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格律诗笔记(连载之十三)

 江山携手 2019-04-10

学习格律诗笔记(连载之十三)

(10)掉字对。就是同一联中使用对句相同的字与出句相同的字作对仗。杜甫的七律中“掉字对”很多,用得很精妙。如《曲江对酒》的颔联“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对句中的“黄鸟”、“白鸟”与出句中的“桃花”、“杨花”相对;《江村》的颔联“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对句中的两个“相”与出句中的两个“自”相对。又如《白帝》的颈联“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都是这一类型。

掉字对还可在同一句中用音同义不同的字与另一联中音同义不同的字作对仗,如白居易《放言》(其五)的颈联“何须恋世常忧死,亦莫嫌身漫厌生。”这一联出句的“世”与“死”,对句的“身”与“生”都是音同义不同的字相对。

掉字对实际上是“同字对”和“就句对”的结合,所以更能增加对仗工整的气氛,同时读起来琅琅上口,显示其音律美。这类对仗也是比较难作的,作者须有相当的修辞素养。

(11)合掌对。

一联的出句和对句的意义完全雷同或基本雷同,即同义词相对,就叫“合掌对”,出句与对句好比两个手掌合在一起。合掌是对仗的大忌,一定要想法避开。下面的一首五律(宋)徐玑《春日游园池》:“西野芳菲路,春风正可寻。山城依曲渚,古渡入修林。长日多飞絮,游人爱绿阴。晚来歌吹起,惟觉画堂深。”诗中间两联对仗,不仅每联相对的出句和对句句子组成情况相同,而且颔联和颈联的句子组成情况完全一样,语法结构均为主谓宾。颔联中,“山城”对“古渡”、“曲渚”对“修林”,是名词性词组相对,“依”对“入”,是动词相对;颈联的对仗,也是两对名词性词组相对。这便是合掌对。

合掌”的句子字多意寡,语意重复,既非相互对立,又非互为补充,造成了词语的浪费,且徒增累赘。有的人错把“合掌”当工对,这种现象时有发生。(唐)郎士元《送别钱起》诗中有“暮蝉不可听,落叶岂堪闻”之联,“不可听”与“岂堪闻”,乃是犯了“合掌”毛病的败笔。大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草原送别》的颈联“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也犯了“合掌”的毛病。不过这是白居易年青时的早期作品。

(12)叠字对。就是在联句中用叠字作对仗,又称“连珠对”。格律诗中的叠字对是常见的,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的颔联“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崔颢《黄鹤楼》的颈联“晴川沥沥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杜甫《登高》的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中叠字用得好,表情达意或强烈、或委婉、或深沉;状物描景绘声绘色,可见可闻;并且读起来掷地有声,显示其音律美,但用得恰到好处却不太容易。例如形容“流水”,有:潺潺、汩汩、滔滔、滚滚、湍湍等叠字,用哪一组叠字最适合,则应视水流的流量、速度、形态,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等而定,还要平仄合辙。

(13)双声对、叠韵对。声母相同的连绵字叫“双声”词,韵母相同的连绵字叫“叠韵”词。例如“仿(fǎng)佛(fó)”两字的声母都是“f”,这两字就叫双声词;“依(yī)稀(xī)”两字的韵母都是“i”,这两字就叫叠韵词。双声词互对叫双声对;叠韵词互对叫叠韵对。如许浑《寻周炼师不遇》中的“零落槿花雨,参差荷叶风。”“零(líng)落(luò)”和“参(cān)差(chà)”都是双声词(出句的两字声母相同,对句的两字声母相同,但出句和对句互对的字声母应不同),这种对仗就称双声对。鲁迅《悼柔石》中的“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依(yī)稀(xī)”和“变(biàn)幻(huàn)”都是叠韵词(出句的两字韵母相同,对句的两字韵母相同,但出句和对句互对的字韵母应不同),这种对仗就称叠韵对。学做双声对、叠韵对,须掌握较丰富的连绵字和必要的声韵知识。

