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遇六戊年,赫曦之纪,岁火太过,炎暑流行,肺金受邪,民病痎疟,上气咳喘,咯血痰壅,嗌干耳聋,肩背热甚,胸中痛,胁支满,背髀并两臂痛,身热骨疼,而为浸淫。为水所复,则反谵妄狂越。太渊绝者死。 麦冬,桑白皮,钟乳粉,人参,紫菀,白芷,半夏,甘草,竹叶,各等分。 煎服如上法。 歌诀 麦门冬汤桑白皮,钟乳人参紫菀随,白芷半甘兼竹叶,咳喘咯血此方推。赫曦之纪(火运太过曰赫曦)年逢戊(戊辰、戊寅、戊子、戊戌、戊申、戊午六年),火灼金伤肺病宜。 方解 火淫热胜,则相傅之官受制,而治节失司,为咳喘上气咯血,肩背臂膊皆痛,皆肺病也。肺属燥金而恶火,火就燥,燥火本为同类,故肺受火刑为病,与燥气自伤无异。所谓自伤,气之削也。是方以麦冬补肺之阴,钟乳补肺之阳,人参补肺之正气,此三味先为运筹帷幄,保守中军。然后用桑皮、紫菀之苦以泄之,白芷、半夏之辛以泻之,甘草缓之,竹叶清之,此数味者,是为斩将搴旗之师也。统而论之,即经旨“热者寒之,燥者润之,弱者补之,强者泻之,调其气,而使其平”,此之谓也。 *麦门冬汤■咽喉不利 滋养肺胃之阴,阴津得充,虚火自降: *麦门冬汤方:麦门冬60g、半夏9g、人参9g、炙甘草6g、粳米15g、大枣4枚 本方以麦门冬为主药,且用量大,可养胃生津,清肺润燥;人参、甘草、大枣、粳米,强脾胃,补营养,扶正气以助生津之功。上药相伍,胃得以养,阴得以生,肺得以润,则虚火自灭,正可谓“培土生金”之意。 佐以半夏辛温之性,一者降逆化痰,利咽下气,再者味辛以开胃气,使诸药得功。此方药仅六味,主从有序,相使相须,对于虚热肺痿,咳唾涎沫者,是正治之方;对于胃阴不足,虚火上炎者,亦为惬当之剂。 何以选用粳米而不用糯米?小析此理,粳米、糯米都有扶养胃气,营养后天之功,然粳米偏寒,糯米偏温,所以养护胃阴,所选米类以粳米为宜,此既荣养胃气,又可抑其虚火,不伤阴液。
何x,男,42岁。五年前因头痛住医院治疗,出院后又得失眠一症,继而出现精神不振、心烦意乱,加之工作不顺心,使其十分苦恼,西医诊为“神经衰弱”建议中医调治。 诊见其除了心烦失眠,还兼见低热口渴、小便短赤的症状,知其是心肾不交,虚火上炎所致。 先与导赤散汤(清心、利水、养阴)二剂治之,服后心神略爽,又拟上方麦门冬汤、山萸二枣汤二方,令其交替服用一月。诸证大大改善,数月后,又有小恙,再以上方调治,取效。
曹××,女,16岁,心口疼痛年余,停学四处求医,诸难取效。诊其脉证皆和,后又详审其症,发观喜食稀饭,饮水则舒,遂按胃阴虚施方: 麦门冬汤加味:麦冬30克,半夏4克,梗米12克,党参9克,炙甘草6克,玉竹15克,黄精16克,红枣4枚,水煎饭前温服。先后服九付药而愈,后有小复,服之则安。 *麦门冬汤出自《金匮要略》,主要治疗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滋养肺胃,降逆和中:麦门冬60、半夏9、人参6、甘草4、大枣12枚、粳米6。 方解:此手太阴足阳明药也,喻嘉言曰,此胃中津液干枯,虚火上炎之证,用寒凉药而火反升,徒知与火相争,知母贝母屡施不应,不知胃者肺之母气也,仲景于麦冬人参粳米甘草大枣大补中气大生津液队中,增入半夏之辛温一味,用以利咽下气,此非半夏之功,实善用半夏之功,擅古今未有之奇矣。(按半夏亦脾胃药,能燥能润,以能行水故燥,以味辛故润也,仲景治咽痛不眠,皆屡用之,今人率以为燥而疑之,则误矣。)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麦门冬汤:咽喉不利,脉数。药甘甜。泽漆汤是一个破阴实的药,那麦门冬汤呢就是一个标准的补阴虚的药,那里面都有人参、甘草,只是说人参与甘草都是阴阳两补的,虽然都是补气药,可是人参甘草不一定是偏阳的药,所以两个方子里面都有可能。甚至泽漆汤如果在临床上面真的能够发现他对于肺癌有实际疗效的话,其实患者的角度来讲的话就是大肠癌也有救了。