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阴阳别论》学习心得之三

 369蓝田书院 2019-04-08

你与世界只差一个

公众号


脉定阴阳,无与众谋

黄琼

    判断一个人的疾病,最重要的是定出阴阳。阴病还是阳病,是疾病的大方向,如果判断错误,这个病就会治坏。

   当然疾病是复杂的,有的整体是阴病,局部有阳病;有的痼疾是阴病,新病是阳病;有的下面是阴病,上面有阳病;有的肝上有阳病,肺上有阴病。不管疾病多复杂,一定要先抓主要疾病,定阴阳大方向,再兼顾次要疾病。那么如何判定疾病的阴阳方法有很多,望闻问切都可以,此篇《阴阳别论》讲的就是以脉来定阴阳。

    脉是心脏搏动的直接体现,心是人体的君主之官,在五脏中起统领作用,脉象代表着心脏情况的全部信息,脉象即心象。所以脉学非常重要。

   《阴阳别论》开篇讲“人有四经十二从”,四经,是指肝心肺肾四种脉象,分别对应春夏秋冬,春天肝气主事,生发破冰,脉为弦象;夏天心气主事,阳气充足,脉为洪象;秋天肺气主事,阳气始收,脉如浮毛;冬天肾气主事,阳气收藏,脉沉如石。脉象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这是正常的。十二从是指,十二经脉对应十二个月的脉象,人体阴阳分三阴三阳,再分手足各自的三阴三阳就是十二经了,六条阳经,六条阴经,“别于阳者,知病处也”是说如果是阳脉,三部九候哪个部位没有和脉,哪个部位就有病。“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是说如果是阴脉,即真脏脉出现了,摸到属于哪个脏腑的真脏脉,就知道病在哪个脏腑,可以判断其死亡的时间。《濒湖脉学》里有:肝绝之脉,循刀责责;心绝之脉,转豆躁急;脾绝雀啄,如屋之漏;肺绝如毛,无根萧索;肾脉将绝,来如弹石。这一段非常形象的描述了真脏脉的样子。所有的真脏脉都是没有根的,不连续的。此篇还讲了很多种脉象,什么脉对应什么病,“二阳结谓之消”,是说阳明经的气血郁滞不通,大肠和胃受病,就会形成消渴病。“三阳结谓之隔”是说太阳经气血郁滞不通,膀胱与小肠受病,会发生大小便闭塞不通的隔病。“三阴结谓之水”是说太阴经病了,肺脾两脏受病会水肿。等等还有很多种脉象对应具体疾病的描述。

    此篇为《伤寒论》提供了脉学基础。整部《伤寒论》的条文都是由症状及脉象构成来定方药的。例如: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属少阳;伤寒三日,阳明脉大;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手足厥寒,脉细欲绝,当归四逆汤主之。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加减”这是《伤寒论》里的经典的名言。《伤寒论》的条文里没有关于面相、舌象的描述,除了症状就是脉象,可见脉象定阴阳是极为重要的。以脉定准疾病阴阳,在临床上就不会犹豫不决而人云亦云了。


养心脾以调经

夏云龙

    “月经失调多因思虑过度,损伤心脾,脾虚化源不足,冲任失养,心气不足,不能奉心而化赤为血,而致形体消瘦及月经量少,甚至经闭。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经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目前对此段经文的解释,多认为病起于忧思劳神,七情郁结,致心脾受累,气结火郁,营阴暗耗,然后造成一系列病变。这种观点在医界也颇为盛行。如唐笠三有《二阳之病发心脾论》称:“二阳者,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也,其病发于心脾,盖因思为脾志,而实本于心,其始也,有不得隐曲之事,于是思则气结,郁而为火,以致心营暗耗,既不能下交于肾,脾土郁结,又转而克肾,是以男子少精,女子不月,无非肾燥,而血液干枯也。且夫脾有郁火,则表里相传,胃津也涸,大肠为胃传道,故并大肠而亦病也,此二阳之病,当以燥火之证言,在胃则为消,为格,在肠则为闭,为鞭,至于胃腑既燥,而脾无以行其津液,则为风消。”  

    医家王冰认为“二阳谓阳明大肠及胃之脉也,夫肠胃发病心脾受之,心受之则血不流,脾受之则味不化,血不流故女子不月,味不化则男子少精,传入于脾故为风热以消削。大肠病甚,传入于肺,为息喘而上贲,然肠胃肺脾,兼及于心,三脏二腑,互相克薄故死不治。”说明始病在阳明,延及于心脾,致精血匮乏,不能为隐蔽房帏之事,久则水亏火炎转生他病。王冰此论较合《素问》原意,又对临床有指导意义。  

    医家张子和也说:“男子二十上下而精不足,女子二十上下而血不流皆二阳之病也。”张子和认为临床中多种虚劳的病根即是《内经》之二阳病,病根在痰瘀蕴结肠胃,致心脾受困,精血无以化生而为虚劳内热,月事不行。治病必求于本,当以清涤胃腑为主,以涌泄法治之。


经脉与四时十二月

徐万

四经应四时,何谓?

