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云对雨,雪对风,近体诗怎样写好对仗? | 走进古典诗词写作

 紫气东来2050 2018-03-14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这里的“近”和“今”是相对唐人而言的。

现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的人爱好近体诗,创作近体诗,对于许多的中学生朋友而言,掌握近体诗方法,除了记诵,写作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那么,在写作时,就要注意到对仗的问题。而对仗,是近体诗的精华所在。今天我们就和人大附中的语文名师们一起,走进古典诗词写作,看看怎样才能写好对仗。

《走进古典诗词写作》

编者著:解村 王强 昌盛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8年2月

对仗的基本规则

对仗是近体诗的精华所在。

在一首律诗之中,首联蓄势,尾联收束,中间对仗的颔联、颈联则是全诗的主体。在绝句中,虽然没有硬性要求,但是恰到好处的对仗往往能使全篇增色。

大家是否注意到,我们熟悉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篇都对得很工整,却天然混成,使人不易察觉。

律诗的首联和尾联也可对仗。在首联较常见,如“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在尾联(首联不对仗)则少见些,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也有全篇对仗之作,如杜甫的《登高》。

另有三种变体:偷春格、藏春格、蜂腰格。

偷春格,即颔联对仗改为首联对仗,好像春天还未到来却先偷来几分春色,独自绽放。如以下这首。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藏春格则是把颔联的对仗挪到尾联,好像要把春光收藏,留到最后欣赏。典型的例子有下面这首。

早花

杜甫

西京安稳未?不见一人来。

腊日巴江曲,山花已自开。

盈盈当雪杏,艳艳待春梅。

直苦风尘暗,谁忧容鬓催。

蜂腰格通常见于五律,指的是全诗只有颈联对仗,如蜂腰般“若断复续”。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以上三种变体供读者们了解,也不妨偶尔尝试。但学诗入门的时候,最好还是熟练掌握正体。

前人将对仗做过许多不同的分类,对仗的奥妙恐怕需要一本专著才能说尽。然而,过于细节的知识也可能成为创作的累赘,这里我们化繁为简,择其大端,将种种对仗类型纳入“工对”和“宽对”两类之中。

“工对”指的是不仅词性相对,而且相对的词语都出自同一门类,或有词义上的密切关联(相似或相反)。比如这句:

潮回孤岛晚,云敛众山晴。

“潮”和“云”都是气象名词,“回”和“敛”是意思相近的动词,“孤”和“众”则恰好是反义词,“岛”和“山”都是地理名词,“晚”和“晴”与天气时令有关。

古人学对子,也是从工对入手,读者们可以找一些古代的蒙学读物如《声律启蒙》《笠翁对韵》,背下几则,在作诗的声韵和对仗方面定会受益无穷。

需要警惕的是,工对未必是好对,由于对得太过整饬,反而时常凝重板滞。好的工对是妙手偶得,读者们不必对此过度追求。至于什么是好对子,在下一节中我们会一起思考这个问题。

“宽对”指的是仅仅句型和词性相同的对仗,即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名词对名词,等等,而对词的门类没有要求。比如黄庭坚这句:

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

“明月”和“轻裘”,“清风”和“肥马”,出句和对句的门类无关,仅仅词性相同。而“俗物”和“儿曹”连词性也对得不甚贴合,只是同为偏正结构短语而已。

另外需要提醒一下,即使是在宽对中,遇到表颜色、方位、数字的词,也应该尽量考虑以同类对之。可以说这几类词在对仗中有一定的优先级。

如果说工对有一种精工之妙的话,那么宽对则有一种朴拙之美。在一首诗中,如果有两个对仗,可以一个稍松散,另一个更工整,使全诗开合有度,富于变化。按照作诗的常法,颔联可宽,颈联宜工。

此外,还有三类比较特殊的对仗形式在古诗中很常见,我们把它们从工对和宽对的大类中提出来单独讲解。

第一类是“自对”。比如杜甫《登岳阳楼》的一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从出句和对句的角度看,“吴楚”是两个地名,“乾坤”是天和地的意思,对得不算工整。“东南”作为并列的方位词,对“日夜”更显疏松。但这里运用的思路是句中的自对,“吴”和“楚”、“东”和“南”、“乾”和“坤”、“日”和“夜”本身是工对,联结成并列短语后,在出句和对句上整体形成对仗。另外我们熟悉的王维的名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天地”与“有无”也运用了自对的手法。

