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清华【三国研究】武侯祠的古建筑与珍贵文物  

 liuhuirong 2019-04-08

(1)古建筑概况:

武侯祠山门,重檐飞角,八卦悬顶,高大雄伟,琉璃生辉。进入山门,便见苍松翠柏掩映下的乐楼,此为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重修的重檐二滴水歇山式建筑,是古代专为祭祀诸葛亮时演戏而建的,故又叫“戏楼”,它坐北朝南,与武侯祠主体建筑方向相反。戏楼台口的檐柱上部,各有“叉柱斜撑”,上有彩绘生动的戏剧人物镂空浮雕,从服饰和造型来看,是典型的羌民族文化风格,想必当年的乐楼由羌人施工修建,所以体现了羌文化特征,它的存在为研究汉水流域羌民族文化提供了实物例证。

戏楼前广场上,有一对明代“石旗杆”高耸,每根旗杆中央上部,各安装有两个“月斗”相衔接,雕刻工艺精湛,蔚为壮观,使广场又多了几分威严。

牌楼前东、西两侧,有建于明万历年间的歇山式“东、西辕门”,因武侯祠牌楼前是当年经“金牛道”(亦称蜀道,开通于公元前312年的秦惠文王时期)出入蜀地的必经之路,行人至此则“文官下轿,武官下

马”,以示对诸葛亮的崇拜和敬仰。

武侯祠的古建筑与珍贵文物 <wbr> <wbr>文、图/郭清华


     位于东西辕门中轴线上的“牌楼”,建于明万历十九年 (1591年),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果亲王重修。牌楼为三开间,木结构四柱擎顶,上盖灰色筒瓦,檐下网眼斗拱,层迭递减,错落有致,远看,高大雄伟,气势非凡,正中嵌有一匾,右行双行隶书,金字“汉丞相诸葛武乡忠武侯祠”,题于同治七年(1868年)。背书匾额为楷书“天下第一流”,最早为清人宋丰绥所题,1961年再次维修时,由笔者的父亲——当时沔县一中的教导处主任郭振基左手书法补书。

武侯祠的古建筑与珍贵文物 <wbr> <wbr>文、图/郭清华


    勉县武侯祠同其他武侯祠在建筑上有一个不同地方,就是在山门和大殿中间的中轴线上建有一座诸葛亮的抚琴城楼,这无疑是万历年间(1573—1620年)大修建时根据《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诸葛亮设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十万大军的故事所建的。虽然“空城计”是《三国演义》文学艺术的加工虚构,根本没有此事,但是,这个故事妙笔生花,结构严谨,代代传播,家喻户晓,在讴歌诸葛亮睿智方面是个典型的故事。所以,诸葛亮的“空城计”在中华民族文化历史上代代传播,影响深远,武侯祠内也就出现了相应的古迹建筑。琴楼有城门,城上有垛口,楼下为卷洞式甬道。琴楼檐下悬匾额“高山流水”.琴楼内有石榻一张,上置石琴台,台边浮雕双龙纹饰,台上置石琴一张,上刻“章武元年”( 221年),石琴上虽无琴弦,但用手指轻轻敲打,也能发出清脆的声音。据《忠武侯祠墓志》记载:“石琴古榻,晋代物也。晋文水胡韬颖作石琴并榻,缀以诗赋遗憾的是,“文革”期间,石琴被人为断损,虽经修复,但再也无音,琴楼室内仅存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张岱(1597—1679年)的《石琴记略》木刻文章。纵观整个建筑,雄伟奇特,庄重典雅,观景思情,使您浮想联翩,你似乎看到了诸葛亮还在城楼上镇定自若、悠闲自得的弹琴。

琴楼两侧,东为鼓楼,西为钟楼,均为六角攒尖的高台建筑,体现正规祠庙“晨钟暮鼓,击磬焚香,跪拜叩头,虔诚朝圣”的礼制和气氛。据《武侯祠墓志》记载:钟楼“上悬洪钟一口,系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所铸,击之洞然,余音断续,可闻数十里。鼓楼原有铜鼓一面,己轶”。

琴楼后便是戟门,为祠内陈列兵器之所。古代交战,短兵相接,常用冷兵器有十八种,故称十八般武艺。它们是:刀、枪、剑、戟、棍、棒、槊、鐺、斧、銊、铲、钯、鞭、锏、锤、叉、戈、矛。在武侯祠中,设置戟门,其用意是“显贵而示威”,说明该祠庙的重要性。