因为脏腑的关系就是这样子,如果得癌症的话,脏的癌症一定比腑的癌症难医,所以如果有一个方子能够治得好肺癌的话,就意味着大肠癌都很好打,当然大肠癌有一些药物可以加,就像张仲景治疗肠痈的那什么薏苡附子败酱草的散剂,那些都是可以加味的,那什么冬瓜仁啊、薏苡仁啊、附子、败酱草那些加下去可能的话会更适合大肠哦,还有一些软大肠通利大肠的这种补气药也是可以用的。 麦门冬汤:麦门冬35~80g、半夏10~15g、人参10~15g、炙甘草6~10g、梗米10~15g,大枣4~10枚。上六味,水煎,昼三夜三服。 [方证]劳嗽日久不愈、口干咽燥、咳痰不爽、日晡发热、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虚数。 [现代应用] 1、喉结核、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症、肺炎; 2、慢性咽喉炎、百日咳; 3、脑膜炎后遗症; 4、恶性肿瘤在放疗化疗过程中见有形体消瘦,肌肤干枯、口舌咽千者; 5、糖尿病; 6、干眼症。 [经验参考]麦门冬汤治“大逆上气,咽喉不利”。“大逆”,有注家认为是“火逆”。“今考仲景书,凡云火逆者,皆谓烧针艾灸之逆,非后世所谓君火相火,则仍作大逆为是。”“逆”,有时是指气机向上之类的病症,如“吐逆”、“咳逆”、“哕逆”之类。大,修饰词,表示逆的程度。“大逆,乃咳剧而气逆之谓。”“上气”,可能为呼吸急促或喘息之类的症状。“咽喉不利”,是因咽喉内病症阻塞而呼吸不顺畅。原文“止逆下气”四字,恐为衍文。根据经文的描述,可知麦门冬汤的主治以呼吸急促和咽喉部症状为目标。这让人联想到喉结核一病。喉结核为耳鼻咽喉结核中最多见者,原发性甚少,多继发于较严重的肺结核或其他器官的结核,通过接触、血行或淋巴途径传播而来。喉部的接触性传染是因带菌痰液附眷于喉部黏膜或黏膜皱褶处,细菌经微小创口或腺管开口侵入黏膜深部而引起的。喉结核好发于喉的后部(如杓间区、杓状软骨处),以及声带、室带、会厌等处。早期症状为喉部灼热、干燥等症状,声嘶为主要症状,开始轻、逐渐加重,晚期可完全失声。常有喉痛,吞咽时加重,软骨膜受累时喉痛尤剧。喉部病损广泛者可因肉芽增生及软组织水肿而出现呼吸困难。此外,尚有肺结核的症状,如咳嗽、咳痰、发热、消瘦及贫血等。喉镜检查可见喉部黏膜苍白,杓间区或一侧声带局限性充血;溃疡呈虫蛀状,边缘不整齐,底部有肉芽增生,会厌及杓会厌襞可水肿、增厚。病变累及环杓关节时可致声带运动受限或固定,病变广泛的病例,晚期喉部可呈瘢痕狭窄改变。不能完全肯定经文描述的就是喉结核,但喉结核可能最接近经文的描述。当然,这是基于从咽喉部着眼的认识。事实上,痰液黏稠附着于咽喉壁不易咳出也可表现为“咽喉不利”。《松原家藏方》说本方治“咳嗽火逆上气,咽喉不利,痰声不湿者。”“痰声不湿”就是痰液黏稠的表现。后世用本方治疗慢性咽喉炎也取得较好疗效。如吕志杰治一女,素患“慢性咽炎”。近两个月来,咽中堵闷,干燥不利,咯痰不爽,口干欲得凉润,尿黄便秘,脉搏细,略滑数,舌质嫩红有裂纹,苔薄黄,中心无苔。投以麦门冬汤原方,麦冬用70g,半夏用10g,服6剂诸症缓解。 “病后劳复,发热者,麦门冬汤主之。” 编者按:《伤寒论》差后劳复病篇有竹叶石膏汤,与麦门冬汤堪比美。外感热病的恢复期,体液消耗,此发热当与津伤有关。不惟外感病如此,肿瘤病人化疗、放疗等伤阴发热者也可使用本方。 《肘后方》云“麦门冬汤,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喉燥而渴。” 汤本求真注曰:“肺结核之枯瘦骨立,咳嗽频发,痰沫粘着于咽喉而难略出,呼吸浅表,心力减衰,发热,不食,微渴者,用本方屡得奇效,但未尝得救其死。故葛洪所说,恐就其一时之效时云尔。 编者按: 肺痿,因“重亡津液”得之。主证为“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诞沫者。”现代医学的肺结核、老慢支、矽肺、肺癌等均有见证机会。 