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内】20考研进行时-第157天

 康泰wjr图书馆 2019-04-07

  痢  疾  

【复习点睛】

痢疾需要考生重点掌握辨证分型,注意寒湿痢用的不同版本的方药。

考点一: 痢疾的概念及历史沿革

考点

击破

 

1.痢疾的概念  

痢疾是由于邪蕴肠腑气血凝滞,大肠脂膜血络损伤,传导失司,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症的病证。是一类或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多发于夏秋李节。


2.痢疾的历史沿革

(1)《内经》谓之“肠澼”,《难经》谓之“大瘕泄”。

(2) 汉· 张仲景将泄泻与痢疾统称为“下利”,制定了治疗湿热痢用的白头翁汤,并提出了:“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的虚寒痢主方。

(3)至晋唐方谓之痢《千金要方·热痢第七》指出:“大凡痢有四种,谓冷、热、疳、蛊:冷则白,热则赤,疳则赤白相杂……蛊则纯痢瘀血。”并举有治赤白滞下方。

(4)痢疾病名首见于宋·严用和《济生方·痢疾论治》:“今之所谓痢疾者,古所谓滞下是也。”

(5)金元时代已认识到本病能相互传染、普遍流行而称“时疫痢”。

(6)在治疗方面,金·刘河间提出,“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的法则,至今依为治痢之常法。

(7)明·张景岳特别强调,治疗痢疾“最当察虚实,辨寒热”。

(8)清·喻昌创“逆流挽舟”之法,并在《医门法律·痢疾论》中云:“引其邪而出之于外”创活人败毒散。

考点

点拨


此考点考查历代著名医家对痢疾病名、病机、治法的论述。应重点掌握刘河间治痢疾的方法晋唐开始痢疾病方谓之痢,以及哪本书将痢疾称之为“滞下”。

考点二: 痢疾的病因病理

考点

击破


1.病因  

本病多由外感湿热,疫毒之邪,内伤饮食生冷,损伤脾胃与肠腑而形成,其发病多与季节有关。


2.病机   

基本病机为湿蕴肠腑,气血凝滞,传导失司,脂膜血络受伤而成痢。病理因素为湿热,疫毒、寒湿、食积等。痢疾的病位在肠,与脾胃关系密切,可涉及肾。痢疾日久,可导致肾气衰惫或脾肾阳虚,下痢不止。


3.病理转归   

湿热、疫毒之气,上攻于胃,或久病伤正。胃虚气逆,则胃不纳食,而成为噤口痢;痢疾迁延,正虚邪恋,或治疗不当,收涩太早,关门留寇,则成久痢或时愈时发的休息痢;痢久不愈,或反复发作,不但损伤脾胃而且影响及肾,导致脾肾亏虚,形成下痢不止。

考点三:痢疾的辨证论治

考点

击破


辨证要点

本病首辨虚实,其次辨寒热,再次辨伤、伤

治疗原则

①热痢清之,寒痢温之,初痢实则通之,久痢虚则补之。寒热交错者,清温并用;虚实夹杂者,通涩兼施。②赤多重用血药,白多重用气药。调气和血,消积导滞。③顾护胃气,在痢疾的治疗中贯穿始末。

分证论治

记忆歌决

证型口诀:寒湿湿热疫毒痢,阴虚虚寒并休息。休息发作缓解期。脾虚淤血寒热杂。

方药口诀:寒湿胃苓芍湿热,白头芍药治疫毒。阴虚痢疾驻车丸,桃花真人虚寒痢。发作期用连理汤,脾气虚弱益气汤,少腹逐淤淤血阻,寒热错杂乌梅丸

1.寒湿痢
临床表现:痢下赤白黏冻,白多赤少,或纯为白冻,伴有腹痛,里急后重,饮食乏味,胃脘饱闷,头身困重,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温化寒湿,调气和血。
代表方:胃苓汤加减。[提示: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痢疾之寒湿痢代表方:不换金正气散加减。]

2.湿热痢

临床表现: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相杂,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苔腻微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解毒,调气行血导滞。
代表方:芍药汤加减。若痢疾初起,发热恶寒,头身重痛,见表证者,可用解表法,活人败毒散主之。倘身热汗出,脉象急促,表邪未解而里热已盛者,则用葛根芩连汤。若夹食滞,见痢下不爽,腹痛拒按,苔黄腻,脉滑者,可加积实导滞丸。如表证已减,痢犹未止,可加香连丸。

3.疫毒痢

临床表现:发病急骤,痢下鲜紫肤血,腹痛剧烈,里急后重较湿热痢为甚,或壮热口渴,头痛烦躁,甚则神昏痉厥,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代表方:白头翁汤合与芍药汤加减,如见神昏谵语,甚则痉厥,脉象弦细,舌质红绛而苔黄糙者为热毒深入心营,上方加羚羊角、鲜生地等再合用神犀丹或紫雪丹以清热解毒,开窍解痉。

