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路

 六盘烟火 2019-04-10

新课程强调,评价不再仅仅是甄别和选拔学生,而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展,促进每一位学生都具有自信心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灵世界,要看到学生的矛盾与困惑,要看到学生的渴望与期盼,因为教师对学生评价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教师在情感和态度上对他们一视同仁,都能给予一个良好的期待,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教师不应当把学生的评价作为某种孤立的东西从教育中分离出来。只有当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建立在相互信任和怀有好意的基础上时,评价才能成为促进学生进行积极脑力劳动的刺激物,才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使学生产生进一步学好的愿望和动力。

一、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教育学生、启迪学生和增进学生的求知欲,而不是为了把学生捧到天上或打入“地牢”。

评价对学生来说,应该是一个新的起点,起点应该是百倍信心,应该是十足的干劲。教师给学生多做发展性评价、启迪性评价、鼓励性评价,就等于给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动力。学生有了学习的动力,才会有进取。也只有这样,才能消除教师的定势思维,使教师不再用静止的眼光和态度去评价学生,才不会出现硬要把奖发给从第一名退步到第三名的学生,而不愿意把奖发给从第四十五名进步到第四名的学生的现象,才不会出现如此教学:

一只手举起来,“老师,你讲的这道题我有更简单的方法解答”,学生何某面带笑容用他那洪亮的声音打断了我的讲课。我停下手中的笔望了望准备发言的他。

“平时作业都不好好做,你还是先坐下吧!”我生气地说道。

“老师,我真的有简单的方法”调皮的他反抗着。

“坐下,其他人还要听我讲课呢!”我命令道。

何某噘了噘嘴不情愿地坐了下来。课得以正常进行……

可是,下课后何某拿着草稿纸又蹿上讲台,“老师,这是你刚才讲的例题的另一种解法,你看对不对。”为了让他彻底死心,我狠抓起了他的草稿纸,歪着脑袋看了看,让我吃惊的是经常偷懒不做作业的他用了一种很简单却又让人容易理解的方法证明了我上课所讲的几何题。(王立平:《让学生把话说完》,载《宁夏教育》2004/10)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可要彻底地改变这一现状,教育工作者就得好好的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所作所为。

因此,教师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和态度去评价正在成长变化中的学生,要把“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观念运用到评价学生上来。要彻底地消除教师对学生的定势思维,就得改掉用“差生”、“中等生”、“优秀生”来给学生分类到终结性评价习惯;要不再剥夺学生的行为自由权,不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才能使教育评价真正为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而服务,才能让每一个学生在恰当的教育评价中取得最大的进步。教育再也不能只一味地关注、照顾那几个教育者心目中的“优秀生”,以免使他们变得妄自尊大,自以为是,不知天高地厚,甚至脆弱得经不起一点点的挫折,越夸越像玻璃做的花瓶,一摔就碎。教育者更不能有意无意地冷落、打击那些自己心目中的“差生”,以免使他们永远得不到别人的赏识、赞扬和鼓励,使他们丧失学好的信心和勇气,进而同教育者在情感上产生对抗情绪,使教育评价起到反作用,因此,教育者必须减少终结性评价,让教育评价不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进取心。