《桂林古本伤寒论》麦门冬汤的条文为“咳而上气,咽喉不利,脉数者,麦门冬汤主之。” 编者按:“脉数者”,与肺痿之脉相对应,可从。脉数,为虚性代谢亢进使然,其人也可有发热。 《松原家藏方》云“治虚劳咳逆,手足烦热,赢瘦骨立者,或咳血及衄者。” 编者按:此描述更像肺结核病。“咳逆”是肺结核的肺部症状;“手足烦热”是肺结核的中毒症状,与结核菌的毒素刺激关;“赢瘦骨立”是结核病的消耗症状;《神农本草经》云麦门冬主“赢瘦短气”,可参。“咳血及衄”是肺结核的出血症状。 《芳翁医谈》云“虚劳,多汗,寒热,咳嗽,诸证备而咳甚者,宜麦门冬汤......” 编者按:“多汗”,为内热使然。 《勿误药室方函口诀》云“又老人津液枯槁,食物难以下咽,似膈证者,亦可用之。” 编者按:此为老人睡液服萎缩,分泌减少不能充分滑润食物。当然,也不能排除干燥综合征。 综上所述,麦门冬场证还可见有发热、口渴、脉数、手足烦热,赢瘦骨立、咳血、多汗等证。 为了更全面地加深认识,不妨进一步概括一下麦门冬汤证表现。 A.全身表现 虚性代谢亢进症状: 发热、多汗、口渴、手足烦热、脉数,消耗性体质: 赢瘦骨立。贫血症状。 B大逆上气症状 表现为咳嗽、气喘、喷嚏。 咳嗽特点剧烈的、痉挛性,连续性,痰少或黏稠。伴有颜面通红,乃至伴有呕吐。 C.咽喉部症状 表现为咽喉干燥、大热、疼痛、声嘶、吞咽困难等。 关于麦门冬汤,还有一些技术性的环节需要注意。其一,关于本方煎服法,《金匮要略》说,“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共计四升,剩余的二升如何处理”显然,这不符合张仲景的煎服法体例。《桂林古本伤寒论》其顺服法为“右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渍,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三服“以此计算。大约4小时服药一次。 其二,麦门冬的用量一定要到位,否则将影响本方疗效。恰如《本草新编》所说“但世人未知麦冬之妙用,往往少用之而不能成功为可惜也。不知麦冬必须多用,力量始大…”根据相关资料显示,麦门冬一升约143克,7 升麦门冬为1001克。当今临床罕见如此大剂量,但也不该用太少。 其三,注意麦门冬与半夏的比例。半夏一升大约111.4克。二者容积比为7:1,但实际用量比(质量比)接近9:1。 [注论精选] 沈明宗:此阴火上逆也。真阴之虛,阴火上逆刑金,为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惟当壮水之主,以镇阳气,日止逆下气,故用麦冬、人参、甘草、粳米、大枣滋培后天胃气,以生肺金,即生阴火而降火邪。惟以半夏涤痰下利,余窃以为肺接之主方也。(《金匮要略编注》) 张路玉: 此胃中津液干枯,虚火上炎之证。凡肺病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者,肺之母气也。故于竹叶石膏汤中偏除方名二味,而用麦冬数倍为君,兼参、草、粳米以滋肺母,使水谷精微皆得上注于肺,自然沃泽无虑。当知火逆上气,皆是胃中痰气不清,上溢肺隧,占据津液流行之道而然。是以倍用半夏,更加大枣,通津涤饮为先,奥义全在于此。若浊饮不除,津液不致,虽日用润肺生津之剂,乌能建止逆下气之绩哉?俗以半夏性燥不用,殊失仲景立方之旨。(《张氏医通》) 喻昌:此胃中津液干枯,虚火上炎之证治本之良法也。于麦门冬、人参、甘草、粳米、大枣大补中气大生津液队中,增入半夏之辛温一味,其利咽下气,非半夏之功,实善用半夏之功,擅古今未有之奇矣。(《医门法律》) 大塚敬节:凡颊上有限局性之潮红,赤舌或无苔、干燥、咽喉部有枯燥之气味,腹部一体无力,大便多而不通快,软便少,日一二回,有残剩之意味,感压出之力不足者,麦门冬汤证也。 |
|
来自: 紫琪婉儿 > 《戊己(放下执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