(14)雷同对。两联对仗结构雷同,即上一联对仗方式与下一联对仗方式完全相同。实际上这也是上联和下联的“合掌对”。两联雷同,就显得词语结构呆板,所以诗人极力避免,极少违反。如“高昌玉蕊会,崇敬牡丹期。短李芬芳酒,迂辛寂寞诗。”前联中的“高昌”、“崇敬”是地名,后联中的“短李”、“迂辛”是人名,都是名词,而且都是专用名词。两联都是以专用名词开头;句子后三个字的结构也一样。但高明的诗人有办法规避它。这两联,白居易是这样写的:“高昌玉蕊会,崇敬牡丹期。笑劝迂辛酒,闲吟短李诗。”这样一调整,就避开“合掌”之病了。

两联结构雷同的对仗在当前出版的一些报刊、诗集上并不少见。这里从一本诗集中的一首七律中摘出中间两联“红旗高举跨时代,观念更新促大潮。法度常抓循轨道,宏篇续写领风骚。”这两联的第一、第二字:“红旗”、“观念”、“法度”、“宏篇”,都是名词短语;第三、第四字:“高举”、“更新”、“常抓”、“续写”都是动词短语;第五字:“跨”、“促”、“循”、“领”都是动词;第六、第七字:“时代”、“大潮”、“轨道”、“风骚”都是名词短语。上下两联相对的词类完全相同,结构完全一样。这种诗家之忌,在某些诗集中出现的频率,不比平仄上的“孤平”少。初学者出点差错是难以避免的,问题在于诗集编者,或者不明此规,或者疏于检查,未认真把关。由于诗刊中常见,乃至见怪不怪,习以为常,形成误导。

(15)虚词对。虚词入对,古来不乏佳篇,如张籍《奉和陕州十四翁》:“贾公竟行矣,邵公泪泫(xuàn,读“旋”)然。”李群玉《春寒》:“处世心悠尔,干时思索然。”杨万里《虞丞相挽词》:“已矣归黄壤,伤哉梦白鸡。”虚字对或直抒胸臆,慷慨悲壮;或叹息底吟,委婉深沉。做得好,具有相当强的艺术感染力。例如元好问《卫州感事二首》之一中“离合兴亡遽如此,栖迟零落竟安之”。数百年来人们用以慨叹朝代的兴废,久咏不衰。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中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一联,闪耀着顾全大局和爱国主义的光辉,后来成了人们临危受命的赠言。

(16)偏枯对。词性不同的对仗,如以状词对名词,以虚词对实词之类,被诗人认为患了“偏枯”之病(中医指半身不遂的病),故称“偏枯对”。晚唐以后的诗人都尽量避免这类诗,而在初、盛唐诗中,却经常看到。如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颔联中“一为”对“万里”,“为”是虚字,“里”是实字,就不够工整,犯有“偏枯”之病。

律诗的思想性、艺术性,在很大程度上通过颔联、颈联对仗的艺术技巧体现出来。提高这种技巧,主要靠多学古今优秀作品和自己的创作实践。被钱钟书誉为“比偶组运之妙,冠冕两宋”的陆游,“然亦不无蹈袭之嫌者”。钱先生举出了不少例子,其中有著名的《游山西村》一联:“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其前,强文彦有:“远山初见疑无路,曲径徐行渐有村”的诗句。律诗不避蹈袭,有的诗人,蹈袭前人作品,由于有自家的新意,更上一层楼,成为传世名篇。晚唐秦韬玉的《贫女》:“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亦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事俭梳妆。敢把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这诗在许多唐诗选集中大都选上了。而与秦韬玉同时代、年长几十岁的李山甫也有一首《贫女》,这诗除《全唐诗》录有外,在其他选集中很少见到,诗曰:“生平不识罗衣裳,闲把荆钗亦自伤。镜里只应谙素貌,人间多自信红妆。当年未嫁还忧老,终日求媒即道狂。两意定知无处说,暗垂泪珠湿蚕筐。”这两首《贫女》诗都是写一个未嫁贫女的独白,倾诉惆怅抑郁的心情。非常明显,秦诗是蹈袭李诗的,但秦诗语意双关、含蕴丰富,思想性、艺术性远超李诗。首联:“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就把一个待嫁的贫女,不见媒人前来成全的哀怨和盘托出,浓缩了李诗的全篇;颔联和颈联同时用了两个反对(相反对仗):“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检梳妆。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刻划出贫女高尚而自恃、能干而鄙俗的鲜明性格,藉以鞭挞社会环境的不公,表达封建寒士独清、独醒的情怀;尾联则画龙点眼:“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以贫女自己婚事茫然无望,却年复一年为他人作嫁衣裳的沉痛,抒发寒士为上司捉刀献策、久屈下僚、不为世用的愤懑。