春天脉象应春季风木之气,有股春升之气,故脉气较足,所以把脉时应指有力,如按琴弦。

夏天脉象应夏季热火之气,阳气盛,脉气盛,脉象洪。

秋天脉象应燥金之气,阳气到此时开始收敛,故秋脉毛,毛,轻微之意。秋天阳气从春夏的发越转向收敛,故脉象搏动的幅度也从洪盛相应地减弱而稍浮一些。

冬天脉象应寒水之气,冬石,正常脉象在冬季的变化。“石”,沉重之意。冬寒时,阳气潜藏,皮肤紧束,故脉象相应地沉紧一些,以重指力切按,则脉体应指亦较有力。

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

十二从,是手足三阴三阳之气,从手太阴至足厥阴的循行。手太阴经,手阳明经,足阳明经,足太阴经,手少阳经,足太阳经,足少阴经,手厥阴经,手少阳经 足少阳经,足太阴经分别对应一月至十二月,在内十二经脉象顺接,在外十二月相顺接。

人的经气如同十二月一样相顺接,这是顺脉,人如果得病,脉顺,则预后不会差,脉逆就是危险的脉象了,我们就当多重视。脉有顺逆阴阳,当我们诊得一个脉象时,再与病症,四时相应,就知是阴是阳,是顺是逆,这可以让我们对疾病的进展,预后做到心里有数,不会南辕北辙了。


阴阳别论之六经

程末平

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阳明之病,何为阳明?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发心脾 则影响心藏神,脾藏意的功能,脾胃运化传导失司,大便数日不行,热扰心神则,神昏谵语,津液外泄,则女子不月;气血阴阳损则传为风消,气机升降失调,上迫肺则为息贲为死不治。

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腨(疒肙);其传为索泽,其传为(疒颓)疝。何为三阳?足太阳膀胱,手太阳小肠。太阳人体之藩篱,太阳主表主卫,发寒热,心与小肠相表里,肾与膀胱互为脏腑,故下为痈肿,其传为颓疝,足太阳膀胱,起于至阴,止于精明,行人体之后阳位,则为痿厥腨肙,因为不和则传为索泽。

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其传为隔。何为少阳?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三焦与心包互为表里,肝胆相照互为脏腑,三焦乃气血津液的通道,肝主疏泄,一身气机之所主,木旺克土,金不及被木所侮,则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传为隔。

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何为厥阴?足厥阴肝,手厥阴心包,二阳一阴发病,风木犯胃,肝气上逆,则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

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何为少阴?足少阴肾,手少阴心包,肝胆互为表里,二阴一阳发病则善胀心满善气。

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萎易,四肢不举。何为太阴?足太阴脾,手太阴肺,肌肉为脾所主,脾主升,肺主降,三阳三阴发病,则为偏枯,痿易,四肢不举。


脉诊阴阳

陈艳君

转眼间已经学习到黄帝内经的第七篇,跟随曹老师的学习过程,对我对黄帝内经的认识、对古文学习的认识有非常大的帮助,万事万物皆有阴阳,同样阅读古文这个过程也有阴阳,阴阳可以说是规律,是因果,纵观黄帝内经这前七篇,可以说是环环相扣,学习的过程中前后参照,读起来味道也越来越浓。

本篇讲的是脉诊之阴阳,即疾病表现在体表可触及之脉搏规律。病有阴阳,则脉搏亦有阴阳,即脉搏会随着疾病发生规律也呈现出相应规律性的搏动方式。中医发展几千年,理论已经十分完善,但脉学发展至今仍旧是民众甚至是很多中医师迷惑之处,很多偏激不解者就以此说中医是伪科学,其实这都是他们的无知罢了,黄帝内经此篇讲的即是脉诊之源头,即脉诊之阴阳。

脉诊虽然有其规律,但真要靠人力将其把握,是极其难的,经云:'脉有阴阳,知阴者知阳,知阳者知阴。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虽然知道阴可以知阳,知道阳可以知阴,但就算知晓了脉之阴阳规律,可阳脉即有二十五种之多,这靠人手触之感觉是十分难以分辨,需要结合大量临床实践才能有所心得,我想这也是中医为什么越老越值钱的一个原因吧。由脉之阴阳推断出疾病之阴阳是极其准确的,它是疾病反应在人体最直观的一个表现,抓住了它,就是抓住了病,就好制定治疗方案。所以,脉之阴阳之判断之准确性,对中医来说尤为重要。中医诊病有很多方法,即望闻问切,切虽是最后一步,但很多老中医就是先根据这最后切诊来选基础方,再根据症状加减用药,这正说明切的是病之根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