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介绍孤平与大拗同时并救。其平仄变化如下: 原平仄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拗救为: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对句第三字救本句第一字和出句第四字) 现举例说明: 七绝·秋游陶然亭公园 秋高气爽园灿烂, ⊙○◎●○○● 喜见起风无雾霾。(上平声[九佳])(孤平与大拗同时并救) ◎●○○●●△ 歌舞升平华夏景, ◎●⊙○○●● 愿祈寰宇乐和谐。(上平声[九佳]) ⊙○◎●●○△ 说明1:本诗见我的博文[诗词欣赏“七绝·秋游陶然亭公园”] 说明2:平仄符号:“○”平声、“●”仄声、“△”平声韵、“◎”应仄可平。“⊙”应平可仄。 说明3:本诗的第一句按格律要求应为“⊙○◎●○○●”,但句中的“灿”为仄声字拗了,故用对句的“无(平声字)来救。这就叫“大拗救”;同时对句的“起”为仄声字拗了,故也用“无(平声字)来救,这是“孤平拗救”。 再如李商隐写的一首五言律诗: 落 花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诗中首联出句中的“竟”为仄声字,系大拗,故用对句中的第三字“花”(平声字)来补救;同时,对句中第一字“小”为仄声字(必须用平声字),拗了,系孤平拗句,要用第三字来拗救,现在第三字“花”已是平声字,等于已经救了。“花”字起了一字救两拗的作用。同理,颈联中对句中的“仍”字同时救了本句中的“眼”(仄声字,应为平声字)和出句中的“忍”(仄声字,应为平声字)。这就是“大拗与孤平拗救同时并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