戟,是古代的一种冷兵器。据《周礼.天官.掌舍》记载说:“以戟为门”,就是说,在每一道门设一名武士执戟守卫,称为戟门。《资治通鉴·唐僖宗光启三年》也说,当时一品之门十六,二品及京兆河南太原尹大都督大都护之门十四,三品及上都督中都督上都护上州之门十二,下都督下都护中州下州之门各十。设戟于门,故谓之戟门。这样做的目的,以此显示这里是“显赫的官署”。在全国武侯祠中,唯独勉县的武侯祠有戟门,说明这个武侯祠的地位最高。尽管这些冷兵器属于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兵器精华荟萃,但在武侯祠内陈设这些兵器,是为了突出体现“威严与尊贵”武侯祠的古建筑与珍贵文物 <wbr> <wbr>文、图/郭清华


戟门南为“拜殿”,又名“献殿”,为历代拜谒和祭祀诸葛亮的殿堂,中轴道正中置一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所铸高大方形铁香炉,高1.87米,重千余斤。

“大殿”,也称为“正殿”,是武侯祠的主体建筑,为歇山式明三暗五间的宫殿式建筑,正中门楣上高悬“山高水长”匾额。殿内正中神龛上,有诸葛亮的大型彩塑座像,羽扇纶巾,神态自若,龛下关兴、张苞巍然屹立,威武端庄。“文化大革命”以前,神龛上还有一尊香檀木雕刻的诸葛亮的木雕像,和真人一般高大,工艺十分精湛,诸葛亮的四肢关节可以活动,极左思潮时期,已经被破坏。

神龛上方,高悬清嘉庆皇帝御书“忠贯云霄”的金匾一方,这是清嘉庆皇帝颙琰于嘉庆八年(1803年)七月亲笔书写御赐的金匾,由沿途各驿站奉旨发送到沔县武侯祠安装保留至今的,属于武侯祠镇馆之宝之一。

大殿前东西厢房内,彩塑有当年跟随诸葛丞相多年南征北伐,并同诸葛亮一起来汉中参战议政的文臣武将二十尊,他们是蜀汉的精英和功臣。这些塑像造型各异,形态逼真,使你浮想联翩。

大殿两侧有东西配殿各五间,殿后有东、西两院,东为“路转琴台”,西为“径通草庐”

出东庭有“观江楼”,站在这里,可以北面远眺雷公山和天荡山,西面远眺阳平关,南面远眺定军山,还可以俯视沔水两岸,使人心旷神怡。

“观江楼”的东侧,有“武侯琴亭”,据说当年诸葛亮在这里设“中军帐”时,曾在此弹琴。 

特别是,武侯琴亭旁边的“张天师符碑”小庙很有神秘意义,不大的碑亭内刻立有一通十分难认的鬼符碑,碑高114、宽56厘米,正中是上下两个较大的神秘莫测的鬼神符号,中间上部盖有一小一大两方“阳平治都功印”的九叠篆书印,两边各有一方会意图章,象征“大禹治水”和“汉江”,左上有“天师”二字,因此,民间一直称之为“张天师镇水碑”,它是何年、何人因为何事而刻立,很难考究。据当地代代传说,由于有了张天师符碑的出现,历史上历次汉江河发大水,都没有对武侯祠产生过威胁,所以,它在这里保护武侯祠的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见苏汉平《沔阳碑石》,中国图书出版社2007年版)。

出西厅有“静观精合”、“仿草庐”、“雅香阁”、“文昌殿”、“吕祖殿”、“读书台”等。大殿后有“崇圣祠”,是供奉历代朝廷为诸葛亮谥封的职位和诸葛亮先祖慈孙的世系牌位的地方。

(2)匾额与楹联:

    在武侯祠拜殿内两侧山墙及正面檐下,明、清各代碑石林立,匾额、盈联层层叠叠,书体各异,实为壮观。武侯祠的古建筑与珍贵文物 <wbr> <wbr>文、图/郭清华


这些歌颂、评价诸葛亮的匾额、楹联很有内涵,显得气势磅礴,令人肃然起敬。其中:

   “天下奇才”,是当年诸葛亮死在五丈原,蜀汉军队退军后,他的对手司马懿去视察蜀军驻军营地时,发现这里井然有序,不由得发感叹而说:“此人乃天下奇才,吾不如也”,称赞诸葛亮是天下奇特少于的人才。武侯祠的古建筑与珍贵文物 <wbr> <wbr>文、图/郭清华


