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郝景芳:不用一掷千金,这样做轻松跨越幼升小鸿沟

 刘恩捐 2018-10-06

在我们的身边,很多朋友都有幼升小焦虑:


听说很多小学的入学考试已经相当有难度;

据说小学老师会跳过基础知识;

也听说不少孩子刚上一年级就不适应,需要家长花大力气陪读。


很多父母应对的办法是:

早早送孩子去上培训班,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理解困难之所在。

 

其实孩子都很灵慧,对小学阶段的学习不适应,并不是智力问题,而是两个认知方面的原因:


对书面符号系统不熟悉,或者对问答方式不熟悉。


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两个挑战:

不熟悉文字,不熟悉题目。 


这些信息让他们感慨,也让他们困惑:


这些是正常现象吗?

我们该如何面对?

难道要逼孩子从幼儿园起就上培训班苦学吗?

 

除了在培训班里一掷千金,是不是家长就没办法帮助孩子面对小学的挑战了呢?

 

答案是:

不一定。

 

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家庭是更好的学习环境。


前面说过上学的挑战,主要在于从生活到题目,缺少过渡的桥梁。


那么,如何在家庭中帮孩子搭建这样的桥梁呢?


我们可以做的至少有三点:

 

1.与孩子一起阅读

2.同孩子进行对话

3.帮孩子熟悉概念

 

 

一、用童书打通生活与书本


虽然欧美的幼儿园不怎么上课,但是他们都很重视阅读。


在心理学中有一项经典调研,通过对美国家庭的对比研究发现,家庭的藏书数量,与孩子的学业成绩有很高的相关性。


为什么阅读这么受重视呢?

因为它的好处是可见的。


首先让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和兴趣,对孩子一生的知识学习都有好处。


其次是让孩子熟悉多方面知识,为学校学习积累背景知识。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童书阅读正是从生活到符号的最好过渡。


以我个人为例,我幼年时没有任何早教,也没有去过学习班,但我母亲从我很小的时候就给我大量读书,读故事、读童话,也读报纸。


因此我从很小就有读书的习惯,识字也比一般孩子更早。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我基本上可以自主阅读,读课本毫不费力,更是养成了广泛读书的习惯,这种习惯让我受益终身。

 

二、用有意义的对话打通生活经验与大脑发展


美国曾有两项经典研究:


一项是发现,在孩子四岁上学之前,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就比贫困家庭的孩子多听到了三千万个词汇;

 

 一项是发现,最能决定幼儿园效果好不好的只有一个条件:幼儿园老师能否和孩子进行有意义的交流。

 

这说明了什么呢?


说明对话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对话涉及到大脑快速处理信息、积极创造信息,理解他人的信息的功能,也是大脑学习组织思路的重要方式。

 

如果父母能在生活里和孩子进行大量有意义的对话,就能自然而然增强孩子的智力发展。

 

那什么是有意义的对话呢?


对话需要有来有往。


单方面命令,比如“乖,快把这个吃了。

”“看到九点就睡觉!听见了吗?”这些不是对话。


有意义的对话是指,父母和孩子要在对等的位置上,相互表达自己的思想,你说一句我听见,我说一句你听见。


进行这样的对话需要大脑处理大量的信息,是锻炼大脑的好方式。

 

那么如何和孩子进行有意义的对话呢?


有四个要点需要你注意,简单地说,就是承认、倾听、提问和回答。


1、首先是承认。


承认即便是很小的孩子,也有喜欢和不喜欢、忧虑和欢乐的权利。当孩子表达自己的心意,父母不要急着禁止,而是尽可能允许表达。


2、其次是学会倾听。


父母要给孩子把话说完的时间,哪怕是磕磕巴巴断断续续地说很久,也要完整听孩子说完再回答,不要粗暴打断,这对鼓励孩子表达十分重要。


还有一个小技巧,叫做重复,就是在表达自己观点之前,先把孩子的话复述一遍,让孩子确认自己的话被听见了。


这步骤异常重要,因为被听见是所有小孩子最基本的需求。


3、然后是学会提问。


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就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孩子自己去猜想、去提出观点、去表达意见。


这是让孩子建立自信、学习思考、增加创造性的极好方式。


父母问孩子的方式,慢慢会成为孩子的思考方式。


举一个生活中的小例子。我常常问女儿,


“你知道某某东西是从哪儿来的吗”,“为什么某某事情是这样”。


经常通过这样的提问引导她思考之后,她也会突然问我:


“汽车是从哪儿来的啊”,“为什么地球吸引力大,月亮吸引力小”......


孩子在慢慢地学着用我们教的方式思考。

 

4、最后,我们再来说说回答。


孩子到了三四岁都会变成“十万个为什么”,面对孩子问不完的问题,我们既可以给孩子讲,也可以大方承认不知道,和孩子一起查书、搜索网络。

 

唯一最不好的回应是批评提问,把孩子学习的火苗生生扑灭。针对“如何回答孩子的为什么的问题”,欢迎大家关注我们的《智能时代的家庭教育指南》课程,浙大教授王立铭会在这门课程中对这个话题详细展开,给大家更多的建议和实用技巧。

 

三,帮助孩子熟悉概念,建立从具象到抽象的联系


什么是具象呢?

打个比方,孩子最初都喜欢毛绒玩具小动物,喜欢图画,喜欢在动物园看到真实的动物,喜欢触摸动物的皮毛,学动物的叫声,这些都是具象认知。

 

那什么是抽象呢?

有了具象认知之后,我们可以引导孩子认识动物的名字,这是语言;


可以引导孩子熟悉动物的数量,这是数学;


还可以引导孩子将动物图像和具体的字对应,这是文字;


还可以通过动物,引导孩子理解一些“看不见”的抽象概念,例如“种群”、“生物习性”、“食物链”,甚至探讨一些思辨的问题。


以上就是一个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看起来不复杂,但其实正是很重要的学前准备,正是在实际生活中,孩子一步一步的建立了抽象的概念。



具体可以怎么做呢?


我们可以分四步走:

第一步,让孩子熟悉物体命名;例如“树”、“花”;


第二步,和孩子讨论一些简单的事物属性,例如“花在春天绽放,树在冬天落叶”;


第三步,可以通过图像和文字、数量的对应,慢慢引导孩子熟悉文字、数量;


第四步,可以给孩子讲一些深度知识,并和孩子讨论有趣的问题。

 

在这个递进的过程中,孩子的抽象认知能力会一点点提升,而抽象能力越强,思维能力越高。


今天干货满满的脑发展知识节选自童行出品的精选家长课程《智能时代的家庭教育指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