4.阴虚痢
临床表现:痢下赤白脓血,或下鲜血粘稠,脐腹灼痛,虚坐努责,食少,心烦口干,舌质红绛,或舌光红乏律,脉细数。
治法:养阴和营,清肠止痢。
代表方:驻车丸加减(提示: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痢疾之明虚痢代表方: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加减。]

5.虚寒痢
临床表现:下痢稀薄,带有白冻,甚则滑脱不禁,或腹部隐痛,喜温喜按,食少神疲,四肢不温,腰酸怕冷,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治法:温补脾肾,收涩固脱。  

代表方: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加减。前方温中涩肠,后方兼能补虚固脱,若痢久脾虚气馅,导致少气脱肛,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6.休息痢

(1)发作期

临床表现:下痢时发时止,日久难愈,饮食减少,倦怠怯冷,嗜卧,临厕腹痛里急,大便夹有脓血,舌质淡,苔腻,脉濡软或虚数。
治法:温中清肠,调气化滞。
代表方:连理汤加减,久痢顽固不愈,症见寒热错杂者可服用乌梅丸。若脾阳虚极,肠中寒积不化,遇寒即发,症见下痢白冻,倦怠少食,舌淡苔白,脉沉者,用温脾汤。若久痢兼见肾阳虚衰,关门不固者,宜加四神丸。若下痢不能进食,或呕不能食,称为噤口痢,实证多由湿热、疫毒蕴结肠中,上攻于胃,胃失和降所致,证见下病、胸闷、呕逆不食,口气秽臭,舌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泄热和胃,苦辛通降,方用开噤散加减。

(2)缓解期

1)脾气虚弱证
临床表现:腹胀食少,大便溏薄或夹少量黏液,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脱肛,舌质淡,苔白或腻,脉缓弱。
治法:补中益气,健脾升阳。

代表方:补中益气汤加减。

2)瘀血内阻证

临床表现:腹部刺痛,拒按,下痢色黑,腹痛固定不移。夜间加重,面色晦暗,或腹部结块,推之不移,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

治法:活血祛痰,行气止痛。

代表方:少腹逐瘀汤加减。

3)寒热错杂证:

临床表现:胃脘灼热,烦渴,腹痛绵绵,畏寒喜暖,下痢稀溏,时夹少量黏冻,饥而不欲食,强食则吐,四肢不温,舌质红,苔黄腻,脉沉缓。
治法:温中补虚,清热化湿。

代表方:乌梅丸加减。

真枪实练

01

哪一书,将痢疾称之为“滞下”

A.《内经》  

B.《难经》  

C.《诸病源候论》  

D.《干金要方》  

E.《外台秘要》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与解析:D。《千全要方·热痢第七》指出:“大凡痢有四种,谓冷、热、疳、蛊:冷则白,热则赤,疳则赤白相杂……蛊则纯痢瘀血。”并举有治赤白滞下方。

02

痢疾辨证分型,应以何项为依据
A.寒热之多少  

B.正气之盛衰  

C.病邪之深浅    

D.病程之久暂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与解析:ABD  痢疾辨证,首先要辨虚实,知寒热,判断病程的长久。

03

A.连理汤 

B.驻车丸 

C.地榆散合槐角散  

D.香连丸   

E.乌梅丸
3-1.久痢不愈,痢下赤白脓血,或下鲜血黏稠,脐腹灼痛,虚坐努责,食少,心烦口干,舌质红绛,少苔或者光红乏津,脉细弱,宜选用何方
3-2.便血鲜红,大便不畅或稀薄,或有腹痛,口苦,苔黄腻,脉濡数,宜选用何方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与解析:3-1B。根据痢下赤白,痢下鲜血黏稠,虚坐努责,舌红绛或光红,可以辨证为阴虚痢,治当用驻车丸,养阴清肠。3-2.C 辨证为便血肠道湿热证。法当用地榆散合槐角散清化湿热,凉血止血。

04

“治湿是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的治疗原则,适用于下列哪种病证

A.饮证 

B.痢疾 

C.黄疸  

D.泄泻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与解析:ACD.饮证,黄疸,泄泻,都共同存在水湿病邪。故治疗均可以祛湿利小便,但痢疾的病机多为湿热,利湿会伤阴加重病情,故痢疾禁用利湿。

05

疫毒痢临床可见
A.痢下脓血  

B.壮热烦渴  

C.呕逆秽臭  

D.神昏痉厥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与解析: ABCD疫毒痢临床可见发病急骤,用下鲜紫脓血,腹痛如绞,里急后重,较湿热痢为甚。或壮热口渴,头痛烦躁。甚则神昏痉厥,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滑数。

编辑:芩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