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列奥纳多·达·芬奇《蒙娜丽莎》 以教育说美学 美学有没有用? 今天,我就来正面回答这个问题。 但一开始,我还是要说得远一点。 人为什么要上大学,要到大学里接受高等教育呢? 这个问题不搞清楚,不要说美学学不好,便是别的什么学,也未必学得好。 教育的目的,一般都被说成是知识的授受,即老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学习的好坏,是以知识掌握的多寡来衡量的。要不然,我们高考的考卷会有那么厚厚的一叠?那其实是在跟你“秋后算账”。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学知识呢? 因为据说“知识就是力量”。不过,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还不如说“知识就是本钱”。 教育的目的被看作是知识,而知识则被看作是一种有用的东西。 现在大学里面有这样一种现象,如果一门课程传授的知识没什么用,就很少会有人去听。 这实在是离教育的本来目的很远很远了。 教育的本来目的是什么呢? 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要全面自由发展,就不能老想着学了以后有什么用。 我们现在的教育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太注重实用理性和工具理性,强调培养“专门人才”,结果很多人除了专业以内的东西,什么都不懂。 我不反对学好专业,但更主张全面自由发展,更主张首先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人,如果连人都不是,又怎么会是人才?顶多是个工具,比如一把斧头或一台电脑。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教育决不等于知识的传授,更不等于知识越多就越好。 “知识越多越反动”当然是错误的,“知识越多越聪明”也不见得,也有知识越多越愚蠢的。实际上,一个人知识多,只能证明他勤奋,不能证明他聪明。 当然,知识很多,智商也不会太低啦。但我要告诉大家,“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话是骗人的。那些“下笔如有神”的,都是原本有精神,只不过“读书破万卷”以后“如虎添翼”而已。 所以,单纯地灌输知识,决不是最好的教育。 好的教育应该是传授方法,传授获得知识和使用知识的方法。 知识好比是数据,方法好比是程序。数据是录不完的。再说了,数据录得再多,没有程序,不能运算,还是等于废物。 因为知识在他那里是一堆乱七八糟没有程序的数据。这样的人,用王朔的话说,就叫 “知道分子”;用我的话说,就叫“字纸篓”。字纸篓里面塞的字纸(知识)越多,只能越证明他是字纸篓。 不过教育的最高境界还不是传授方法,而是启迪智慧。 有了智慧,没有知识也能获得知识,没有方法也能学会方法。 而且,一个有智慧的人,无论他获得了什么知识,学会了什么方法,运用起来,都能得心应手。 实际上,一个有智慧的人是不可能没有方法的,正如一个设计程序的人不可能没有程序一样。 美学的意义 美学的真正意义其实就在于启迪智慧。 美学当中当然也有很多知识,但我们前面说过了,这些知识其实是没有什么用的。既不能帮助我们买衣服,挑对象,甚至也不能帮助我们欣赏艺术,简直就是徒有虚名,枉为“美学”。 实际上, 这些知识,这些数据,只有一个作用,就是用来支持它的程序。 所以,程序,而不是数据,才是美学的精华。 那么,美学的程序对我们又有什么用呢? 表面上看,是没什么用。但我前面说了,表面上看没什么用的东西必有大用,而美学的大用就是启迪智慧。 因为美学的程序在本质上是属于哲学的。 什么?哲学?我还以为是美丽学呢!弄了半天是那玩意!你早说呀! 是呀,在很多人眼里,哲学是枯燥的、丑陋的、令人望而生畏或者望而生厌的。我得承认我们不少哲学书和哲学课确实有这种味道。 但我也得说清楚,这不是哲学本身的性质,也不是哲学本身的过错,而是某些哲学匠的问题。因为他们把哲学变成了知识,变成了数据,而这些知识和数据又是没有用的。这就弄得很多人不愿意学。 不过,某些知识比如艺术方面的知识,虽然没有用,却有趣。而哲学和数学一样,有趣的部分不在知识而在方法。你现在把程序抽掉了,只剩下一堆枯燥无味的数据,还能不让人望而生厌? 更可怕的是,为了维护哲学的所谓尊严或者神圣性,他们还要把脸板起来,像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干尸一样,这就更加让人望而生畏了。既枯燥,又艰涩,既不好玩,又没有用,谁愿意学? 但这不是哲学的本来面目,也不该是哲学的本来面目。 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 对于哲学来说,最重要的是一颗爱心,一腔对世界、对人生、对真理、对智慧的爱。爱,难道是枯燥的、丑陋的、令人望而生畏或者望而生厌的吗? 何况哲学之所爱,不是别的,乃是智慧。智慧,难道会是枯燥的、丑陋的、令人望而生畏或者望而生厌的吗? 所以我说,那些既没有智慧也不爱智慧的人,是不够资格讲哲学的。 美学就更不应该枯燥丑陋了。 因为美学不但是爱智慧, 而且它所爱的,还是关于美和艺术的智慧。智慧,加上爱, 还加上美和艺术,难道会是枯燥的、丑陋的、令人望而生畏或者望而生厌的吗? 那么,为什么美学也和哲学一样,会给人那样的印象呢? 除了前面说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美学的真正意义在于启迪智慧。 我们知道,一种学问一旦成为一门学科,一门可以在课堂上讲授的学科,它就有点像光盘了。 在美学这张光盘上,其实刻着三个内容。 第一是数据,第二是程序,第三是关于程序的程序。 但是, 因为我们没有意识到后两个内容才是美学的精华,结果,我们在拷贝这张光盘时,往往只拷贝了第一部分的内容。 学生既只知道要这一部分,老师也常常只知道给这一部分。最后自然是像韩非子讲的那个故事一样,买椟还珠,拿了盒子留下珍珠。而且那“盒子”,还是个中看不中用的。不不不, 既不中用也不中看! 然而美学不该这样。 冯友兰先生在讲到为什么要学哲学的时候说过一句话,他说人类之所以要有哲学,是为了心安理得地活着。 我们也可以跟进一句:人类之所以要有美学,是为了既心安理得又心情舒畅地活着。 我有一句话: 美学就是用哲学之剑解艺术之谜。 这就既要有智慧,又要有体验。 智慧来自哲学,体验来自艺术,它们集中在美学。 如果一个人既有智慧又有体验,那么,他的学问就不该是枯燥的和丑陋的。就连他这个人,也应该是十分有趣的。 就算达不到这样的水平,美学也至少可以让我们变得聪明一些。 为什么呢? 因为美学基本问题的解决是很难的。这本身就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磨砺。 古人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美学就是最好的磨刀石。 它自己虽然不是刀子,切不了肉,却能把你手上那把刀子磨快了,你该出手时就能出手,想杀谁就杀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