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小明 编辑:杨丽雲 杨婷婷 小明语录 未来大学都是放开的,包括未来的互联网大学,所有人都有获得知识的权利。在任何年龄阶段,文凭不会改变你孩子的命运。所以说维护住欲望是第一步。 ![]() 01 人类并不擅长符号类工作和学习今天早上有家长给我发微信问了一个问题:他的孩子非常不擅长符号类学习。 符号类学习的本质就是把我们生活中所看到的任何一种具体的,能够通过直觉、感知觉,能够感受和体验到的一些感性经验,把它抽象成了某一种符号,比如说文字、算术、公式等等。 实际上对我们人类来说,并不擅长这种抽象的符号类工作,所以任何进行符号类的工作都不容易。 举个例子,大学时学逻辑学。如果我们仅从人的经验,哪怕是阅读这句话所产生的一些经验,都能判断正确一部分。 但是形式逻辑学把逻辑学转换成各种各样的符号公式,然后让你去运算。 在这种情况下,看似简化了思考,实际上给人增加了更大更难的学习障碍,以至于很多大学生学形式逻辑学都学不懂,因为这些本来可以凭感性经验判断的句子增加,转换成符号之后,就会发现其实更难。 本质上人类大脑进入到二十多岁,前额叶已经发展成熟了,大脑的绝大多数地方都已经完全发展成熟了。 那为什么我们理解这个符号类东西还是这么困难呢?这说明符号类的学习不是人类的擅长。人类进化到今天为止,大脑还是更擅长具象化的、感性的、直接看得见摸得着的直觉经验。 ![]() 02 尊重孩子认知的进化规律人类的进化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特点,小孩在胎盘里长大的过程中,他把动物到人类的文明进化、身体发育的过程,都模拟了一遍。 刚开始像个小鱼,还有个小尾巴,后来尾巴又退化掉,长出四肢,就像是动物到人类进化过的路径。 同样孩子的大脑发育也是这么一个过程,它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具象到抽象。 如果我们不尊重孩子这样的大脑认知特点,什么叫不尊重?我们现在的教育就完全不尊重。 比如我们现在学的数学是有问题的。人类发明出来的数学,有一个很庞杂的数学体系。 我们现在实际上是把一部分知识抽掉了,从小学就开始,到初中,到高中,直到大学之后,我们才隐隐约约能看到数学建立起来的框架。 这就相当于一个孩子从小在数学符号演算时,他是用盲人摸象的方式在学数学。 今天学到数学的一个大腿,明天学到数学的一个鼻子,后天学到数学的一个耳朵。 我们学到的是数学碎片,也就是说一个小孩,一个初中生、一个高中生,凭他所学到的数学根本无法拼凑起数学体系的全貌。 抽象符号学习的本质是要用简化的符号让我们看到这个体系的全貌。 所以符号类学习有它的优点,它简化了具象化材料庞大的碎片知识。 然后它给我们缩减用线条,就像思维导图一样,让我们看到一个体系的全貌,方便我们对整个体系增进了解。 但是由于孩子们年龄小,不可能那么快给他们构建起整个数学的体系,其实这个工作是应该做的。 所以换句话说,我们让孩子们从小学阶段就开始,甚至从幼儿园阶段就开始进入到的符号学习,应该尊重人类认知的一个进化规律。 这个进化规律就是先从感性经验、感性材料入手。 而且每个人大脑发育的速度还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性,很多家长又不尊重这个个体差异性。 现在的学校是第二代教育模式,就是工业时代的教育模式,它的特点是什么呢?就是模板生产现实的教育模式。模板生产现实的教育模式,就这句话都不能出现在书上。 ![]() 03 教育的问题和本质---不能说的秘密我现在准备出版的《低欲综合征》说到了很多第二代工业模式生产线教育的缺点,而这些内容出版起来都非常困难。 为什么一年的时间都没法出版?其实这就是教育的问题和本质,但是又不能说。 这样导致家长甚至包括一些教育工作者都完全没搞清楚,为什么现在孩子们的学习压力这么大?有很多原因。 第一点,不仅仅是内卷的原因,还因为我们太早、太快、太多地给他们塞入了很多碎片的,而且是非具象化的符号学习材料。 