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麦门冬汤

 学中医书馆 2015-02-14
 麦门冬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麦门冬50g  半夏9g  人参6g
甘草6g  粳米6g  大枣4枚
    上6味,以水1200ml,煮取600ml,温服100ml,日3次夜
1次。
    (功效)养阴润肺,益胃祛痰。
    (主治)
    主证:肺胃阴虚,咳逆上气,咽喉不利,咳痰不爽;或劳嗽
日久不愈,口干咽燥,日晡发热,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
虚数。
    副证:胃阴不足,胃失和降,呕吐时作;或津枯噎嗝,并见
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虚数;大病瘥后,阴津亏耗,咽燥虚
喘,神疲乏力;口干思饮,舌红少苔,脉虚数。
    (临证加减}
    1.本方证如津伤甚者,可酌加沙参、肥玉竹、枸杞子以养
肺胃之阴;如有潮热,则酌加银柴胡、地骨皮、白薇以清虚热。
  2。热病余热未尽,口干者,加石斛;大便干者,加火麻仁;
低热者,加白薇;咳嗽重者,加川贝、栝蒌仁;干咳劳嗽者,加
竹茹、枇杷叶、橘叶之类。
  3。麦门冬汤治疗溃疡病:临床有下列特点:①胃痛暮甚,
痛而喜按,②泛酸不明显;③多有口干而渴,便秘不畅,或心
烦,肛热等症;④舌红有裂纹,薄苔或无苔;⑤脉多弦细。基本

方为麦门冬、半夏、北沙参、山药、当归、白芍、炙甘草、粳米
各9g,党参、阿胶、生姜各6g,红枣3枚,生麦芽15g,随证
酌情加减。经治后,一般均在服药7—10剂后胃痛消失或显著减
轻,诸症亦随之消退。
    4。麦门冬汤加味治疗妊娠恶阻:妊娠呕吐若属“火气上逆”
者,可选用麦门冬汤加枸杞子、竹茹,呕甚者加生姜。对于呕吐
剧烈,难以进食而致消瘦,眼眶下陷者更为适宜。[辽宁中医杂志,
1986,(2):封四]
    5。  胃溃疡、胃黏膜脱垂,属于阴虚,症见胃脘灼热而痛,
口干,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者,加石斛、白芍、糯稻根,以增加
养阴益胃之功。
    6。本方去粳米,加山药、白芍、丹参、桃仁。治妇女倒经,
名加味麦门冬汤.
    7。沙参、麦冬、冰糖、生地、玉竹。益胃生津,治阳明温
病,下后汗出,身无热,口干咽燥,舌干苔少,脉不数者,名益
胃汤。
    8。麦冬、石膏、知母、白芍、茯苓、栀子、竹茹、白术、
扁豆、人参、陈皮、乌梅、莲子肉、甘草。治中暑燥渴者,名麦
冬汤。
    9.麦门冬、黄芪、人参、当归、生地、五味子。水煎服。
治内伤劳役,精神耗散,胃气不升,或血后亡津而致口渴者,名
麦门冬饮子。[不居集]
    10。方名相同,药味相异,名麦门冬汤。
    (1)《外台秘要》:麦门冬、炙甘草、炙枳实、黄芩、人参、
龙骨。治小儿夏季服药大下后,胃中虚,热渴。
    (2)  《类证活人书》:麦门冬、石膏、寒水石、炙甘草、栓
心。为粗末,水煎服。治婴儿未满百日,伤寒鼻衄,身热呕逆。
    (3)《三因方》;麦门冬、生芦根、竹茹、白术、炙甘草、茯
苓、橘皮、人参、葳蕤,为末,加生姜、陈米水煎。治上焦伏

