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4年3月台湾环岛游之四野柳

 hsgzlgg 2019-04-10

       野柳风景区位于台湾基隆市西北方约15公里处的基金公路,是一突出海面的岬角(大屯山系),长约1700米,宽仅250米,远望如一只海龟蹒跚离岸,昂首拱背而游,因此也有人称之为野柳龟。在2000多万年前,台湾仍在海里,由福建一带冲刷下来的泥沙,一层层的堆积出砂岩层,600万年前的造山运动把岩层推挤出海面,造成台湾岛,野柳是其中的一部分。造山运动挤压时,在野柳的两侧推出两道断层,断层带破碎易受侵蚀,所以两侧凹入成湾,中间突出形成海岬。接下来,在海浪、雨水和风的侵蚀和地壳不断的抬升下,造成野柳的奇岩怪石。


       2005年10月23日,中国最美的地方排行榜在北京发布。此次活动由《中国国家地理》主办,全国34家媒体协办的 “中国最美的地方”评选活动,历时8个月,野柳被评为中国最美八大海岸之一。


导游图。

       一进大门就看到一排可爱的小娃娃。头上都是景区中典型的景观。

冰淇淋石卡通


蜂窝岩卡通

玛伶鸟卡通

女王头卡通

俏皮公主卡通

仙女鞋卡通

烛台石卡通

       从野柳地质公园往东南方向看,在东澳渔港旁边有个奇特的岩石,外型酷似一只单峰骆驼面朝野柳坐着休息,故称为骆驼岩。不过这只骆驼,似乎也蛮像蜗牛呢!


       当地拥有两座单面山,两座单面山之间有着狭长的海蚀平台相连,为了区别起见,在野柳地质公园入口处附近的单面山以“大单面山”来称呼。


       而位于岬角末端深入海中的单面山,则用当地人惯称的“龟头山”来区别。


       在大单面山的观景亭上除了可以远眺整个野柳岬。还可以从岩壁上发现一层层造山运动所留下挤压、扭曲的痕迹,以及整齐排列在海蚀平台上的烛台石、姜石和蕈状岩。


第一区是奇石形态最为丰富的区域。


       烛台石是野柳独有的海蚀景观,虽然其知名度与观光地位不如“女王头”,但学术地位却远远高过“女王头”。主要是因为它实在太难得了。烛台石的形成原因,是因为岩层中较坚硬的石灰质球形结核,在经过差异侵蚀、盐风化作用和海水的长年累月冲洗后,在周围产生环状沟槽,变得很像一根一根有着蜡烛芯的蜡烛台。这些烛台石有大有小,平均约在0.5到1米之间,有个甚至突出地面高达2米。这些烛台,外形逼真,栩栩如生,在海浪和海风的长年冲击下,刻画出了它们那圆润的线条和光滑的烛壁。最令人惊讶的是,在腊烛上还有一团团火苗!大自然的造化之笔,如何创造了这样的杰作,真是难以想象。


     “石钟、石乳、鲤鱼逆水、老鼠吃猫乳(台语)”,石钟是指最左边的烛台石,状似一口大钟倒置于此;石乳是指若不看最右边的烛台石,另外两颗的形状,如同女性乳房一般;老鼠吃猫乳则是形容当地多暗礁、海浪强大,每当东北季风来临时,此处紫菜及发菜生长特别旺盛,但岩石相对也特别湿滑,相当危险。早期当地居民因生活困苦,常需冒险到此处采紫菜及发菜以补贴家用,就像老鼠偷吸猫奶充饥一般,换取生命的延续。

       石钟又酷似鲤鱼,又叫“鲤鱼石”。
赶上大潮、台风或东北季风狂刮时,海浪打上烛台石后,海水余波顺着烛台缓缓流下,形成美丽的水流线条,配上烛台石边那条“鲤鱼石”,美伦美幻。鲤鱼逆水是指当海岸边风浪大时,浪花自鲤鱼石背后溅起,犹如鲤鱼自大海中逆流跃出一般。

       风化窗是指岩块的表层因差异侵蚀而呈现蜂窝状、窗棂状的外形。


       岩层中含有不规则结核,当结核周围较软的质地经侵蚀后凹下,使得较硬的结核露出地表,接着再经风与海浪侵蚀,形成饱经风霜的粗糙外表。姜石表面纵横交错的纹路,则是当结核还深埋在地层中时,因地壳挤压所造成的破裂面。这些类似老姜根节的纹路,在地质学上称为「节理」。因粗糙的外表,再加上灰中带黄的色泽,与做菜用的老姜十分相似,所以称做姜石。




这一块姜石酷似鸡腿,故称“鸡腿石”。


       蕈状岩是因为形状似蕈【读作xun,一种蘑菇】而得名。其成因,是因为这种岩石是由两种石质组成,上部的玄武岩质地坚硬,下部的砂质岩相对较软,长期的海水侵蚀冲刷,下部逐渐变细而成。由此,每块岩石的行成过程都有无颈期,粗颈期,细颈期,断头期等几个阶段。这一部分大部分属于无颈期和粗颈期。

