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考生只写了2个字竟被取为第一名,县官说观此二字,必满腹经纶

 仙人洞主晨曦馆 2019-04-08

读书然后参加科举,这条人生道路在清代备受追捧,能够科举入仕是所有有学问的人的终极追求。当然,这是一个从小就要培养的事情。

在那时候,但凡家里有条件的,孩子到了五岁就会被送去私塾学习,那么怎样才算出师呢?当孩子能够很好地完成一篇八股文即可。

所以说,如果孩子很聪明的话,16岁的时候就能够成为秀才。通往秀才的路往往布满考验,一个童生必须经过县试、府试、院试才能够成为秀才。

从排序相信你就能看出来,县试是最低等级的。也正因如此,参加县试的读书人能力高低相差很大。很多答题时笑话都是来自于县试。

据记载,一个应试者答题时引用“昧昧我思之”(出自《尚书·秦誓》),手误写为了“妹妹我思之”,考官笑着回了一句:“哥哥你错了。”

为了广招人才,清朝规定所有县在县试时最少也要为朝廷选拔出三个人。在大县,这三个名额可是众多学习消减了脑袋往里钻的。而有这么一个县,情况大不一样。这个县偏远,百姓一日三餐都难以温饱,根本就没时间去看书习字。这一年,全县也就三个人报考县试。

按照正常考试流程走一遍之后,县官开始批改考生试卷。第一个人整个卷子啥也没写,估计笔都没拿过;第二个人把题目抄了一遍;第三个人也抄了一遍题目,还顺带写了“且去”二字。

这可如何是好?县官左思右想,最终把第一名定为写了“且去”的那个人,批文写道:“只看这‘且去’二字,就知道此人必定满腹经纶。”;第二名就定为了只抄了题目的那人,“写得一点错都没有,其才可造。”;接着就是第三名了,给了空白卷那位,“这人不轻易下笔,足以看出行事慎重。”

县考过得那是轻飘飘的,县考后是去府城内参加府考,由知府主考。这是有特定的考场的,不过程序与县试一样。考完府考的就有了正式的童生资格。

有这个资格,身价也是与寻常人不同的。打官司时,他们有座位的,而且寻常人只能自称“民、民人”,而他们则可以称“童生”。

婚丧之事,经商的没资格和当官的同席,但是他们可以。除了这些,有同生资格的人犯法后,不到逼不得已,县官通常不会对他们用刑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