    “大汉一人”,是清朝同治癸酉年(1873年),古滇(云南省)学者孙尔炽来武侯祠拜谒诸葛亮时所题。武侯祠的古建筑与珍贵文物 <wbr> <wbr>文、图/郭清华


   “王佐奇才”,是清朝光绪壬寅(1902年)四月,陕西后补知府姚旭明来武侯祠拜谒诸葛亮时所题书,他歌颂诸葛亮有辅佐帝王的奇特非凡才能。

武侯祠的古建筑与珍贵文物 <wbr> <wbr>文、图/郭清华


    在楹联之中,清朝嘉庆年间,当时沔县知县马允刚题书的楹联“两汉以来无双士;三代而后第一人”很有代表性,它称赞诸葛亮自西汉、东汉以来没有匹敌者;夏、商、周之后,诸葛亮是第一个人才。

 

(3)光绪状元骆成镶来武侯祠拜谒题楹联

     特别值得介绍的是,在武侯祠的戟门墙柱上,有一副西蜀骆成镶题写的“此地始终关大汉;何年将相似先生”的楹联,不但很有气势和内涵,而且还有一段寓意深刻的故事。

骆成镶(1865-1926年),字公,是今天四川省资中市人,自幼聪慧好学,立志有朝一日能够功成名就,为此,他给自己定的自勉座右铭是“至穷无非讨口;不死总得出头”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清朝廷进行殿试考举,30岁的骆成镶兴致勃勃赴京赶考时,路过今天汉中勉县,他特意留住在当时的县城(阳平关)客栈,原因是他在广泛阅读相关资料时,知道诸葛亮是中华民族智慧和知识的典范,当年又曾两次显圣定军山,名垂典籍,世代传播。他认为诸葛亮是一个了不起的神人,一定要前往拜祭,进行许愿,借诸葛亮的神灵来保佑他功成名就。于是,他备了三牲大礼来到武侯祠,虔诚地向诸葛亮祷告许愿,希望保佑能够金榜题名,光宗耀祖,为国效力。

由于骆成镶平时博览群书和刻苦钻研,加之在诸葛亮的护佑下,此次赴京赶考果然出手不凡,一举夺魁成为金榜题名的“当朝头名状元”。光绪皇帝龙颜大悦,当时就授他“翰林院修撰(皇帝现场给一甲第一名状元或者第一名进士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的官员),任京师大学堂(后来的北京大学)提调”(管理和调度的负责人),并且派遣他马上赴日本研习法政专业。回国后,朝廷又让他“主持林林法政学堂”(后来的北洋法政学堂,位于现在天津市的志成道33号,是中国最早的政法学校)。后来,他先后出任山西“提学使”清末省级教育行政长官,正三品)、四川临时省议会议长(相当于今天的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骆成镶最终实现了他光宗耀祖,为国效力的理想。

     骆成镶梦想成真后,平步青云,飞黄腾达,所以,他特别感恩诸葛亮对他的护佑。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他从日本法学毕业回家省亲的途中,特意再次来到武侯祠,虔诚地用大礼拜谒祭祀了诸葛亮进行还愿,同时,他在武侯祠题书了“此地始终关大汉;何年将相似先生”的楹联意思是:汉中这个地方,始终关系着汉朝的基业和前程;什么时候的文武官吏,才能够又类似诸葛孔明先生。“大汉”,同时也比喻诸葛亮是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形象无比高大。这幅楹联气势磅礴,内涵丰富,意境深远,令人深思。骆成镶以此楹联教育世人,同时也激励他自己向诸葛亮学习,象诸葛亮一样博学多才,聪明睿智,勤政廉洁,报效国家。从此以后,不乏有人仿效骆成镶,在升学、高考或者经商、企业以及婚姻嫁娶等方面,希望得到诸葛亮的护佑。

    在武侯祠内,还有不少碑碣、匾、联,它们不但具有精湛的书法艺术,而且富有哲理,精辟的言论中,往往告诉你一些鲜为人知而寓意深刻的故事,使你赏心悦目,大饱眼福,增长智慧,从而会流连忘返。