蜂窝岩分布在蕈状岩的头部。
无颈期。



粗颈期


冰淇淋石


细颈期,就像一位婀娜多姿的日本艺妓将头发往上盘梳的样子。

        2010年1月20日因地质、风化及侵蚀作用后,顶部崩落一角,却出现鲜明外形,像极年轻的“女王头”,成为野柳地质公园的新地景,引起游客参观热潮。公园为其发起征名海选活动,有人称她为“俏皮公主”,因此也获得最多选票,有望成为新的“女王”。台湾野柳地质公园“女王头”找到了自己的“王后继承人” 。

“溶蚀盘”,通常形成於面积较大的平坦洼地上,因终年蓄积海水,而造成岩体溶蚀现象,宛若外太空的地表,煞是美丽!

一些生物栖息、行走、进食等在沉积物中或表面所遗留之痕迹及对沉积物所造成之扰动称为生痕化石。如“星状生痕化石”、“疣壁蛇形管痕”、“海草痕”以及“逃生构造”等等。如果不是导游指认,我们根本不可能发现。





走向第二区。
       海蚀沟,在野柳岬有许多节理与岬角延伸方向垂直,节理面易受波浪侵蚀而扩大成海蚀沟。在风景区范围中有许多小桥是為了跨越这些海蚀沟所设置的。


小一点海蚀沟。

       台湾石(左)和海南岛石(右)。台湾石是位于第一座海蚀沟桥旁的特殊地景,由于差异侵蚀作用影响下,雕刻出状似台湾岛的奇岩异石。台湾石不但形状上跟台湾岛相似,连中央山脉的位置也相当神似呢!



      在野柳风景区内立着一座铜像,是一位舍己救人的英雄,他叫林添祯。

       故事发生在1964年,风景区管理所尚未成立,属开放性,当时林添祯是在风景区里卖凉水的小贩,那天有几个华侨观光学生在岸边照相,其中有一名不慎失足掉落海中。在旁的林添祯,奋勇下水救人;经过一番抢救及岸上人员的协助,终于把落水的人救起,但林添祯却被大浪冲打到暗礁,因而丧命。事迹写进教课书,并盖了一栋楼,命名为“添祯楼”让后人敬仰、纪念。

第二区,女王头有许多人排队照相。实在找不到好机会。


      女王头——台湾旅游业的一张名片,蕈状石是野柳最具代表性的地形景观,尤其是“女王头”雍容尊贵的形态,早已成为野柳地质公园的象征。女王头本身就是一个蕈状石,形成原因和其他蕈状石大致相同。由于它的颈子修长、脸部线条优美,神态像极昂首静坐的尊贵女王,大家才特别称它为“女王头”。科学家们估计,十几年后,女王的脖颈就可能随时断裂。人太多,只拍到女王头的背影。


       仙女鞋,传言是天上的仙女下凡来收妖野柳龟这妖孽后,不小心遗忘在海岸的鞋履。属于姜石的一种,形成原因是因为岩层中含有较坚硬的钙质岩块,在这些钙质岩块周边较为松软的岩层,受海水长期淘洗而剥落,加上地层挤压出纵横交错的裂缝,留下了鞋子的造型。

       地球石,壶穴是在河流上游经常浮现的一种地理特征。由于雨水令河水流量增加,带动上游的石块向下游流动,当石块遇上河床上的岩石凹处无奈前进时,会被水流带动而打转,经历长时间后将障碍磨穿,构成一圆形孔洞,称为壶穴。


       烛火台和花生石。位于仙女鞋的左方,岩层中形状特殊的结核,经过海水侵蚀后,而突出于海边,由于其外型如同花生,故被称为花生石。

       象石,象石相传天兵天将乘座一隻巨象,来到野柳参加女王的寿宴,而天兵天将却醉倒在地,形成了野柳的蕈状石林,大象再也得不到将官们的回庭命令,只好在海岸边一直等下去了。象石是海底生物胶结紧实的岩层,加上穿孔贝的痕跡,形成生动的脸部表情。


炭烤鸡腿,也是一种薑石。

      猪八戒是一个形状特殊的姜石,由于形状酷似猪的头部,故被称为猪八戒。面对猪八戒的左方,有一颗姜石,像一只小乌龟趴在海岸边。


测速台,中国造船公司为了测速货轮的时速而制造的。


龙头石
为一侧状似龙头的奇特蕈状岩。来到野柳地质公园,当然要向龙王请安,请龙王保佑诸事平安顺利。


另一侧状似小狗头。不觉得象,也许是我拍摄的角度不对。


       金刚石,从第二区的测速台方向看来像一只大金刚蹲坐在地上向龙王请安。

走近时却像两只小狗相吻的奇岩。

       菠萝面包,在金刚石后方靠近海边的方向,有个形状相当特殊的结核。在这颗结核的上方,因具有数组交错的节理发育,乍看之下还蛮像菠萝面包的呢。较坚硬的岩石受两组节理切割,再因差异侵蚀作用而构成的特殊景观。海岸受波浪侵蚀而形成了一块块类似豆腐外型的岩块。