二、新课改要求教育教学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为了跟上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很多人不光把“差生”的名字一改再改,什么的“后进生”、“特困生”、“待开发生”、“待努力生”、“潜能生”、“学困生”等等,莫衷一是。就在给“差生”还没有定下名字的时候,中国的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又倡议,要废除“三好学生”的评奖机制。紧接着,上海开始淡化“三好学生”的称呼,改其 为“优秀队员”或“优秀团员”。武汉市25 中干脆取消了“三好学生”的制度,取而代之的是“阳光少年”的评奖机制。足见,过去把学生很简单地分成“优秀生”、“中等生”和“差生”是弊端多多。这种给正在成长变化的学生戴高帽子式的终结性的评价名称,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了。这样的分类和评价不仅很容易造成“差生”因看不到希望的曙光而破罐子破摔;“中等生”因引不起别人的关注而在被别人遗忘的角落里稳坐泰山,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优秀生”因得到了过多的宠爱而给惯坏了,使教育教学工作质量下降;也会使教育者对学生产生定势思维,让那些社会标签式的评价名称左右或者影响了教育者的教育教学工作。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期望效应理论清楚地说明了社会标签过程对个体的自我态度和自我行为的影响。由于教师与家长为“差生”贴上了失败的标签,就很容易使这些学生形成习得性的失败心态。他们就会自认为天生不是学习的料,这无疑会导致这些学生学业失败。因此,在给学生做阶段性评价时,把学生分成“进步生”、“踏步生”和“退步生”会更好些。这样一分类,就关心、照顾到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尽可能地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既照顾到了全体学生,又会在不知不觉中促使着学生形成你追我赶力争上游和自由公平竞争的良好学习氛围,这样的分类再也不会左右到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了,反倒更符合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才能实现从科学本位向以人为本的转变,让教育来更好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可在过去,只发优秀类的奖,让上游学生包揽了所有的奖项,导致中下游学生因与奖无缘而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中丧失信心,直至绝望和厌学。这种评价机制与素质教育和新课改背道而驰,应当立即改进,否则,后患无穷。因此,在给学生评奖的时候,不仅要做到公平公正,更主要的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获奖的机会。评奖要更多的关注学生的起点和个性差异及其努力程度,多进行纵向比较,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好让他们都能通过努力,“跳一跳,摘个果子吃”,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体验成功的机会。发奖是为了让他们在评价的激励作用下,主动地去品尝拼搏的滋味,强化评价的改进和激励功能。所以要给学生多发“进步奖”,少发“优秀奖”,杜绝给“退步生”发“优秀奖”,不再只一味地批评和耻笑中下游学生,才算得上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来评价学生,才不至于让正在成长中的学生吃那本不该自己吃的定心丸——终结性评价为“差生”,才能使学生看到希望,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只有这样做,才是对罗森塔尔期望效应的人体性和科学性的正确理解和恰当运用。

教师怎样评价学生,学生就怎样学习,怎样发展。做好发展性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关键,为此,各评价主体一定要关注学生的起点,多收集一些反映学生进步和努力程度的证据,多做纵向比较评价,少做横向比较评价。使学生从纵向比较评价中很直观地看到自己的发展状况,这不但能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和别人,而且能使学生从评价中找到自己今后所要努力的方向和方法。这样才能使教育评价的改进功能落到实处,使评价工作真正地服务于课改。

评价学生的作用在于评价过程中对学生的教育,通过评价让每一个学生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从而校正自己的行为并且为达到自己的目标而不懈努力,这是正面教育的原则。评价的发展性就是通过对学生的评价给予学生良好的期望,通过评价引导和激励学生健康发展。在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学生程度不同,在同一教育活动中就会有不同的表现,评价者就必须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恰当的判断,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对学生做出准确的评价。通过评价达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并求得不断地改进。

三、新教材的使用,新课改的实施,结束了教师的“一家之言”,取而代之的是过程性的、发展性的评价。

评价是为了学生按培养目标健康的、全面的可持续发展性的成长,是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以往的评价是以教师的终结性评价为主,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把学生放在被动的位置上,看不到学生的个性,看不到学生的进步,唯“成绩”论学生。虽然具体开展这种评价的是学科教师,但是评价主体却趋向多元化,有教师的评价、同学的评价、家长的评价、自我的评价等,评价的载体主要使用《学生成长记录袋》,用它来积累平时各方面评价的材料,反映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过程,最终构成一个对学生学习评价的完整体系。但在实际的工作中,填写《学生成长记录袋》的任务都包给班主任一个人了。这样以来,既加重了班主任的工作量,又使得《学生成长记录袋》上所填写的内容大大失真。其中的成绩失真姑且不说,单就“教师寄语”来说,班主任不可能对每一门课程或每一次活动的情况都了如指掌,而要让他一个人来填写其各项中的“教师寄语”,他们只能是闭门造车,胡说八道或是千篇一律、千人一语。因此,我建议将《学生成长记录袋》制成活页式的,把该谁填写的交给谁去填写,让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家长都能各负其责、各司其职,不再互相扯皮,使《学生成长记录袋》充分的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不再名存实亡。每学期放学时,由学生从各科任教师和班主任那儿领取,开学时,再由学生家长把已经填好的活页收集整理并订成册,交给班主任保存,到学生毕业离校时,再由班主任交还给学生,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一个里程碑式的纪念。

总而言之,课程改革工作已经进行了好几年,在各个方面都有所突破,唯独教育评价工作还相对滞后,严重影响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教育者只知道教育是一门艺术,却不知道教育评价是教育艺术中最为重要的艺术。因此,我们要相信,天亮总是从自家窗口开始的。你在给学生做出评价的时候,只要注入自己对学生的信任、尊重和希望,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宽容,多一点温馨,你的评价工作一定会成为学生健康成长和学习生活的动力。

                        ——刊登于2009/10《宁夏教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