(4)嘉庆皇帝御书“忠贯云霄”金匾

    在武侯祠大殿的上方,悬挂着一副嘉庆皇帝御书的《忠贯云霄》金匾,属于武侯祠不可多得的镇馆之宝。嘉庆皇帝为什么要给武侯祠御赐匾额呢?这还有一段寓意深刻的历史故事。

据《忠武侯祠墓志》载:嘉庆元年(1796年),川、楚白莲教农民起义军多路攻汉中诸县,兵临城下,声势浩大,地方和清朝廷多次派官兵“清剿”而惨遭失败,对起义军无可奈何。最后,嘉庆皇帝还从京城派遣三员大将率部增援,又给陕西巡抚松筠加官“陕甘总督”,调集西北各地官兵来汉中剿匪,结果,所有清军还是被白莲教起义军诱惑到今西乡县的梭罗关(今名官兵坟)全军覆没。为了给朝廷和嘉庆皇帝有所交代,松筠一方面给嘉庆皇帝说谎汇报说:“万岁爷,你从京城派遣来的军门王文雄和镇邪王韩嘉业、鲍贵三位将军根本不听我的号令,兵法云归兵勿追,可他们偏要追赶,结果导致全军覆没”,他把一切责任都推给了死人,死无对证,嘉庆皇帝也无可奈何,无法追究责任。另一方面,松筠令地方官吏和军兵到处传言说,“每当月明,忽见定军山头旌旗闪烁,帐房参差……及早,遍访实无兵至,而南路贼(白莲教义军)信已报退”,于是,便说成是“武侯之灵昭昭”(显圣),神人感应,神兵天降,是诸葛亮帮助官军“杀退了教匪”,随申报朝廷,嘉庆皇帝大喜,认为诸葛亮的神灵也忠于朝廷,帮助朝廷剿匪,于是诏令“即赦发币金九百两各地官吏,又共捐银一千余两”,大规模整修了武侯墓、祠,使其建筑 “数倍于前”。嘉庆八年(1803年)七月十六日,嘉庆“皇上亲洒宸翰,颁赐匾额《忠贯云霄》”,由沿途各驿站“奉旨发往”沔县,九月,将匾额悬挂于武侯祠,借以褒奖歌颂诸葛亮忠君的“神明之显佑”,至今还是原物,毫发无损。毫不夸张地说,这方匾额,属于武侯祠不可多得的镇馆之宝之一。

武侯祠的古建筑与珍贵文物 <wbr> <wbr>文、图/郭清华


   (5)诸葛亮“琴呤自叙”碑

武侯祠现存唐以来碑刻近百通,近年来在祠区东侧建有回廊式“碑林”,补刻了不少相关的碑石。在诸多的碑石中,大殿后墙上刻有诸葛亮“琴呤自叙”一篇文章,落款为“大汉建安五年(200年)丞相诸葛亮著”。《忠武侯祠墓志》载:该石刻为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修补寝宫时从土中掘出,从年代来看,显然是后来伪造的,因为建安五年,诸葛亮才19岁,还在隆中隐居,不可能以丞相自称。若是当时书者笔误,则应为“建兴五年”(227年),这时候诸葛亮北伐曹魏带兵进驻汉中,武侯祠当时就是诸葛亮的“相府行营”,这时候是有可能的。

(6)全国各地武侯祠墓中最早的唐碑

武侯祠的《蜀汉丞相诸葛武侯新庙碑铭并序》唐碑,为全国同类古迹文物中的石刻之最。该碑高237厘米、宽122厘米,正文记载唐贞元十一年(795年)维修武侯祠一事,“山南西道我国唐代至北宋初的一级行政区,治所设于今陕西汉中,管辖今陕西汉中、四川东部、重庆西部等地区)节度(调度、指挥)、行军司马掌军事实权的参谋长)沈迥撰文,节度推官(唐朝始置,节度使、观察使、团练使、防御使、采访处置使下皆设一名官员,位次于判官、掌书记,掌推勾狱讼之事,主管各案公事)元锡字君贶,河南人)书丹”。碑阴(背面)刻有“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祈雨之事,碑的右侧还刻有明代甘为霖(四川富顺人,明嘉靖二年—1523年二甲第三十八名进士)“戊戌(嘉靖十七年—1538)清明”(四月五日)祈雨五言律诗一首。碑额正面有一段“元至元六年(1276年)利州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划名称,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产生,治所兴元府—今汉中市。所辖相当于今之四川绵阳市梓潼县、平武县,巴中市、广元市和陕西的汉中市等区域)副元帅韩□至”在重立被大风吹倒的唐碑时的题刻记载,该唐碑在宋末元初年间,曾被风暴摧倒,故又复立。碑的右侧有“明嘉靖十一年 (1532年)五月七日,松山张锟过谒”武侯祠时题记一行。

