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传承要“与时俱进”。历史遗留的文化固然珍贵,却也有糟粕和精华之分。在方言传承中,我们要分辨出那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才能正确传承。 方言传承要避免“随波逐流”。对于“北京话”的字面理解,大家都熟悉;但将“吞音”北京话等同于北京话,则属于一种认知上的误区,这种误区,来源于人们在不了解基础上的随波逐流。 “与时俱进”与“随波逐流”,是当前方言传承面临的主要问题。方言若是过度“与时俱进”,就会导致灭失;若是不“与时俱进”,就会与时代脱钩;方言若是“随波逐流”,就会出现错误传承。不随波逐流,传承正确的方言,才能留住真正的地区文化。 前段时间,上海小学课本中的“外婆”被全部改为“姥姥”一事引发网络狂欢。南方人各种抗议,连北方长大的孩子也同抗议。上海市教委回应称,修改课文的原因,是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姥姥”是普通话语词,而“外婆”则属于方言。 外祖母”一词早在先秦典籍中就已出现,作为口语称呼的“外婆”迟至唐宋时期也已开始被人使用。至于“姥姥”一词,元朝才有,主要用来称呼老妇人。到了明清,才正式用“姥姥”称外祖母或泛指老太太,如《红楼梦》里的“刘姥姥”。另外,从使用地区和频率看,“外婆”多于“姥姥”,“姥姥”只常见于东三省、内蒙古至河北、河南等地区。且不论“外婆”是否属于方言,是方言就一定要校正和替换吗? 前些日子,“吞音”的北京话在互联网上火了,“胸是炒鸡蛋”(即西红柿炒鸡蛋)、“王五井儿”(即王府井)、“装垫儿台”(即中央电视台)等。“原来北京话这么有趣儿。”争相转发的网友读来会心一笑。生活在北京的朋友跟我说,但能听到这流利的北京话的场合已经越来越少。 这不禁让少年君回想起生活中一些关于“方言”的小趣事。 上大学时,隔壁寝室,只有一个东北人,大半个学期过去了... 隔壁全是“东北人”!他说“从东北到东南,这是我对家乡最后的尊重”。 有次与室友同行,雨天路滑,他不慎摔倒了 “把老子疼安逸了!” “安逸???” “疼”和“安逸”本是两个意义相反的词 四川人在表达痛苦的时候,还不忘把自己调侃一番 “一歇哭,一歇笑;两只眼睛开大炮。 一开开到城隍庙,城隍老爷哈哈笑。’’ 同事说简单的童谣,能勾起无数上海人的年少回忆 很多人都说最难方言,一定是温州话 在抗战时期,曾为情报传递专用语 如此超高难度的方言,你可知道上图在讲些什么吗? 从小看着港台片长大的少年君,对粤语也是在熟悉不过了~但似乎总是听得明白,却又无法脱口而出。 方言是语言的变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无论现代文明如何洗礼,乡音的基本信息永远丢不了。它反映了包括族群迁徙历程在内的很多历史与文化内涵,承载着鲜明的地域特色、时代特色。在这些意义上,方言的保护非常必要。 在《少年听你说》第八期的舞台上,林祉彤这样说道: 方言不仅仅是语言,它还代表着一方水土,一方乡情。听现在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觉得方言土、交流不便,慢慢把方言扔到了一边。确实,普通话标准、易学,解决了我们国家东西南北,不同地域之间语言交流不畅的问题,如果设有普通话,就成了“你有你讲,我有我讲,大家都没得讲。 我经常会想:我们可以把外语学得很好,为什么留不住自己的方言呢?很多方言都流传了数百年,甚至数干年,方言是时间和文化的沉淀,见证了地域的兴衰、历史的变迁,每一种方言,都代表着一方水士的特色,都是瑰丽的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它们不应该被时间淹没,它们有着继续保留下去的意义和价值。 一方水士养一方人。其实这一方水士也滋养了一方的语言。正是因为江南小桥流水,才有了吴依软语的婉转:正是因为东北广国无垠,才有了厚实生动的东北话。方言是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毎一种方言都承载着当地的风俗与文化,地方戏曲和曲艺形式,也都依赖方言而存在。可以说,方言就是活着的文化。 一个地域的文化特性,都能在当地的方言中体现出来。如果没有粤语,就不会有声调多变、通俗易懂的粤剧;如果没有山东话,就没有旋律质朴、唱腔优美的吕剧:如果没有苏州话,就没有行腔婉转、表演细腻的昆曲。 保护方言不仅仅是留住语言和地域的独特性,是对地方民俗和传统的保护,更是对地方文化的传承。 主持人汪涵在谈到方言的时候说过一句话,我很赞同,他说:“普通话可以让你更远,可以让你走得更方便,但是方言,可以让你不要忘记你从哪里出发。“我不知道该如何去保护方言,但是我想通过《少年听你说》的舞台,告诉大家对于我们来说,跟普通话同样重要,无论我们来自喝个地方、是哪个民族,我们都不能忘了自己的方言,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