他不可能从一个符号的体系去掌握整个知识全貌,而且他大脑也没有发育到能够理解全貌的程度。 第二点,他大脑的认知特点本来就应该先具象和感性材料学习,再上升到符号学习,我们又违背了他们的学习认知发展的规律。 违背规律之后,家长们有时候就会说,你看人家孩子怎么能学懂呢?这句话迷惑了很多家长,因为这句话背后实际上是两个原因造成的。 第一个原因就是刚才说到的人和之间智力发育和速度有极大的差异,有些孩子前面发育慢,后面发育快,我们必须承认这样的事实。 第二就是工业化生产,流水线式的教育模式,是不能进行个性化辅导的,它一定就是模板生产线式的教育。 把所有孩子想象成是同一个原材料,按照生产线,最后生产出统一的罐头食品,实际上这是违背学习规律的。 孩子第一由于他看不见符号式的整个学科体系。第二在进行符号学习之前,没有给他们进行大量的具象感性经验的学习过程。 比如说数理化,在整个高中阶段,初中、小学阶段都应该是更多的具象感性化的学习过程,而不应该是符号类的学习过程。 ![]() 小学基本上都没有感性学习过程了,孩子们在小学一年级还能看个钟表,计算个数字,但事实上书本上是这样画,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很快就跳过了感性材料这一段儿,因为学习任务太重了,老师根本就没有时间去给孩子慢慢地建立感性学习的过程。 而是更快地让孩子们开始记住公式,套公式做题。 在这个过程中,第一个问题,孩子们无法理解这些公式和他生活的关系,因为大脑还没有建立起抽象认知这样的能力,他更需要是具象化学习的一种经验过程。 但是由于学习任务这么重,跳过了这个阶段。 第二个问题,孩子们这么快地学这么多符号类学习,这个过程就没有快乐,没有愉悦,然后迅速产生了厌学的情绪。 第三个问题,当孩子们跟不上学习进度和考试进度的时候。 我们前面说了,你不能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一是孩子和孩子之间发育速度不一样。二是每个孩子最终的智力成果也不一样。 人和人之间智力的差异非常大,有些孩子可能不擅长数学的符号来学习,并不代表不擅长语言文字的符号来学习。 所以人的智商,以前有一个理论叫做八元智商,就至少都要分成八种不同的智商。 但现在我们整个义务教育只剩下一个智商考核了,这个智商就是逻辑抽象的符号类考试考核。 所以孩子跟不上这种生产线进度,于是家长们着急,着急怎么办? 又开始补课。补课又更进一步加重了孩子们的厌学情绪,因为补课的目的只是为了让你跟上生产线,所以补课是在重复地做题。 我有一个朋友的孩子,从小学就开始补课,一直补到初中,他说一点儿用都没有。 比如说补前考40分,补完课后考39分,这说明什么?这些知识根本就进入不了孩子大脑。 孩子补课时候也在认真的学,没用的。因为还没有到时候,或者是学习的方法不对,或者是违背了学习的规律,就是人大脑认知发展的规律。 ![]() 04 如何保持孩子内循环和外循环的通畅在这种情况下,给所有家长一个统一的建议。 第一步,首先最重要的还是保护孩子学习的欲望。 如果孩子对学习没有了欲望,他就可能会对学校没有欲望,对学校没有欲望,他可能就没法跟同伴建立起发育所需的各种各样的同伴关系,甚至没法进入学校。 他可能就对体育活动、社交,以及各种各样的外面活动都会不感兴趣,所以就学习欲望低下,最终导致整个的低欲综合征。 也就是说对社会所有人都不感兴趣,这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就是孩子无法进入社会,在家躺平玩游戏,然后混吃等死,等着你每天点外卖或者给他做饭,最终养老送终,这就是非常悲惨的后果。 不管你的孩子能不能跟上学习,保护他学习的欲望是更重要的东西。 不要管学校考试成绩,至少能让他从任何一种学习材料中获取任何一种乐趣,维持他学习的哪怕是一点点的欲望都是好的。 比如说有些孩子可能就喜欢看历史书,有些孩子喜欢听历史故事,有些孩子可能喜欢看战争类的电视剧,这些都是学习。 不要把学习变得非常狭隘,还有的孩子就喜欢在野外学习,怎么摸鱼,逮蜻蜓,逮蚂蚱,这也是学习。