    此碑集唐、宋、元、明四朝记事题刻为一石,是全国各地武侯祠墓中现存相关碑石中历史资格最老、艺术价值最高的一块唐碑,它比成都武侯祠中的唐元和四年(809年)所刻立的“三绝碑”(诸葛亮的业绩、唐代著名政治家裴度的文章、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的哥哥柳公绰的书法)还早十四年,因此,1979年9月14日,该碑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书法艺术名碑加以保护,属于勉县武侯祠货真价实的又一个镇馆之宝。武侯祠的古建筑与珍贵文物 <wbr> <wbr>文、图/郭清华


    (7)汉柏

武侯祠除古建碑石文物外,还有古树名木和奇异花卉数十种,遍布各处。其中,汉柏属于蜀汉时期货真价实的珍贵文物。

据李复心《忠武侯祠墓志》载:汉柏载植于景耀六年(263年)后主刘禅下诏为诸葛亮修建祠庙之时,当时给武侯“墓栽植54株汉柏,象征诸葛亮在生之年”,由于今天武侯祠之地是诸葛亮北伐开始期间的“中军帐”所在地,因此,当时在这里也栽植了64株汉柏,“象征诸葛亮生前在定军山下所摆的六十四阵八卦阵但是,由于代远年湮,沧桑多变,武侯祠的古柏现仅存18株,可仍然是株株挺拔苍翠,其树高、冠幅和直径,都与武侯墓的汉柏基本相同。据1979年笔者特邀北京林学院陈俊宇等专家现场鉴定,确属汉柏,是货真价实的蜀汉文物,又一批镇馆之宝。游人每当观看,莫不惊叹赞美。

(8)世界稀有珍贵花木——旱莲及其故事

    在武侯祠所有花木中,尤其珍贵的是一颗世界稀有的花木——旱莲,它属木兰科木兰属植物,树高约4丈,冠幅约15米,树干粗似面盆。每年鲜花盛开之时,满树莲花红白相间,花呈蝶状,花蕊略呈粉红色,酷似莲花,叶同莲叶,形色似藕,娇艳多姿,临风摇曳,别有一番景致。每年仲春先花后叶,花期半月,由于开出的花和水中的莲花完全一样,只是生长在旱地的树上,所以叫“旱莲”。旱莲每年5月开始长花蕾,经过夏、秋、冬三个季节、十个月孕育,第二年三月份又开花,所以,有人又称此为“十月怀胎”树。武侯祠的古建筑与珍贵文物 <wbr> <wbr>文、图/郭清华


    1979年,笔者特邀北京林学院陈俊宇教授等专家组到勉县武侯墓、武侯祠,现场对所有名贵花木鉴定时,认定旱莲是玉兰的一个变种,但并非玉兰花”陈俊宇教授当时说,他也没有见过这种花木树,感到十分惊叹,因此他们专家组同时认定:“旱莲这种花木树,国内外资料还没有见过,也没有听说过,可能是迄今全世界唯一的一株奇花异木,它的树龄已经有400年之久。”

既然“是世界唯一”,那么,“旱莲”是何人发现?名字又是何人所定?它又经历了如何的故事?这些来龙去脉的根由,很多人并不知晓。原来,它与勉县一中一位已故的老校长苏念慈紧密相连。

苏念慈(1926—1966年),汉中市人,毕业于陕南工学院,1951年参加工作,先后任褒城一中教师、西乡县师范学校副教导主任、沔县一中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当时,武侯祠整体属于一中的学生宿舍、教师办公和生活区域,所有古迹、园林都在学校的管辖范围。苏念慈这位看起来文质彬彬、满腹经纶的校长平时少言寡语,但是他除了待人十分谦恭,而且狠抓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校园管理,使该校一直是汉中地区的先进,在当时学校师生和社会上评价很好,威信很高。

苏念慈在学校的园林管理和建设期间,首先发现了生长在武侯祠东院的这颗当时还不知名的稀有花木,它的花瓣大而颜色鲜艳,酷似莲花开在树上,开花时间恰好在初春,先花后叶,十分奇特,他就给这棵树取名“旱莲”,取意旱地开莲花的意思,别名“迎春树”,旱莲之名由此而来。据他分析,这颗“旱莲”树应当属于自然界的柳生,不可能是有人故意栽植。因为,该树每年都有花籽掉落,却不见一棵幼苗出现。但是,它究竟是怎样生成的,不可而知。从此以后,这颗奇异的花木也就开始在一中学校和部分社会人之中引起关注,但是对外界并没有多大的影响。

