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武帝真的“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吗?

 燕山茶社 2019-04-10

大家都知道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废黜百家,独尊儒术”。我们都觉得武帝时期,儒家终于开始成为国家正统思想,但事实并非如此。

汉武帝真的“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吗?

此时儒家虽然走到前台,但仍然不是政治的主导力量。而主导国家政治运行的依然是法家。汉武帝一方面在全国推举贤良和孝廉,提高儒家的地位,另一方面重用一大批法家官僚——酷吏。《史记》中的《酷吏列传》中,11人的传记,10个人都来自汉武帝时期。

汉武帝真的“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吗?

为什么汉武帝要如此这般?首先,汉武帝雄才大略,武帝时期是西汉的鼎盛时期,要想对国家有足够的控制力,法家思想则最能调动国家内部力量,从削藩到北征匈奴,无不需要国家强大的执行力。

而此时的儒家的职责除了传播仁礼思想外,更多的还是通过德运观念和调和阴阳来论证和王朝的正统性。

什么是德运呢,圣旨的开头都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所谓“奉天承运”,全称应该叫“奉天命,承德运”。而皇帝所秉承的德运,其实也与天命相似,都代表着王朝的气数命运。

什么是“调和阴阳”呢?汉朝一直信奉着一种神秘主义,认为种种自然现象都是在显示某种天命,地震、干旱、洪涝等等反常的自然现象都是天命更改的暗示,也就是阴阳不和谐了。所以必须在出现这些现象之前,加以调和,这就是所谓的调和阴阳。

西汉中后期,这一工作就是交给丞相负责。也正是因为对这种神秘主义的信奉,自西汉后期,谶纬说开始兴起。所谓谶纬,即谶书和纬书的合称,谶书指记载预言的书,这些预言被称为谶语;而纬书,则是通过预言、符瑞等故事来解释和补充说明古典经书所无法解释的现象的书籍。建立新政的王莽与东汉的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都有利用这种谶纬说来确立自己的正统性与合法地位。

其实无论是德运观念、阴阳调和,还是谶纬说,儒家提出的这些主张无一不是在为王朝的正统性正名,天子与皇帝作为上天的代理人,祭祀时称天子,面对臣民时称皇帝,而国君只有可以同时满足作为天子与皇帝的条件时,才有统治天下的合法地位。

儒家的这种正统性观念之后影响了整个中国的历史,历朝历代的皇帝都在试图证明自己君权天授的合法性。而这种君权天授的合法性与我们说的大一统思想相结合,就成了各个中央集权王朝将华夏民族团结起来的基础思想。

汉宣帝时期,当时身为太子的汉元帝见其父重用法家官僚,刑法森严,曾向汉宣帝谏言重用儒家,但并未被汉宣帝采纳。汉宣帝死后,汉元帝登基,他执政时期任用了一大批儒家官僚,儒家终于真正走上历史舞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