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格律诗笔记

 江山携手 2019-04-10


学习格律诗笔记(连载之二十七)

十、怎样写好一首格律诗

(一)选好题

选题要求立意新颖,题目简短,起句突兀。诗型在题目前最好要标明:“五绝”、“五律”或“七绝”、“七律”(一般写古体诗可以不标诗型)。

1、立意。欲写诗词,首先要立意。立意就是确定所写诗词要写什么,比如抒什么情,叙什么事,写什么景,言什么志。一定要做到有的放矢,切不可无病呻吟。对于一首好诗,如果说形象是肉体,那么立意就是灵魂。没有灵魂的肉体即使美丽,也只是一具无生命的石膏模特儿。一般地说,立意在诗中隐含得愈深邃,诗的意境就愈深,因而愈耐人寻味。

古人常常倡导立意高超、浑厚、沉着、有气概,忌卑弱浅陋。所谓高超,就是效法古代圣贤高远超俗的精神和艺术境界,如陶渊明、杜甫、林逋具有高远超俗之风,其诗词是其人格的写照。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样的诗句,只有陶渊明才写得出来;“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那样的诗句,只有杜甫才写得出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那样的诗句,只有林逋才写得出来。浑厚是淳朴厚重,沉着是表述深沉不虚浮、韵味深远,气概指正直豪迈的精神气质。而卑弱浅陋正与上述相反。据说清乾隆皇帝一生中写了四万多首诗词,绝大多数是卑弱浅陋的诗词,如他写的“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八片九片十来片”,三句就写完了。这是诗吗?不是!后来宰相刘罗锅给加了一句,“落进草丛都不见”,才勉强成诗了。

2、命题。立意往往与命题有关,命题贵在简要。“简”就是诗词题目字数少,点明题旨即可。有的诗人喜欢用长题,或者题下加序,把写作的缘由交代明白,甚至把作品的内容先说一番。如陆游的《数日暄妍颇有春意予闲居无日不出游戏作》(七律诗),题目长达十八字。又如朱熹的《十一月二十六日萍乡西三十余里黄花渡口客舍稍明洁有宋亨伯题诗亦颇不俗因录而和之》(五律诗),题目长达三十八字。这样作的好处是让读者明明白白,缺点是可能过于啰嗦甚至重复,不给读者留想象的余地,可能使作品了无余味。“要”就是扼要,命题能抓住全文的大意。古人以“春”字命题写的诗词,就有《春日》、《春宵》、《春夜》、《春暮》、《伤春》、《送春》、《春晓》、《春怨》……等等,以上诗题我都是从《千家诗》上所摘,每诗题目虽只有两个字,但都代表了不同的时间,或显示了诗人不同的情感,可谓一字值千金。但有的诗人也喜欢用《无题》来表示他的诗词题目,也许诗人想用这种方法,来吸引读者来关心他的大作。有了主标题,一般不立副标题,以求全诗短小精干,以避免喧宾夺主。

3、起句。文章开头难,写诗也一样,可至关重要。起句的写法,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

 (1)点题。开头就点明题意,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如孟浩然《春晓》中的起句“春眠不觉晓”,贺知章《回乡偶书》中的起句“少小离家老大回”,李白《赠孟浩然》中的起句“吾爱孟夫子”,崔颢《黄鹤楼》中的起句“昔人已乘黄鹤去”。

(2)设问。第一句问,第二句答。如崔颢《长干行》中的起句“君家何处住”(第二句则答:“妾住在横塘”),贾岛《寻隐者不遇》中的起句“松下问童子”(第二句则答:“言师采药去”),杜甫《蜀相》中的起句“丞相祠堂何处寻”(第二句则答:“锦官城外柏森森”),苏轼《水调歌头》中的起句“明月几时有”(第二句则答:“把酒问青天”)。

(3)树势。起势非凡。如李白《秋浦歌》中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首句树势惊人,白发竟然有三千丈之长?接着后三句交代了作者忧伤深沉的原因,白发这样发疯般地生长,是由于忧愁而形成的。再如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中的“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首句树势站得何等高,视野何等开阔;接着后几句就自然看得远、想得深了。

(4)逆起。首句与全文意义相反。如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中的“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雨峰寒。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此诗首句是杜甫的自悲之言,感到自己年老逝期已近,所以见到秋光惨淡,不免有悲秋而强自宽慰之情;但紧接的几句,是在饮宴上说,今天是重阳佳节,自己特别高兴,要与诸君欢饮个痛快。再如他的《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sūn,晚饭)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全诗本来是因客至而欢喜,但首联却写平时并无客至,日日来者,只见群鸥。正因为平时无客,今日一旦客至,其欣喜之情可见。

