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节课呀,咱们讲了斑、疹的形态,和它形成的机理。下面进一步分析一下,斑、疹出现的临床意义。 斑和疹的出现总归不是好现象,它说明病情重,说明热邪深入营分、血分了。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在热性病里头能够出现斑、疹也不是坏事, 为什么呢?它说明,营分和血分的热邪它有外来的出路,是热邪在找出路。 所以在以斑、发疹之前,要透没透之际,往往出现高热、烦躁、口渴、舌绛、苔黄、脉数,这种里热憋在里面,发泄不出来,出现一派高热的表现。 而斑、疹出来之后,往往热象就减轻了。你比如说,发斑、发疹之前。发斑之前,头脑昏闷不清,有昏闷的表现,甚至于出来耳聋。唉,当斑发出来之后,轻了;发疹之前,胸闷、咳嗽,疹发出来之后呢?咳嗽、胸闷都减轻了。说明,通过发斑、发疹,热邪有了出路。因为它发在体表啊,邪出来了,热也就泄出来了。或者是丘疹出来了,热也有了外达的出路了。总归说明邪热是在向外发,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发斑、发疹它也是透热的一种出路。 那么斑、疹出来之后,它的预后怎么样呢?当然也有斑、疹出来之后病情减轻的,也有的出来之后病情并不减轻,甚至于越来越重。 那么就应该从各方面去观察。怎么观察?古人总结出来的经验: 一个是观察它的色泽。色,是颜色。泽,是光泽。颜色怎么样?有没有光泽?这是一方面。 再一个方面,(观察)它的形态。是紧还是松? 再一个方面,观察它的疏和密。是稀疏啊?还是特别致密; 另一方面,需要和全身的症状结合起来,综合分析。 下面我们先看观察色泽。红活荣润为顺。所谓红活荣润,就是指颜色鲜红而有光泽,很润泽,不干枯。润,是指不干枯。活,是指活泛,不紧。这为顺证。说明血液的运行还流畅,热邪出来了,热邪外达了。这是好现象,是顺证。 色艳红如胭脂。呈胭脂色,很鲜艳。说明血热炽盛,说明热重。 紫赤如鸡冠花,为热毒深重。发紫,热毒深重。为什么呀?伤血中的津液严重了。血中的津液损伤得严重,血液浓缩了,它就紫。说明热毒重,阴伤也重。 色黑,为热毒极盛,最为凶险。出黑斑,血都成了黑色的了,那里面还有水吗?所以最重。但是如果黑而又有光泽,虽然热毒盛,阴伤重,但是它还有希望,因为它还有光泽,说明还有生机。 如果黑而隐隐,四旁赤色。隐隐约约地发黑,四边还是红的,这是说明火郁内伏,热邪郁在里面,但是气血还能流通。这个时候如果用大剂清凉透发,比方说清瘟败毒饮这一类的方剂,还有希望。 如果黑而晦暗。又黑又没有光泽,像煤烟一样,那就说明元气衰败,热毒锢结,也就是说血中的津液大量消耗,血液完全凝聚了,不流动了,像这种最为难治,预后不好。 总之,不管是斑还是疹,颜色越深病情越重。颜色越深,说明血中津液消耗得越重,所以病情就重。 雷少逸有一个总结,他说:“红轻、紫重、黑危”,这句话高度概括,红色病情轻,紫色加重,到黑色最危险。那就说明邪气盛而津液伤的程度越来越严重。 这是从颜色和光泽来看。总归为颜色越红越好,越深越不好;有光泽好,没有光泽不好。 从形态上看。斑、疹的病态和病情的轻、重预后关系很大。余师愚在他的《疫疹一得》里面说,“苟能细心审量,神明于松浮、紧束之间,决生死于临症之顷”。就是说,作为医生,你要细心观察斑、疹的形态,是松还是紧?所谓松浮,就是在皮肤表面,用手一摸呀,它有松动感,能动,很活泛。所谓紧束,就是用手捏不动,有根,像扎了根一样,很死,它就重。 一般来说,斑、疹松浮洋溢,如洒于皮面者,为邪毒外泄,预后大多良好,属顺证。很松动,颜色是鲜红的,用手一摸能随着你手而动,不紧,很活泛,像洒在皮面上一样,这个预后好。