       于龙头石前方水池中的岩石,状似狮子头,故称狮头石,曾有位新加坡的导游戏称鱼尾狮身像怎么跑到野柳来了。

       野柳的海相砂岩中蕴藏着丰富的海胆化石,地表上呈扁平状的海胆化石俗称沙钱,一个完整海胆表面有五瓣花纹,每个瓣的外侧成梳齿状,上有足孔。海胆化石原为白色,经水中的氧化铁浸染后成红褐色。露出地面的海胆化石,大部分残缺不全,仅有小部分保存非常完整。





        大寮层砂岩大约形成於2000万年前的浅海环境,水深约10至20公尺。当时海床上住著许多生物,在砂岩中留下丰富的生痕化石。当时的环境与现在一样,当夏季颱风季节来临,浅海海床会受强劲海浪的扰动,造成海底生物大规模死亡,死亡后的遗骸被海流搬运至某处沉积,便形成一层层富集生物遗骸的砂层。野柳砂岩中会出现一层层含有海胆化石的砂岩,就是颱风时在海床上堆积的“海胆坟场”。




        第三景区的标志是玛伶鸟石。这是一块位于第三区海蚀平台入口附近的一块风化石,形似一只回首远眺的巨大鸟兽。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艘荷兰帆船曾于野柳外海发生船难,漂流至野柳情人洞(一海蚀洞)前方海湾,当时船员都已罹难,而船上的小鸟停在石头头仍一直呼救,至死不肯离去,故以其名(marine bird,航海的鸟)而命之。


      林投——常绿灌木,高可达5米,叶子部分呈长披针形,能耐湿、耐盐及风風沙,因此,是海边常见的防风植物。


       第三区是野柳另一侧的海蚀平台,比第二区狭窄,平台一侧紧贴峭壁,另一侧底下则是急涌的海浪。
       单面山,是堆积的岩层受到造山运动的推挤,弯曲拱起,露出水面,形成一面平缓、一面陡峭的山形。走在通往单面山的阶梯上,往左边海面俯看,可见一列由大而小排列、经海浪切割整齐的豆腐岩,整齐的平铺在海崖崖角,这是岩层受到挤压,形成分明的纵横节理,海水再沿着节理侵蚀切割而形成。


豆腐岩

       因为旅游团几乎没人上来,所以与热闹拥挤的第一区与第二区相比,这里显得格外幽静;再加上居高望远,视野开阔,漫步穿行在林间的观鸟步道中,别是一番自在。野柳海岬的单面山,是候鸟们南迁到达台湾的第一站,也是北返时最后一个可以歇脚的地点之一。每年南迁北返之际,尤其是3月、4月与10月,是观赏过境鸟类不可错过的地点。根据历年来的统计,野柳岬上面已经发现了八十几种的鸟类,除了少数是当地的留鸟之外,大部份都是迁徒性的候鸟,其中以白眉巫、黄喉巫、戴胜、授带鸟、黄眉柳莺、乌灰鹤、黑鸫等稀有鸟类,为“鸟人”们所津津乐道。可惜,与鸟无缘,一只也没看见!


       在单面山上遇到一位观鸟者,闲聊之余,热心向我推荐了 一条游览路线:从单面山的背风面下山,即可抵达第三区的海蚀平台(海浪不停地掏刷海崖,时间一久,海崖逐渐崩退,形成与海平面近乎同高度的平坦岩台,这种地形就称为海蚀平台),这是野柳地质公园内重要的生态保育护区,只有少数的矶钓爱好者涉足其间。

       海蚀崖是海岸受波浪侵蚀而形成的陡高海崖。海崖下方近海水面的地方因为波浪侵蚀作用强,常会使得崖壁上被挖蚀成一凹壁。因此,由海蚀凹壁的位置通常可推测海平面所在的位置;若依崖壁上有一垂直系列的凹壁,则可推估各时期不同海水面的位置,看出海水面的升降情形。


       海蚀凹壁再继续发育便可能形成深入海崖的洞穴.情人洞便是一大规模的海蚀洞。 
       海浪日夜不停的冲刷海崖,使得凹壁、凹洞继续发育.凹壁上方的崖壁可能会失去支撑而崩落,因此导致海崖的崩退,在海崖下方,便逐渐形成几乎和海平面同高度的平坦岩台,就是海蚀平台。




分布在海蚀崖和海蚀平台上众多的珠石。

风化窗
       在海蚀平台上不时而可见美丽复杂回旋的风化纹,为单调土黄色的平台岩面增添了几许细腻的色彩。




二十四孝山,太远了,时间来不及,没上去。


       行至岬角尖端,即为白色的野柳灯塔, 流线造型像烛台的野柳灯塔,甚为突出美观,曾获国际灯塔界好评。

       在此展望海天一色,最是令人心旷神怡;除了地质景观,亦可遥望远处的基隆港。


       最后,附游览图。感谢这张图,让我按图索骥,找到大部分景点,而且公园在普及地质知识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学会了不少地质名词。不愧为最美的海岸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