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写作常识·对仗篇

 江山携手 2019-08-05
        ⒈诗词中对仗的发展源流如何?
        对仗,也就是对偶。对仗的“仗”,取义于仪仗,意思是两两相对排列整齐,如同仪仗。对仗是一种修辞形式,它是人们在修辞活动中自然产生的,并不局限于诗歌。
       在近体诗对仗原则确立之前,对仗艺术已经有一个很长的发展历史。到了汉魏、六朝时期,随着文人诗的产生和发展,诗歌中的对仗艺术开始成熟。《古诗十九首》中就有不少对仗,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魏晋以后诗人运用对仗的意识更加自觉,诗歌中的对仗就更常见了。曹植、陆机、谢灵运都是在对仗艺术发展史上做出重要贡献的诗人。甚至以讲究自然作风著称的陶渊明的诗歌中,也有不少对仗。如他的《归田园居》其中,就是差不多全篇用对句。谢灵运的有些诗歌,几乎全篇都是对仗,如其名作《登池上楼》: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进得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南朝·齐、梁诗人更是将对仗作为诗歌创作最重要一种修辞技巧,甚至到了滥用对仗的程度。
      可见,唐人近体诗的对仗是从古诗里面发展过来的。近体诗一方面对对仗作出一些格律上的规定,另一方面有人对对仗作了改革。在近体诗字,对仗成为律诗的必具要素,但近体诗中规定中间两联对仗,首尾两联原则上不用对仗,这其实也是革除齐梁体滥用对仗的弊病。所以,近体的修辞艺术,其实也是对句和散句的平衡合理地使用。这也是我们掌握近体诗的体制特点时必须注意的。
     
       ⒉对仗有哪些基本要求?
      诗词中的对仗除了一般地要求相对的两个句子字数相等、结构相似之外,还要求它们字面相对,并且词性一致。
     
      (一)字面相对。所谓字面相对,就是构成对仗的字词意义相对或相反。如: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在这一联中,“江间”对“塞上”,“波浪”对“风云”,“兼天涌”对“接地阴”,字面意义都是两两成对的;动词“连”和“接”相对,名词“天”和“地”相对,字面意义也是相对的。
       又如: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在这一联中,“新松”对“恶竹”,“恨不”对“应须”,“高千尺”对“斩万竿”,字面意义正好相反,表达出很鲜明的爱憎。
     
      (二)词性一致。所谓词性一致,是指对仗的字词的词性要求一致。一般来说,名词和名词相对,动词和动词相对,形容词和形容词相对,如:
                           欲寻芳草去,还与故人违。——孟浩然《留别王维》
 “欲”和“还”都是连词。“芳草”和“故人”都是名词,“去”和“违”都是动词。
 
        (三)另外,近体诗中的对仗,除了上述两个要求外,还有不能在对应的位置用同一个字。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有点类似于后人所说的扇对,但是在对应位置上出现同一个字,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仗。这类看起来和对仗很接近的修辞格,在古体诗里较多出现,如“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梅尧臣《河豚鱼》)之类。初学者要注意,不要将此类也认成是对仗。
       关于对仗的类型有哪些说法?
       关于对仗的不同类型,南朝人已经有所讨论。刘勰《文心雕龙·丽词》将对仗分为:言对、事对、反对、正对这四种类型:
        故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言对者,对比空辞者也;事对者,并举人验者也;反对者,理殊趣合者也;正对着,事异义同者也。
       所谓言对是指直陈胸臆,率而成对。事对类似于后来对仗中用典一种。反对是指两句表达的意思,是相反并且相成的。正对是指两句所说的事情虽然不同,但是含义是一样的。这种有关对仗形式的讨论,对于我们分析诗歌的对仗艺术,应该是有所启发的。
      唐人继续讨论对仗的类型问题。处于律诗最初定型时期、讲究形式的初唐人对此尤感兴趣。上官仪《笔札华梁》有六种对、八种对之说。我们姑且据《诗人玉屑》所引略陈如下:
         唐上官仪曰:诗有六对:一曰名对,天地日月是也;二曰同类对,花叶草芽是也;三曰连珠对,萧萧赫赫是也;四曰双声对,黄槐绿柳是也;五岳叠韵对,彷徨放旷是也;六曰双拟对,春树秋池是也。又曰:诗有八对:一曰名对,“送酒东南去,迎琴西北来”是也。二曰异类对,“风织池间树,虫穿草上文”是也。三曰双声对,“秋露香佳菊,春风馥丽兰”是也。四曰叠韵对,“放荡千般意,迁延一介心”是也。五曰连绵对,“残河若带,初月如眉”是也。六曰双拟对,“议月眉欺月,论花颊胜花”是也。七曰回文对,“情新因意得,意得逐情新”是也。八曰隔句对,“相思复相忆,夜夜泪沾衣;空叹复空泣,朝朝君未归”。
    后人关于对仗类型的分析还有种种说法,但是大抵不出上述范畴。这些关于对仗类型的讨论,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对仗艺术的形式技巧,但注意不要过于拘泥这些分类。在实际的应用中,对仗艺术的形式是层出不穷、变化多端的。所以真正艺术高妙、立意远大的诗家,都不太讲究这类理论。
       何谓工对?何谓宽对?
       工对即词性完全相同的对仗,如: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黄鹂”对白鹭“,翠柳”对“青天”,不仅是名词对,而且还包括颜色对。“两个”对“一行”,量词和量词相对,名词和名词相对,“鸣”和“上”是动词对。像这样上下句每个词的小类都是一致的,是标准的工对。
       工对以追求对仗的工整为目的。怎样才算对得工整?在理解上还是有程度的差异的。古人还有的名对的说法,即将名词又分为各种小类,天文、地理、山川、草木、鸟兽之类。要求不仅词性相对,而且词的小类也要相对。这样的对仗要求很严格,其效果是造成形式上珠联璧合、铢两悉称的美感,所谓精工之至。李商隐的七律诗,在对仗上就有这样一种追求。如: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锦瑟》
 
