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媒体文学||文论||邓乐荫《关于当今格律诗的一点思考》

 元辰1948 2021-12-14

主办:夷陵区文艺评论家协会 

总第432   编发:元辰

邓乐荫,本名邓安邦,湖南祁东人,热爱文学,曾当过建筑工人。1986年调入义马市文联。自1981年发表小说以来,在全国三十六家报刊发表过文学作品,计有长篇小说《一路刼尘》、《陪护日记》、《乐荫中短篇小说选》、《乐荫散文集》、《冰雪集》(诗歌集),近二百万字,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关于当今格律诗的一点思考

格律诗在陏之前就开始在文人中流行,之前的诗大多是以古风或乐府诗作为主要的表现形式,后来一些人不甘于一直沿袭这种格式,开始尝试着进行变革,在文人诗中就开始讲究音韵格律。如南北朝时期的鲍照谢灵运左思等。诗人们觉得这种诗读着很美,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大家便纷纷效仿,于是便形成一股潮流,一些诗界大咖又不断对诗加以改进,使之更加完善完美,如唐初四杰。到了盛唐,格律诗已达到至善至美,形成了固定的格式。加上唐代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人才辈出,唐诗达到了诗歌的最高峰,在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虽历经宋元明清朝代更替,格律诗在中国仍长盛不衰,即便在民国时期也出现了不少写格律诗的大家。只是由于新文化运动的冲击,新的自由诗的出现,格律诗才走向式微。随着新时期国学热的兴起,格律诗重又为国民所崇尚所热捧,写格律诗的社团、诗词群和微信公众号如雨后春笋方兴未艾。这对于传播弘扬国学和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极大的推进作用。

我也是一个格律诗的爱好者,还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就喜欢上了格律诗,特地弄了一本北大语言学家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来啃,那本比砖头还厚的书,耗费了我几年的精力,尽管也只是学了点皮毛,却让我大开了眼界,开启了我的心智和写格律诗的热情。因某种原因中断了一段时间,仍不时重操旧爱,写几首以抒发情怀聊以自慰。

近来受文朋诗友的影响,对格律诗又重怀旧情,产生了新的兴趣。也粗略阅读了一些新格律诗,这使我受益非㳀,感受到了当今格律诗的魅力。无论韵律,立意和意境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和审美标准。但也不可否认,在这股潮流中也普遍存着某种不可忽视的倾向。概括起来有以下方面。一是内容单薄和单调。一些诗人津津乐道于花草虫鱼吟风弄月,不敢把视野触及国计民生和人民疾苦,缺乏唐人那种纵横捭搕的气魄和胸襟。

二是片面追求形式,忽略立意和意境,不讲究真情实感的表达,忽视诗歌语言的形象化和个性化,陷于形式主义的窠臼。一种被戏称为所谓“老干体”的诗尤使人大倒胃口,诗里多是概念化语言的堆砌和空洞的口号,不讲意境韵味,毫无艺术性可言,读来味同嚼腊。一些机构和媒体又以比赛、评奖的名义,对这类诗加以炒作和吹捧,使这类诗风的存在和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诗和散文不同,最讲究意象意趣韵味,要有感而发,自然抒写,唐诗少有无病呻吟的拼凑。在追求词语美的同时,也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个性化和生活化。如孟浩然的《春晓》语言就就很平白,简直就像老百姓平常说的口语。

另外最为重要的一点,感觉一些人过于片面地追求格律的运用。不可否认,格律是音韵美的极致,不讲究格律就不是格律诗。但为了格律,致文句不通而又费解,实在是一大弊病,有点儿本末倒置。这是当今诗词创作热中普遍存在的通病。现在似乎有一种观念,就是一提起写古体诗必须严格依据格律才“高明”。才是真正的格律诗。稍有点出格就被认为是出律。其实真正的高明是文字内容感染人吸引人。大家注意到没有,我们平时读诗的时候,是否有这样的感觉,往往首先被诗的内容所感动,觉得这首诗不错,很少去关心格律是否严谨。现在一些诗词学会搞诗词培训诗词讲座,一味地将格律学习作为重中之重,而忽略了格律诗的内含和意韵。最终,让初学者弄得云山雾窧莫知所云,而写格律诗应先从文从字顺意境意趣方面着手反而被忽略了。这其实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学习方法,当然不会有多少实际效果。

另外,关于诗的格律问题,即使唐诗,在格律上也并不像一些人所说的那么严格一成不变。唐代诗人有时候为了追求音韵的变化,故意在平仄上作些改变,不完全按照固定的格式。王力老先生在分析总结唐诗韵律的时候,总结出唐诗在格律上有所谓正例和变例。正例是平仄合规对仗工正的那一类诗。其基本韵律分平起式和仄起式。平起式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式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五律也是如此,在此不赘)。唐诗合乎这个格律的不少,但更多的是变例,譬如大家所熟知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首诗前四句,应是崔颢刻意破格为之。它的艺术成功之处,就在于破格后的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三个黄鹤,两个,第三句只有黄一个平声,第四句以三连平收尾,完全打破了犯复和平仄格式的束缚通过意境体现了创新和突破。再例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仄平平仄仄平平,人面桃花相映红。平仄平平仄仄平。人面不知何处去,平仄仄平平仄仄,桃花依旧笑春风。平平平仄仄平平。又如杜甫的绝句: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平平平仄平平仄   平平平平仄仄平 。这样的例子太多,不是一篇短文所能例举的。其实,变例里还有拗救。七言诗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的第三字,必须是平声字,否则就是“犯孤平”,但“孤平”可以救,即把本句的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由仄变平、例如: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第一句""字第二句""字都是该平而用仄,""字平声, 既救第二句的第一字,也救第一句的第三字。第六句是孤平拗救,和第二句同一类型,但它只是本句自救,跟第五句无拗救关系.

如果按正例的格律要求来分析这些诗就会被现今的一些人指为出律。这其实是对格律诗的的一种曲解。无疑束缚了写作者的手脚和思想。照此下去,格律诗的写作路子就会越走越窄,对推广和弘扬传统文化是极不利的。

《红楼梦》里曹雪芹借黛玉之口讲出了写格律诗的真谛。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曹曹雪芹通过黛玉和香菱的这一番简短对话 对古人学诗进行了总结,算得上是古代文人作诗的一种规范,

关于格律诗的用韵,现在大抵有两种——平水韵和新韵。中国地域广阔各地语言差异很大,秦统一以后才有了统一的汉字。虽然各个朝代都有所谓官话,但各地方言仍普遍存在。到了唐代,为了用韵一致,写诗便通用唐韵。随着社会的发展,朝代的更替,语言发生变化,到宋代又发展成平水韵,一直沿用至今。汉语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变化,但汉字的变化不太明显,而汉字音韵的变化相比较要比文字的变化大得多。最早古代汉字读音只有三声即上去入,现在的普通话是四声,已没有入声字,一些入声字只存在于南方一些地区。唐诗中如果用现今的普通话来读有些就不押韵。音韵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与时俱进。平水韵虽然也可用,但毕竟是过去那个时代的音韵,现在无论南北东西,无论人们的语言交流媒体传播都采用的是普通话,所以以普通话为基础的新韵在格律诗的用韵中应是最好最有生命力的。

201946


      微主元辰,本名袁国新,宜昌人。夷陵区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著有《迈向智慧的金色通道》《悠悠人生》《网上漫语》《现场批评》,发表小说、散文、诗歌二百万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