第二类是“借对”。借对指的是,用词的某一种意思与另一词形成对仗,但在诗句中实际使用的是该词的另一种意思。在杜甫的《曲江》里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借对“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七十”是数词,为什么能跟“寻常”相对呢?因为“寻”和“常”都是古代的长度单位,“八尺为寻,倍寻为常”。所以“寻常”虽然在诗中是“平常”“经常”的意思,但是取量词的意思与数词相对,这种借对可称为“借义对”。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借音对”,相对少见一些,比如孟浩然的这句“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杨”由于和“羊”谐音,故和“鸡”相对。

第三类是“流水对”。流水对的出句和对句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两句上下相承,密不可分。比如我们都很熟悉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再如骆宾王的《在狱咏蝉》里的一句“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上下两句如行云流水,通畅无碍,故称为“流水对”。

这三种特殊的对仗形式中,自对和借对属于工对与宽对的中间状态,可以理解为对仗由宽求工的手法。除此之外,借对还常常可以使人展开字音和字义的联想,为作品增加趣味。而善用流水对,则往往可以激活全篇,使作品更加灵动多姿。

怎样写好对仗

明白了近体诗哪里对仗,以及如何对仗之后,下面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写好对仗。

学习对仗的第一课就是:避免合掌对。

“合掌对”是什么意思呢?《楹联报》刊登过一篇《合掌对两串》,模仿了《声律启蒙》的形式,读来十分有趣。

其一:

瞧对看,听对闻,上路对启程。后娘对继母,亡父对先君。醪五两,酒半斤,扫墓对上坟。乞援双瞎子,求助二盲人。岳父有因才枉驾,丈人无故不光临。十分容颜,五分造化五分打扮;两倾姿色,一半生就一半妆成。

其二:

行对走,跑对奔,早晚对晨昏。侏儒对矮子,傻子对愚人。观浪起,看波兴,闭户对关门。神州千载秀,赤县万年春。国士无双双国士,忠臣不贰贰忠臣。大德似天高,天高加一丈;恩深如地厚,地厚减千分。

我们可以看到,上面所有的对仗的出句和对句都几乎是相同的意思。字词的层面,“瞧”与“看”,“听”与“闻”,“上路”与“启程”,都是同义词。到了句的层面,如“大德似天高,天高加一丈;恩深如地厚,地厚减千分”,虽然两句的词义没有完全重叠,但句义几乎没有差别。

合掌对是我们初学写诗时很容易出现的问题,通常是我们先想到一个好句,却不知道与它相对的另一句如何写,就从字面来对,最后的结果往往就是合掌对。我们可以看一看下面两例学生作品中出现的合掌对:

唤雨能飞魄,呼风可摄魂。

百年无热血,千古皆寒肠。

请留意,此处“皆”犯了三平尾。

第一例将“呼风唤雨”这个成语拆开分置一联的上下句,这种写法很容易合掌,即使没有合掌,因其得来容易,也很难成为好的对仗。靠拆成语来对仗是初学者非常容易出现的问题,请大家警惕。同样地,把“魂魄”这个近义复合词的两个字分别放在上下句,犯的也是类似的错误。

第二例“百年”对“千古”,时间对时间,无论怎样改换措辞,也只是长短有别,而大意总归相类。我们可以看看古人是怎样处理的,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以“万里”对“百年”,这是用空间来对时间。白居易称赞李杜的诗句“吟咏留千古,声名动四夷”,用“四夷”对“千古”,异曲同工。可见,时间与空间相对是古人常用的方法,我们也可以多多尝试。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无热血”和“皆寒肠”,将一个意思先正说再反说,这也是一种合掌。

甚至在古人的诗句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类似的情况。比如王籍《入若耶溪》里的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虽然这里的几个名词相对(蝉对鸟,林对山)并不算是合掌,但是蝉和鸟的动作“噪”和“鸣”是合掌,而“逾静”和“更幽”的意思几乎相同,使得上下两句非常重复。

再比如王绩《野望》里的这句“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牧人和猎马、牛犊和禽鸟,固然都是不同的事物,但是两句核心的动词“返”和“归”意思相同,使得上下句表达的都是“劳作结束后回家”这个意思,是为合掌。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合掌对不一定要上下句的每个词都同义。语义相似甚至意境相似,都可算作合掌。

懂得了避免合掌,我们就走在了写好对仗的路上了。

怎么样!是不是收获良多?

了解更多《走进古典诗词写作》精彩内容,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喜马拉雅FM相关页面收听哦:

当然,你也可以给自己和孩子买一本,放在枕边,享受中国古典诗词的无尽魅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