说明热邪有出路了,津液损伤也不严重。 斑、疹紧束有根,从皮里钻出,“如履透针,如矢贯的”,则系热毒深伏有根,锢结难出之象,预后不好,属逆证。这句话也是余师愚说的。这个斑、疹紧束,像有根一样,有人把它叫作斑丁,像钉子钉的一样,像钉子钉在木头板上一样,拔都拔不动,那说明血液非常的粘稠,凝聚得非常的厉害。余师愚这句话说,像从皮里头钻出来的一样,“如履透针,如矢贯的”,是什么意思呢?这句话说得很形象啊,就好像咱们纳鞋底儿一样,“履”,是鞋啊,纳鞋底的时候,你拔那针容易拔吗?拿针锥子扎一个眼,再拿大针往里穿绳子,来回纳鞋底。那针很不容易拔,很紧。这儿形容“如矢贯的”,“的”是什么呢?靶子,咱们现在不是打靶吗?就是打靶的那个靶,叫“的”。“矢”是指箭头。像箭往靶上射一样。一个木头板做一个靶子。当!一下射上了,你还拔向出来吗?很不容易拔。就像钉子钉在靶上一样,很紧。像这种情况就说明热毒深伏。由于热毒深伏,就严重地消耗了血中的津液,血液非常的粘稠,凝在那儿了,所以它病情重,预后不好。 甚至于有人形容斑,为“饼塔”,什么意思呢?像咱们烙饼一样,烙出一张来搁在这儿,烙出一张来搁在这儿,这饼一层一层往上摞。斑如果是这样,那更危重,为什么呢?说明它那个出血反复不止,出了一层形成了,又出了一层,又出了一层,像烙饼一样,一层一层往上摞,反复出血不止,你血根本就没有止住啊,热邪还在消耗血液,还在出血,既耗血又动血,血液损伤非常严重。这种情况都属于危象。 这是从形态上来看。另外从它的分布的疏密来看。 斑、疹分布的疏密,可以反映热邪的轻重。如果说斑或者疹分布得稀疏均匀,这说明热邪轻浅,一般预后良好。出得很少而且是均匀分布,说明不严重。如果稠密融合成片,斑斑如锦文,一大片,是热毒深重,预后不良。所以叶天士说,“宜见而不宜见多”,简单地说就是见不宜多,出斑、疹并不见得坏,因为斑、疹能发出来,说明热邪有出路,但是发多了,那就严重了。所以见不宜多。 除了注意斑、疹本身的色泽、形态、疏密之外,还要结合全身的症状来考虑。结合全身的症状考虑有助于正确地辨证。如果斑、疹透发以后热势降低,比如说原来40℃,发斑了以后降到39℃、38℃,神清气爽,神志清楚,人也觉得舒服。这说明通过发斑、发疹热邪有出路了,外达了,外解里和,邪气向外解了,里面脏腑就安和了,这是好现象。 如果斑出而热不解,发出来还是40℃,甚至还升高,或者是甫出即没,刚露个头要出吧,它不往外发了,又回去了。这说明正气衰败,没有力量托邪。斑、疹能够出来是说明你正气充足,能把热邪往外拱。如果是刚露个头又回去了,说明正气不足,托不出来,它没有力量把热邪向外发散。或者是神志昏愦,人深昏迷,肢厥、脉伏。四肢厥冷,脉搏摸不着了。这都说明热毒内闭,正气不支,正气衰败,预后都不好。 总的来说,结合临床全面观察,有助于我们对斑、疹的诊断,判断预后。 下面还要说明一个问题,治疗。治疗,当然咱们后面要讲,这个地方也应该提一提。 简单地说,斑宜清化,应该用清化法。所谓清华,就是清热凉血化斑,用叶天士的话说,就是“凉血散血”。因为斑是瘀在皮下的瘀血,已经从经脉里出来了,瘀在皮下了,所以治疗呢,它是血热造成的,应该凉血,然后应该消散瘀血。至于怎么散?既要养阴又要活血,通过养阴来释稀血液,使它具有流动性,再加上活血的药一推动,使它消散。这个问题咱们在春温病里边再讲,以犀角地黄汤为代表方剂。凉血散血法,把斑化开,就是把瘀血化开。 疹不是血管外的瘀血,它是经脉内的充血,所以它的治法就不一样了,要用透发的方法,应该用透热外达的方法,使营分的热、卫分的邪向外透,这个治疗呢,就应该用辛凉轻解法,就不能凉血了,用辛凉的药,质地轻的药,向外透邪,使邪气外透。 它们俩的治法不一样,这个(斑)是清热凉血散血;这个(疹)是辛凉轻解透邪外达。