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渊 广东中医师承教育研究中心 3月15日 中医人学诊脉干嘛呢? 学医不是为了逞口头之快,而是为了临床治病、与疾病作斗争,学脉诊亦是借此“工具”,这种能够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的工具,最终它得回到实践中去,不能光用嘴巴说、用脑袋想,但不动手实践。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科学,它源于实践,最终还得回到实践!谈论时侃侃而谈、天下无敌,但一遇到病人,一上手,就变得无能为力,这不能叫医学,只能叫空谈! 那么,脉诊中有哪些要素是指导临床实践的重点呢? 一、指导辨证 ○ ○ 一般中医所说八纲辨证是哪八纲呢? 表里、虚实、寒热、阴阳八纲。 那么,表里说的是病位的问题,浮沉是否指病位的问题? 事实上,虚实、寒热说的是病的情况,也就是人体里正邪交争中的战况,力量、粗细、快慢这几条也正好解决这些问题。 阴阳,一般是贯彻于表里、虚实、寒热这几项之中的,前面这几项亦是一阴一阳,所以阴阳问题便解决了。 要是,把阴阳看成气血,那么,粗细正好说的是气分、血分偏盛偏衰的问题,所以这几个要素便把八纲都包含进去了。 二、指导制定治疗方案 ○ ○ 用浮沉定出病位,就可以确定治疗的目标位置了,例如治胃,就要考虑用治胃的药,治肝就得找治肝的药。 第二步,便是用力量确定这个病是要直接攻泻病邪,还是要先扶补正气,确定药方的总体治疗方向,在这个大前提下,再通过脉象的粗细进一步确定这个方子里,是多用点气分药,还是得多用点血分药,要是这个方子是攻补并行的,还要用快慢辩证是多用袪邪药,还是多用扶正药,由此便可以得出治疗方案。 当然,治疗方案的确定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在实际临床中还得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另外,还得辨证,既要辨方证,还要辨药证,不能片面地只用某个方法。 分析越细、越全面、辨证越精,所制定的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就越高。 三、指导药物的运用 ○ ○ 上文也提及了部分用药原则,这里主要讲药物的用量和取舍。 综合分析是必不可少的,不能光靠脉,尤其是要辨证,有这个方证,才可以用这个方;有这个药证,才可以用这个药,有证而不用或无证而乱用,效果都不能达到最佳。 至于辨证问题,《伤寒杂病论》里说得很精细,值得仔细阅读。 譬如,辨证后确定用小柴胡汤。但病人没有作呕,那么可以把生姜、半夏去掉;要是病人没有胸口憋闷、不想吃东西,也可以考虑不用人参;这是从证上进行分辨。 从脉上,若是这个病人脉比较有力,那么用柴胡、黄芩的量就可以大点,偏于攻邪;若是这个脉比较软弱,用人参、红枣就可以量大一些,侧重扶正;若是脉偏粗,人参可以减点量,红枣的量就可以加多一点;脉偏细,人参可以多些,红枣应该少些;脉偏快,生姜、人参可以用少点;脉偏慢,生姜、人参可以放多些等。这便是根据脉用药的一些方法。 而这脉象的几个基本要素除了指导实践,还能够指导中医人的学习和研究。 四、更易看懂脉书 和发现其错误 ○ ○ 脉书上有很多脉,现在一般固定下来的就有二十多种或三十多种,里面的记述不方便用于实践,通常是让人“心中了了、指下难明”。 这是为何呢? 主要是因为记述和对其形象的比喻不够清楚、实在,比较脱离现实而偏向于想象。 例如滑脉,一句“如珠走盘”,就能让人一看就懂? 加上,历代一些注解的人士,没从实用性出发,只是天马行空地想象,人云亦云地按着别人说的路子去瞎掰,于是,越注越糊涂。 那滑脉究竟应该是个什么样的脉呢? 这里试着给大家分析分析,为大家提供多一种思路。 ������滑脉示意图 首先看字:滑,是滑溜的滑,滑动的滑;因此,这脉不会太慢,应该偏快,否则也不能算滑了。 滑,那它运动的空间应该不会太小,否则滑不得动,所以这个脉应该不细,偏粗。 再看,《脉经》上说的滑“替替然如珠之应指”,便是指一下一下地打到手指上,像按到了一颗一颗的珠子。因此,这脉得有力,否则软弱无力,便没办法按到珠子。 那么,滑脉的形象便可得出:有力、偏粗、偏快。按照上面所说的,这个病是实证,得用攻法、偏袪邪、偏于血的问题比较多。 而滑脉的主证:痰饮、宿食、实热(偏于实证、不是虚证)、蓄血(血分),这也就一一对上了。 ������散脉意图 散脉也同样适用这一方法。散,分散、散开,能散开的话空间应该不会太小,所以偏粗。 “散似杨花散漫飞,去来无定至难齐”,飞,是不着地的,所以偏浮。另外,散开、散漫,说明力量不会大,都说团结是力量,散,那么力量一定是弱的。 “去来无定至难齐(脉动次数乱,前后不一样)”,这个更重要,与平时所说的停类似。 那么,总结散脉:浮、无力、大、时快时慢、停。按要素一一分析:虚,得补,危重病人,得抢救了!与书中的“久病逢之不必医”也对应了。 在实际应用时,不要光照着书上所说的去想,还要多从实践中总结,从不同角度去想问题,这样才不会绕死胡同里困死! 上面举了这些例子,只是想来个“抛砖引玉”,大家若有兴趣的话,可以试着去复原一下脉书上的脉,看能不能还原它们在临床上的真实面貌。 五、指导补充 《伤寒杂病论》条文 ○ ○ 众所周知,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上主要以辨证为主,脉当然有,但比较少,不是每条都有。 那么,若是能根据它上头的证、方、药,用这个诊脉的要素去分析推测它在临床上会出现什么脉,是否能更全面地运用《伤寒杂病论》? 如果能结合实践去摸索、探究,最终也一定会成功的!希望有朝一日能看到一些有识之士能完成这一伟大的工作。 本文只是给大家提供了学习和实践的思路、大体的原则,真正到了临床,病情复杂多变,那时只能是根据这个原则踏踏实实地去做好每一步的诊疗工作和步骤,以认真细致的态度去应对多变的实际情况了。 所谓“法无定法,我心为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一切都得用心去体会和感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