           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重过圣女祠》
 
           彩树转灯珠错落,绣檀回枕玉雕锼。——《富平少侯》
       可以说,在对仗的精工细密方面,李商隐对杜甫等人又有所发展。但是这只是的对仗艺术的一个方向,并非所有对仗,都写成这样子。
       宽对的一个意思,就是词类上面放得很宽,不是那么铢两悉称的感觉。如骆宾王《在狱咏蝉》颔联: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那堪”与“来对”,对的意味就不是那么明显。但仔细体会起来,还是对。又如杜甫《题张氏隐居》颔联:
                  涧道馀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
       这一联,乍一读看,对仗的意味也不是很明显。主要因为“石门”对“涧道”,“斜日”对
“余寒”,甚至“林丘”对“冰雪”,都给人对得不是那么工整的感觉。可以说,在一般的印象里,这些语辞,我们都不会想到它们作对的。其实,这正是对仗的无穷妙用。对仗艺术不只有工对一个方向,还有宽对的一种艺术处理。宽对有可能造成更多的变化之美,让人感觉对仗可以层出不穷。而且宽对能破除匠气,在叙事达意方面也有妙用。我们上面所举骆宾王、杜甫的两联就是这样。当然,初学律诗的人,还是以求工对为主。宽对其实是更为纯熟、变化多端的一种对仗艺术。在对仗艺术的处理上,唐人多以自然的工对为主,宋人则多利用宽对来破匠气,如黄庭坚《汴岸置酒赠黄十七》颔联:
                        黄流不解涴明月,碧树为我生凉秋。
   总而言之,对仗的工对与宽对是相对而言的,与艺术的高低也不是一回事。总的来说,对仗要掌握在工整中求流动、在稳雅中见变化这一大的原则。
      ⒌何谓流水对?
      流水对又称十字句对,十四字对。
      对仗中上、下句的关系,一般来说是两个相对的句子,比如: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蜀州》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上下联都是都是两个意思完整的独立的句子。流水对则是上下两句的意思紧密相联,光看一句,无法知道其全部意思,得两句合在一起,意思才是完整的。比如沈佺期的《杂诗》:
                         问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中间的两联,流水对的味道都很足。如只看“可怜闺里月”,意思还是不完整,必须两句连在一起,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可见流水对的要点,在文字上严格遵照对仗修辞的前提下,游造成对仗之间意思上的紧密联系。这的确是要求更高的语言艺术,也造成更丰富的美感。
 
       ⒍何谓借对?
      借对。分为两种,一种是借义,就是利用词的多义性,通过该词的某一义项与对句中相应的字词构成对仗。例如杜甫《曲江》:
                         酒债寻常行处有,
           人生七十古来稀。
       又杜甫《九日》:
                        于人既无分,
           从此不须开。
       杜牧《商山富水驿》:
                        当时物议朱云小,
           后代声华白日悬。
  “寻常”是副词,意指平常,这里借用其作为数词的含义(八尺为寻,倍寻为常),与对句中的“七十”构成对仗。“竹叶”是酒名,这里借“叶”字来对“花”。“朱云”是人名,这里借其中的“朱”字与“白”对、“云”字与“日”对。这些都是借义的例子。
       借对的另一种是借音对。就是利用字词之间的同音关系来和相应的词构成对仗。例如孟浩然《裴司士见访》:
                       厨人具
                     稚子摘
       李白《送内寻庐山女道士李腾空》:
                         水舂云碓,
           风扫石花。
       按,借“杨(谐音“羊”)”来对“鸡”,借“楠”(谐音“男”)来对“母”,这是借音。
       借音对多见于颜色对,如借“篮”为“蓝”、借“沧”为“苍”、借“清”为“青”、借“珠”为“朱”等。
        何谓偷春格?
       律诗的通常格式,是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但有一种特殊的格式,是颔联不用对仗,首联和颈联对仗。初唐律诗中有不少名作,都采用了这种格式:
                             王勃:送杜少府之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张九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律诗中这种特殊的对仗格式,名曰“偷春格”。为什么叫偷春格呢?沈括《梦溪笔谈》的解释很形象:“次联不拘对偶,疑非律诗,然起二句明系对举,谓之偷春格,如梅花偷春色而先开也。”总的来说,这一格式在五律中是比较常见的;七律则罕见。
       ⒏何谓蜂腰格?
        所谓蜂腰格,其实就是一首律诗中,只有颈联对仗:
                                   李白: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