热,腹满不欲食,食人胃未定,汗出,身背皆热,或食人先吐而
后下。
    (4)《医垒元戎》:麦门冬、炙甘草、粳米、大枣、竹叶。水
煎。治劳复,气欲绝者。    .
    (5)《证治准绳》:麦门冬、人参、芦根、竹茹、陈仓米、生
姜、白术、甘草、茯苓、陈皮、玉竹。尊心为粗末,水煎服。治
上焦热,腹满不欲食;或食则先吐后泻,肘挛痛。
  (原文)  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10)
    麦门冬汤方:
    麦门冬七升  半夏一升.人参三两  甘草二两  粳米二合  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经义阐释)  原文“大逆上气”。《金匮要略论注>>、《金匮要略心典》、《医宗金鉴》等
皆作“火逆上气”。从本证的主治方以润肺胃、清心火的麦门冬为主药看,确有虚火上炎。
且“大”与“火”字形亦相近,故诸家之见是有道理的。然《千金要方.卷十八、大肠
腑、咳嗽》亦载“大逆上气”,而且紧接着其后,原文又曰“止逆下气”的治法,正与前
句相呼应,突出了本证气逆较甚的特点,故原文仍以不改为妥。“大逆上气”既概括了病
机又代表了症状,由于肺胃津伤液耗,必致阴虚火旺,虚火上炎,熏灼于肺,肺失清肃,
气逆于上,所以出现咳喘。虚火上烁,肺胃之门户一一咽喉必然不利,故可见干燥不适,
或痰粘不爽,或时痒不舒,或如有物梗等。对此气因火逆,火由阴虚的上气证,当用麦
门冬汤养阴清热,降逆下气。
    (方药评析)  麦门冬汤中重用麦门冬为主药,滋养肺胃之阴,使阴复而火降;辅以
人参、甘草、粳米、大枣养胃益气生津,助麦冬生阴;更用少量半夏降逆下气,化痰开
结。方中大量的麦冬配半夏,则无滋腻碍胃、生痰之弊;少量的半夏得麦冬,则无温燥
伤阴、助火之嫌,.可谓相得益彰。、
    (文献选录)  喻昌:此胃中津液干枯,虚火上炎之证,治本之良法也。夫用降火之
药而火反升,用寒凉之药而热转炽者,徒知火与热争,未思及必不可得之数,不惟无益,
而反害之。凡肺病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者,肺之母气也.《本草》有知母之名
者,谓肺借其清凉,知清凉为肺之母也;有贝母之名者,谓肺借其豁痰,实豁痰为肺之
母也。然屡施于火逆上气,咽喉不利之证,而屡不应、名不称矣。孰知仲景有此妙法,于
麦冬、人参、甘草、粳米、大枣大补中气,大生津液队中,增入半夏之辛温一味,其利
咽下气,非半夏之功,实善用半夏之功,擅古今未有之奇矣。(《医门法律》)    .
    徐彬:此咳逆上气中之有火邪而无风邪者,故以咽喉不利特揭言之。而药概调补肺
胃,单文一味半夏去逆,且注其功日:止逆下气。示治火逆,不治风邪也,不用生姜,以
能宣发火气也。(此火逆上气,乃中焦虚火烁,非同肺气火结在肺者,故但补胃保肺耳)。
(<金匮要略论注》)
    尤怡;火热挟饮致逆,为上气,为咽喉不利,与表里挟饮上逆者悬殊矣。故以麦冬
之寒治火逆,半夏之辛治饮气,人参、甘草之甘以补益中气。盖从外来者,其气多实,故
以攻发为急;以内生者,其气多虚,则以补养为主也。(《金匮要略心典》)
    按:对本证肺气上逆之因,徐注“中焦虚火灼肺”,尤注“火热挟饮”,喻注“胃中
津液干枯”.三家之言,当今而参之。喻氏析本方用半夏之妙,尤精。

    (临床应用)  (1)治虚热肺痿:《肘后方》用本方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喉燥而渴。
    (2)治病后劳复发热:《玉函经》以本方治之。
    (3)治消渴身热、喘而咽喉不利者;《类聚方广义》用本文加天花粉疗之。并治以咳
喘劳嗽,喘满短气,咽喉不利,时恶心呕吐者。
    (4)治疗矽肺:某疗养院用本方加味治疗11例矽肺,大多见舌质光红,边尖红绛,
脉细而弱。治疗3月后,病情皆有改善:咳嗽、咯痰、咯血等消失;胸痛、倦怠、.动则
气短等亦有减轻。其中有5例诸症消除,体重分别增加13~23kg。
    (5)治疗肺结核:张氏用麦门冬汤加炒白术、贝母治疗工例辨证为肺阴不足、脾
气虚弱.,症见咳嗽咯血、颧红形瘦、纳少神倦的肺结核患者,效佳。
    (6)治疗慢性咽炎:杨××,女,44岁。素患“慢性咽炎”,近两月来咽中堵闷,
干燥不利,咯痰不爽,口干欲得凉润,尿黄便秘,脉细略滑数,舌质嫩红有裂纹,苔薄
黄,中心无苔.曾服养阴清热剂如玉女煎、增液汤而效不佳。证属肺胃阴伤,虚火上炎,
宜麦门冬汤。处方:麦冬70g,清半夏lOg,党参12g,山药15g,生甘草lOg,大枣12
枚。服3剂,诸症悉减,再3剂悉减,以麦冬泡水代茶饮,巩固疗效。
    (7)治疗失音、声嘶:林氏用麦门冬汤加桔梗、蝉蜕,以玄参易人参,治疗l例
失音,5剂痊愈。刘氏将麦门冬汤加百合、花粉、蝉蜕、木蝴蝶治疗肺燥阴虚型声嘶36
例,皆愈。
    (8)治疗胃脘痛(包括溃疡病、慢性胃炎等):牛氏用本方治疗19例溃疡病,症
状均有改善,止疼效果尤著。牛氏体会,本方对改善胃阴虚型溃疡病的临床症状、X线胃
肠造影检查,都有较显著的近期疗效。
    (9)治疗呕吐:王氏用本方加枸杞、竹茹,呕甚加生姜,治疗妊娠恶阻20余例,
每获良效。
    (10)治疗经前冲逆症:何氏对妇女月经来潮前出现咳喘、呕逆、眩晕、头痛、吐
衄等气逆症状,称为经前冲逆症,认为其冲脉失调和胃虚不降为主要病机,故用麦门冬
汤加赭石、牛膝等益气和胃,调冲降逆,多获满意疗效。
    (现代研究)  临床观察发现阴虚胃热型胃脘痛,经胃镜检查,多数提示为浅表性
胃炎或萎缩性胃炎,其胃液分析,大多报告为胃酸偏低或缺乏。经用麦门冬汤治疗后,不
仅可使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而且复查胃液分析,表明还具有纠正胃酸偏低或缺乏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