   学对仗,乃至学写诗填词,都不避蹈袭古人和今人,关键是有创新意识,敢于立异出奇,自别流俗。

总之,除上所述,律诗中可能还有好多较为偏僻的对仗格式,但无论如何变化,它都出不了对偶的范畴。做为每个律诗写作的爱好者,一定要掌握其对仗的多种格式,在律诗创作中能够借鉴利用;就可以灵活处理和表现多种意象关系,自由挥洒笔墨,突破陈规,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诗句既能符合平仄韵律,又能摇曳多姿,美不胜收。

5、对仗的基础。对仗的基础是词语分类。王力先生总结唐代以来诗词对仗的传统方法,将汉语语词大致归纳为九大类。这九大类是:

(1)名词类:在对仗中,要求名词对名词。还要注意专用名词与专用名词相对仗。如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名词在对仗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词林典腋》将名词细分为三十个门类,例如:天文门、时令门、地理门、帝后门、职官门、政治门、礼仪门、音乐门、人伦门、人物门、闺阁门、形体门、文事门、武备门、技艺门、外教门、珍宝门、宫室门、器用门、服饰门、饮食门、菽粟门、布帛门、草木门、花卉门、果品门、飞禽门、走兽门、鳞介门、昆虫门等。

此外还有卦名对、干支对、姓名人物对等。如果能在一个“门”里选词用于对仗,这个对仗就显得工整了。

(2)动词类:在对仗中,要求动词对动词。动词在诗句里往往起谓语作用,是诗句中的重要成分。作诗贵在炼字。所谓炼字,就是炼诗句中的谓语中心词,也就是说首先要炼动词,就是精心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动词,用于诗句中。唐代贾岛“推敲”的故事,就是他炼动词的过程。一般的诗句要炼动词,格律诗的对仗更应该注意炼动词了。

(3)形容词类:在对仗中,要求形容词对形容词。

(4)颜色词类:这一类也叫做“颜色对”。它往往自成一类,在对仗中,要求颜色词对颜色词。

(5)数量词类:这一类也叫做“数目对”。在对仗中,要求数词对数词、量词对量词。    (6)方位词类:它是名词的附类,也往往自成一类。在对仗中,要求方位词相对。   

(7)副词类:在对仗中,要求副词对副词。

(8)代词类:在对仗中,要求代词对代词。

  (9)其他虚词类:在对仗中,还要求虚词相对。如连词对连词、介词对介词、助词对助

词、叹词对叹词等。

  在这九大类语词的对仗中,还要注意单音词对单音词,复音词对复音词,重叠词对重

叠词,连绵词对连绵词,以及两个反义词相对或两个同义词相对。这些问题在对仗中也是很重要的。

根据以上分类原则,举例如下:

云对雨,雪对风(名词类“天文门”中的单音词相对),奋剑对鸣弓(动宾词组相对,“剑”和“弓”是“武备门”的语词相对),踟蹰对踊跃(动词连绵词相对。反义词相对),智叟对愚公(名词类的“人物姓名对”。反义词相对),年对月,雾对虹 (名词类“时令门”的语词相对, “天文门”的语词相对。单音词相对),血碧对心红(名词类“形体门”的语词相对。还包括颜色词相对),鸳鸯对鹦鹉(名词类“飞禽门”中的连绵词相对),岭北对江东 (名词类“地理门”的语词相对。还包括方位词相对),罴对豹,虎对熊(名词类“走兽门”中的单音词相对),狡狯对精忠(形容词中的反义词相对),枭雄对俊杰(名词类“人物门”的同义词相对),白帛对红绒(名词类“布帛门”的语词相对。还包括颜色词相对),机关炮对火简筒 (名词类“武备门”的语词相对),鸣细细对响隆隆(动词相对。还包括象声中的重叠词相对),将无同对莫须有(虚词相对)天浩浩对日融融(名词类“天文门”的语词相对。还包括形容词中的重叠词相对)。

总之,律诗的对仗不像平仄那样严格,诗人在运用对仗时有更大的自由。艺术修养高的诗人常常能够成功地运用工整的对仗,来做到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而不是损害思想内容。遇必要时,也能够摆脱对仗的束缚来充分表现自己的意境。无原则地追求对仗的纤巧,那就是庸俗的作风了。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