只要维护着孩子的学习,就有机会。 因为人未来是终身学习模式,这个孩子现在跟不上生产线,以后也会有很多机会给他再次进入到大学的机会。 ![]() 未来大学都是放开的,包括未来的互联网大学,所有人都有获得知识的权利。 在任何年龄阶段,文凭不会改变你孩子的命运。所以维护住欲望是第一步。 第二步就是有条件的家长给孩子们安排能够进行具象化学习的时间和客观条件。 比如说学习数学,你会发现整个数学体系,我们现在在小学、初中、高中引入知识很狭窄的一部分。 如果有个好老师能够把整个数学这个大厦能够让孩子们看一眼,这样孩子们就会产生一些对整个数学是干什么的一种认知。 第二个,让孩子们去学习生活中跟数理化有关的材料,这也是具象化材料。 就是我们学的数理化应该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如果从生活问题去学习数理化,孩子们就会拥有具象化学习的过程,理解起来就会更容易。 ![]() 第三个,一定要给孩子们充分的时间去做运动、户外活动、野外活动,还有艺术活动,因为这三个东西本身又能够促进孩子的大脑发育。 艺术活动对孩子大脑的发育,类似音乐这样的艺术活动,它对人大脑的要求非常高。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听任何一小段旋律的音乐,都要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大量的记忆力、认知判断、节奏、旋律、情绪,各种各样大脑的功能,它要激活大脑很多部分的脑区。 所以音乐,大脑对他感知觉的训练实际上涉及到了一个很大的记忆容量。所以音乐所产生的大脑认知的发展,这种神经机制是非常复杂的。 换句话说,有的时候我们哪怕花些时间让孩子们去运动,艺术,去促进他大脑认知体系的发展,都比你给他补很多课好得多。 ![]() 小明语录 符号类学习的本质就是把我们生活中所看到的任何一种具体的,能够通过直觉、感知觉,能够感受和体验到的一些感性经验,把它抽象成某一种符号。 小明老师著作 ![]()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于心理科学对儿童心理发育的各个阶段的研究成果,建立一个全景的儿童心理发育的图谱,根据儿童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发育的特征,针对性的给儿童提供健康的心理发育环境。 针对当前第二代儿童教育中的各位家长面对的各种儿童教育中的现实问题,以第三代儿童教育理念,提供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心理学解决方法和途径。 ![]() ![]() 赵小明导师 【专业成长经历】 心理学、管理学双硕士 12年临床精神分析受训经历 【学会任职】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文化心理组委员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儿童早期家庭教育专委会理事 【专业著作】 《聚英国》 《拆掉心里的墙》 《互联网心理学》 《文化艺术符号治疗技术》 《本土化音乐治疗与技术实操》 心理小说《寻宝图~南红教父》 《第三代儿童心理教育》 《和妈妈一起学逻辑学》 《心理安全员》 《新精神分析:心理咨询师必知的100个核心概念》 《秒睡·-随时随地睡的幸福方法》 【业界头衔】 今日头条2017年度心理自媒体金处方奖 今日头条2018年全国科普类自媒体排名12 央视财经频道《职场健康课》栏目嘉宾 央视少儿频道《极速少年》栏目心理专家 央视少儿频道《异想天开》栏目心理专家 央视少儿频道《萌娃运动会》栏目心理专家 央视旗下网络媒体央视频,疫情期间特约连线心理专家 ![]() 原创公众号:心伙伴(ID:xhbea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