苏念慈是一个喜欢认真探索钻研的人,发现问题就要探索个究竟,因此,业余时间,他就开始认真观察这颗奇异的花木树,收集旱莲的花瓣、树叶和花籽标本。他一方面查阅相关资料,探索究竟,另一方面开始了培植实验,但是他采取了很多方法进行多次培植,都遭到了失败。为了摸清“旱莲”的特性,在化学实验室里,他通过对花瓣、花籽的化学检测,发现它的油脂性特厚,于是,他将花籽用草木灰浸泡,除去油脂,在不同温度下,他年年下种就是不见结果。后来,他又发现,花籽的壳十分艰硬,于是他人为轻轻的帮助花籽破壳,再将其用草木灰播种在土壤里,这样反复实验,最后在不经意中发现,两颗花籽竟然在三年后才破土出苗,旱莲的幼苗终于培植成功了。

苏念慈将这两颗旱莲幼苗选择栽植在一中学校的前院花园里,在当时师生们的精心护理下,它们茁壮的成长,生长很快,六十年代末期,树苗已经高约四米,树杆直径约有10公分,已经开花了。遗憾的是,在1966年被“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期间的煽动下,学生纷纷造反闹革命,教师被打倒或者靠边站,学校被迫停课,老校长苏念慈也被迫害而跳井自杀,一中校园环境从根本上发生了的变化,一片混乱,加之很多人不知道校园前院这两颗新生的“旱莲”树是稀有的花木,无人呵护。因此,不少人往树下泼污水、倒开水、堆垃圾,还在树上拴铁丝晾衣服,1969年把这两颗树都给彻底搞死了。后来听说,苏念慈在反复实验栽培旱莲时,记载有详细的日记,他的日记流传了下来,为后来的旱莲培植提供了可靠地依据。这些事情,一中“老三届的学生”和当时在校的其他领导、教师都是见证者。1978年,勉县文教局在一中给苏念慈召开了隆重的平反昭雪大会,在追忆他的功德业绩时,还提到了他执著追求,苦苦研究培植旱莲的事情。

我的父亲郭振基自1958年就调到一中任教,后来当教导处主任,我经常去一中,到处看看,六十年代我又在一中上学,耳闻目睹也见证上述事情,记忆犹新。因此,在我参加工作进了文化馆管理全县文物古迹,每当我向别人和游客介绍武侯祠旱莲时,就会不由自主地介绍苏念慈老校长的功绩。1979年,笔者特邀北京林学院陈俊宇教授等专家组到勉县武侯祠,现场对所有名贵花木鉴定时,我向他们详细介绍了苏念慈老校长当年发现和研究培植旱莲的全过程,陈俊宇教授等十分感慨,当时一起前来的新闻媒体随后向国内外报道了“勉县武侯祠发现世界稀有花木旱莲”的消息,很快引起了社会轰动和世人的关注。从此以后,不少相关单位和部门,纷纷对其研究或者引籽培育,政府也将其籽以礼品相赠贵宾作纪念。1983年,日本用他们来勉县武侯祠拜谒诸葛亮时,当时的县政府赠送给他们的五颗旱莲花籽率先培植成功,出了幼苗,所以,日本的《朝日新闻》立即向全球播放,“感谢中国政府赠送旱莲花籽,旱莲树就是中日友谊的象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向国内外作了报道。随后,国内园林和科研单位也都将旱莲培植成功。之后,国内相关的古迹名胜景点、机关单位、城市和园林部门,都培植和移栽了“旱莲”花树。武侯祠旱莲这一稀有的花木虽然被世人公认而得到普及,但是,母本的“旱莲”树在武侯祠内青春永驻,年年开花,闻名于世,倍受关注。

1999年,旱莲花已被确定为汉中市“市花”。从2007年开始,每年的三八妇女节,也是旱莲盛开的时候,汉中市人民政府县政府都要在武侯祠举办“中国汉中旱莲文化节”,各地的游人不远千里,纷至沓来,观花览胜,合影留念,采集花瓣标本,幸喜之余,流连忘返。

武侯祠除了汉柏、旱莲之外,还有银杏、腊梅、凌霄等不少珍贵的花木,在园林相连、曲径通幽的层层古建中,这些争芳吐艳和苍翠欲滴的奇花异木,把古迹装点得十分清幽雅致。

  随着旅游事业的飞速发展,武侯祠近年来对所有建筑进行了维修,并依据《忠武侯祠墓志》恢复了部分建筑,又在古迹东侧扩地修建了庭院式仿古二层建筑的“武侯馆驿”大型宾馆,基本达到了吃、住、行、游、购、娱的一体化服务,迎接着四方宾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