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殡葬风”招牌,丑,就是要齐齐整整的!

 板桥胡同37号 2019-04-07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有上海的小朋友发了个在上海常德路拍的照片,照片长这样

网友们就开始吐槽了,尼玛这些招牌真丑,黑底白字,还搭配前面那一簇小黄花。走过去就想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店家节哀!!!

被网友狠狠吐槽了一番之后,相关部门的办事效率是相当高的,第二天网友们路过常德路的时候,常德路就马上变了一番造型,新造型长这样

一夜之间,所有的店面都被蒙上了布,小黄花也撤掉了。其实,招牌做好挂上去,被吐槽了一夜之间撤下来,新的招牌肯定没有做好。那这段时间,去上海常德路的小伙伴们想吃点啥,可以站在店门口靠闻的。

木头有个疑惑,这些招牌是店家需要交钱定做?还是相关部门做好了免费送给店家以统一市容市貌?

去年过年前,呼和浩特火了一把,因为不让店家贴春联。

后来呼和浩特出了挽尊申明,说是不让贴在墙上、立柱上,店家的卷闸门、玻璃门内外还是可以的。好的,无风不起浪。店家不把春联贴在自己商铺的卷闸门、玻璃门上,难道齐刷刷的都贴到店铺外几米远,大马路牙子边的电线杆上了?

上海常德路这次的统一店铺招牌,跟呼和浩特不让贴春联一样,都是为了争创文明城市。

创建文明城市对市容市貌的要求是“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更换了之后大伙不接受,静安区总工会马上出来申明了,

划重点:

1、网友发帖发帖吐槽黑底白字丑;

2、颜色搭配考虑不够周全已经及时整改了。

你看,我们多么重视网友的意见啊,有网友吐槽黑底白字不好看,我们就马上改了。并且是责成及时修改哦,我们是能听取大家意见的一心为民的。

木头有点想吐槽,在你们换上黑底白字小黄花之前,也没有问问大家的意见啊。

在很多地方,作为城市文化一部分的招牌,长得都是这样的:

越小的地方越是容易不过脑子,将市容市貌的整治理解为,大家招牌要统一尺寸、统一大小、统一颜色!更狠点的怕店家在字体上做文章,字体也给我统一了,看你还能玩出朵花。大家统一制作统一悬挂,谁都不比谁碍眼了。

招牌,在中国古代叫做招幌,隋唐时期,洛阳就开始“悬牌经营”,当时的酒招特别流行。悬挂的牌子中写上经营者的名称、卖的是什么东西。

后来演变成了卖什么挂什么,“挂羊头卖狗肉”就是反映当时的的招幌作用,你卖狗肉就得挂个狗肉招幌。

到了宋元时期,开始出现了广告语,以前的卖什么挂什么已经不那么明显了,各家为了突出自己的特色,出现了广告语,如水浒传里的“三碗不过岗”。

到了宋元时期,各个行业开始有了特定的行业标识。

除了起到识别行业的作用,个体识别色彩也越来越浓。

如当时的“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就出现了LOGO一只兔子。并且有说明:认门前白兔儿为记。

明清的时候,招幌已经发展到了开店必备,有店必有幌的程度。

上海是国际化大都市,在招幌的制作上绝对不落后。

1902年的上海山东路街景

1902年的上海山东路街景

从来都没有哪一个时期,像现在这样要求统一招牌。在历史发展中,招牌也是承载了各式各样的文化,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它的功能就是展示店铺的经营内容、个性和商业特色,以达到吸引顾客、招揽生意的目的。

招牌也是城市形象的一部分,是记忆、是风景、或许看起来有些杂乱,却透着弄弄的市井烟火气息。

审美差不可怕,文盲才可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