对他们的影响极大。如果能够得到依恋对象的认可或鼓励,孩子的学习热情会受到很大的激励。

这种依恋通常寄托在家里人身上,陌生老师很少能在短期内与孩子建立情感联结。孩子四五岁之前所学的东西,并非是在孤立中学习的,而学习环境的温暖和安全,是幼儿重要的学习动力。

综合以上三点,在孩子幼年时期就送其去正式的课堂按照小学的方式学习,很可能事倍功半,搞不好甚至还会适得其反,让孩子早早开始厌烦课堂。

其实,学龄前儿童最好的学习在生活中。

具体该怎么做呢?

1. 用童书打通生活与书本

心理学上有一项经典调研,通过对美国家庭的对比研究发现,家庭的藏书数量与孩子的学业成绩有很高的相关性。

童书描绘的场景和故事,可以和生活直接对应,孩子从玩耍过渡到故事,几乎是无缝衔接。

另一方面,童书本身是用文字符号和其他逻辑符号组成的,阅读童书让孩子自然而然地熟悉书面文字表达,这是后期学习的基础。

2. 用有意义的对话打通生活经验与大脑发展

对话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对话涉及大脑快速处理信息、积极创造信息、理解他人信息的功能,也是大脑学习组织思路的重要方式。

如果父母能在生活里和孩子大量对话,自然就能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

对话需要一来一往,有来有往,单方面命令不是对话,比如,“乖,快把这个吃了。”“看到九点就睡觉!”有意义的对话是指,父母和孩子要在对等的位置上,相互表达自己的思想。

进行这样的对话需要大脑处理大量的信息,是锻炼大脑的好方式。

但有四个要点需要注意,就是承认、倾听、提问和回答。

首先是承认。

要承认即便是很小的孩子,也有喜欢和不喜欢、忧虑和欢乐的权利。当孩子表达自己的心意时,父母不要急着禁止,而是尽可能允许表达。

其次是学会倾听。

父母要给孩子把话说完的时间,哪怕是磕磕巴巴断断续续说很久,也要完整听孩子说完再回答,不要粗暴打断,这对鼓励孩子表达十分重要。

这里有一个小技巧,叫作重复,就是在表达自己的观点之前,先把孩子的话复述一遍,以便孩子确认自己的话被听见了。这一步骤异常重要,因为被听见是所有小孩子最基本的需求。

举个简单的例子。孩子从幼儿园回来,可能会断断续续地说:“我的裙子红了,摔了瓶子,我不是故意的……小红从后面过来……老师说不能坐那儿……我没看见她,我不是故意的。”我们要耐心地全部听完,然后复述一遍孩子的话:“你是说,小红从后面过来,坐的位置不对,你没看见她,因此不小心摔了瓶子,把裙子弄红了吗?”然后安慰说“没关系”。

这样的对话能让孩子感觉自己被理解,表达被鼓励,久而久之,他的表达能力也会大大进步。

再次是学会提问。

前面说过,孩子不习惯学校的提问方式,可能是孩子上学后面对的一个重要阻碍。其实,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孩子自己去猜想、去提出观点、去表达意见。

这是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学习思考、增强创造力的极好方式。父母问孩子的方式,慢慢会成为孩子的思考方式。

举一个生活中的小例子。我常常问女儿:“你知道某某东西是从哪儿来的吗?”“为什么某某事情是这样?”我经常通过这样的提问引导她思考,她也会问我:“汽车是从哪儿来的啊?”“为什么地球吸引力大,月亮吸引力小?”这表明孩子在慢慢地学着用我们教的方式思考。

最后,我们来说说回答。

孩子到了三四岁都会变成“十万个为什么”,面对孩子问不完的问题,我们既可以给孩子讲,也可以大方承认不知道,和孩子一起查书、上网搜索。

最不好的回应是批评提问,把孩子学习的火苗生生扑灭。

3. 帮助孩子熟悉概念,建立从具象到抽象的联系

什么是具象呢?打个比方,孩子都喜欢毛绒小动物玩具,喜欢图画,喜欢在动物园看到真实的动物,喜欢触摸动物的皮毛,学动物的叫声,这些都是具象认知。

那什么是抽象呢?有了具象认知之后,我们可以引导孩子认识动物的名字,这是语言;可以引导孩子熟悉动物的数量,这是数学;可以引导孩子将动物图像和具体的字对应,这是文字;还可以通过动物,引导孩子理解看不见的抽象概念,例如种群、生物习性、食物链等,甚至探讨一些思辨的问题。

以上就是一个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看起来不复杂,却是很重要的学前准备。正是在实际生活中,孩子一步一步地建立了抽象的概念。

具体怎么做呢?

我们可以分四步走:

第一步,让孩子熟悉事物名称,例如“树”“花”。

第二步,和孩子讨论一些简单的事物特征,例如“花在春天绽放,树在冬天落叶”。

第三步,通过图像和文字、数量的对应,慢慢引导孩子熟悉文字、数量。

第四步,给孩子讲一些更深的知识,并和孩子讨论有趣的问题。

在这个递进的过程中,孩子的抽象认知能力会一点点提升,而抽象能力越强,思维能力越强。

其实,现在很多好的幼儿园,虽然整体上呈现出自由玩耍的氛围,但是阅读、对话和学习概念这三个要点一个都不少。

大量地阅读,老师与孩子展开有意义的对话,还有通过主题周等活动引导孩子熟悉概念,都是在帮助孩子从多角度进行学习。

这也是我们可以在家中做到的早期启蒙,帮助孩子熟悉书面符号、思考问题和进行抽象理解。

下一期,和大家继续分享幼升小中最令家长头疼的数学启蒙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