(5)对起。即首联用对仗起。如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对仗起句,不只是点题,而含有深层的意境。李此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一种置身边地之感、怀念故乡之情,隐隐地袭上了诗人心头,营造了一种寂寥,凄清的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这两句蓄势有余,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

(6)倒起。这是专指诗词的因果关系顺序而言。通常诗词在叙述因果关系上,都是先因后果,但为求首句的突兀之势,诗人有意将“果”放在起句。与逆起不同,逆起是首句与全文意义相反,倒起是颠倒诗词叙事的一般顺序。如果按诗词的章法来说,就是先“承”后“起”,除了追求首句的突兀之势外,有时也是为了押韵和平仄的需要。如王维《观猎》中的首联“风吹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起句突兀,未及写人,先全力写其影响。按诗词的“起承转合”的章法来写,应为“将军猎渭城,风吹角弓鸣。”

4、大体描绘。有了立意、命题和起句,就应将准备要抒写的人物或事件,在脑海里有个大体的描绘。描绘时心中要想到“三美”:生动形象的语言,优美和谐、富于节奏的声律,深邃曲折的意境,这是构成诗歌美的三大要素。简言之,诗歌之美在于语言美、声律美、意境美。

生动形象是一切文学语言所共有的特点。人类的语言有两大类型,一类是描写性的摹状语言,即形象语言;另一类是推证性的逻辑语言,即抽象语言。文学艺术语言的基本形式是摹状语言,而科学理论语言的基本形式是逻辑语言。诗歌语言是典型的摹状语言。判断抽象语言的尺度是语法和逻辑,而判断形象语言的尺度则是生动和优美。为了达到生动和优美,诗歌语言可以破坏语法,也可以不遵守逻辑。例如:“要问相思,天涯犹自短”,以有形之“天涯”喻无形之“相思”,不合逻辑,却是一句好诗。

要写出生动形象的语言,关键在于炼句。炼句实际上就是炼字,诗中往往一个字用得精炼,就会使全诗增加艺术感染力。过去的诗论家把诗中这一个用得精辟的字称做“诗眼”,又叫“句子眼”。其实所谓“诗眼”,就一般情况来说,就是诗句中的谓语中心词。把这个词炼好了,诗句乃至全诗就变为生动形象了。谓语中心词是用动词充当的。因此,炼字也就是炼动词。孟浩然《省试骐骥长鸣》中的“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后两句是“逐逐怀良驭,萧萧顾乐鸣。”)炼在一个“淡”字。李白《金陵酒肆留别》中的“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后四句是“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炼在第二句中的一个“压”字。诗中的一个字锤炼得好,足使全诗生色,古代诗句中这类例子是随处可见的。我们写诗,也应在谓语动词上反复推敲。

要写出生动形象的语言,一定要禁忌在诗中空喊政治口号。有人认为:“新诗运动失败的原因之一是以政治语言入诗,殊不知,诗之所最忌的就是抽象范畴和政治概念。”这话不无道理。翻开现在的某些诗刊或杂志,可看到有许多诗词是用抽象的政治口号堆积而成,言之无物,以其昏昏,让人昭昭

诗歌语言的另一个特点是声律美。闻一多说:“声律是诗之花朵。”诗歌本质就是一种具有音乐美的艺术语言。王国维说:“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就美之自身言之,则一切优美,皆存在于形式之对称、变化之调和中。”有人认为:“新诗迄今不成功”。新诗不成功的根本原因,就是由于现代新体诗抛弃了两千年中国古典诗歌的最宝贵的成果——诗歌修辞和音律声韵的艺术美。在新诗中,至今未能形成优美的艺术表现形式,许多诗完全倒退为原始时代那种信口而发、毫无形式的所谓“自由体”。绝对的自由就是不自由,绝对无形式的诗也正意味着根本没有诗。

诗歌的意境美能给人以美感。“意境”是诗歌美学中非常重要和基本的审美范畴。一首诗歌如果不能给人以很好的意境美感,就不能算做是好诗。好的诗歌必定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不论这种享受是喜的还是悲的,是明的还是暗的。诗歌中的“意境”,是超越于作品的物质形式,在主体的审美经验中生成的整体性美感。意境是与客观世界(尤其是大自然)有密切联系的,诗人不观照外物,不在外在的世界中得到一种心灵的触动感发,是没有办法构成审美意象,从而写出蕴含着优美的、深远的、丰富的意境篇章。好的诗歌意境,就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意)和生动的客观事物(境)相结合,在艺术表现中所创造的那种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又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我们要写一首诗,脑中初步有了上述立意、命题和起句后,暂时不去管押韵、平仄和对仗,先凑成自己满意的几句,大体描绘成一首诗或词,写在纸上,等有空时再斟酌修改。就像古人贾岛那样,边走路边思考诗词如何写词选字。下面接着谈如何具体着手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