斑不能透,斑不能用透法。所以古人也总结出来了,“斑宜清化,勿宜提透”,不应该用升提透发。这个“提”是指升提。“发”是指透发。不能用升提透发的药。为什么?因为它是血热导致的出血,你越用升提的药,越用透发的药,它出血越多。古代有人这么用,有人用升麻、柴胡、葛根这一类的升提透发的药,这种方法是错误的,所以吴鞠通就反复强调,斑、疹不能升提,不能透发。疹,应该是用透发的药,而不能用补气的药,不能补,一补就把邪气给补住了,反而透不出去了。吴鞠通讲,升麻、柴胡、葛根、当归、三春柳、白芷,这一类的药,一概不能用。为什么呢?这一类升提透发的药用了以后,它动血,它鼓动血液,使血液上行。本来它(邪气)向体表透发是正常现象,它从体表出去,不管是斑还是疹,都说明它是在找出路,邪气要从外走。你用这一类的药,使它往上升,(病人会出现),呛咳、神昏或者是抽搐。因为你把邪气给提到上面来了,它本来要往外走,你给它引到上面来了,所以出现了一系列的坏病。这个原则大家一定要掌握。, 再有一种情况,斑和疹一起出现。这一堆点里头有斑有疹,这一种情况临床上有没有?这种情况临床上有吗?斑和疹一起出现,都是小点,有的是斑,有的是疹,你怎么鉴别?这种情况怎么办? 夹斑带疹的原因。应该说,它先是发疹,然后就发斑,由疹发展到斑。为什么呢?刚才咱们讲了,疹形成的病机是卫、营同病。太阴的风热邪气在卫分没有解,又窜入营分了,营分的热往外逼,太阴的热往里挤,内外夹攻,把血挤在那儿了,毛细血管充血了,没有回路啊,它既没有出路又没有回路,只好挤在那儿了。如果说卫分热不解,入了气分;营分热不解,入了血分,这不就是气血两燔吗?这不由疹变成斑了吗?毛细血管充血,时间长了以后,血管会不会破?破了以后照样出血,出了就是斑。所以疹和斑病因不一样,病机不一样,但是疹可以变成斑,疹继续发展可以变成斑。斑能回去变成疹吗?斑不可能变成疹,但疹可以变成斑。就是说呀,毛细血管充血时间长了以后缺氧,缺氧以后毛细血管通透性就增强。通透性增强血浆就开始渗出,然后大细胞往外渗,渗,渗,就出来了。所以发疹的病人,初起是毛细血管充血,时间长了以后通透性一增强,就可以导致出血,疹就变成斑了。 在初起的时候疹和斑可以同时出现,怎么鉴别?都是小红点,高出皮肤的是疹,不高出皮肤的是斑。看不清,拿手摸摸,这个一按褪色了,这是疹;这个按不褪色,这是斑。 这有什么临床意义呢?由疹向斑发展意味着病情加重,所以这个你要观察。像春温的病人,开始是发疹,然后逐渐就是发斑。这就叫夹斑带疹。 (夹斑带疹)这种情况下怎么治疗?你是透?还是清?到底选择哪个?这要看具体情况,不能一概而论。初起,以疹为主,由疹向斑发展的过程中,还是以透为主,还是给邪气找出路,使它透表而解。可以适当地加一点凉血的药,但是量不要大,太凉了冰住了,邪反而没有出路了。所以这时候仍然以透疹为主。邪气透出去了,有出路了,斑就不出了,它就不出血了。热已经出去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适当地加一点清热凉血的药可以,但是应该以透发的药为主,不能以清为主。大量的寒凉药进去以后,遏阻了气机,反而透不出去了。 如果说,(疹)已经开始融合成片了,斑多了,这个时候以清为主,稍加一点透的药,透热,入营以后也可透热转气嘛,它可以向外透一透。但如果都是出血点,都是斑了,你就不能再透了。这个就根据临床的表现具体地掌握。初起透中兼清。如果斑多了,这个时候就以清为主。 这是总的治斑、治疹,附带地谈一下夹斑带疹的问题。 还应该对照一下的是,我们刚才讲的斑,都是“阳斑”,温病的发斑叫阳斑,为什么?它是热邪造成的,热属阳。 临床上还有一种“阴斑”,阴斑是怎么造成的?是由于脾气虚,气不能摄血,也叫脾不统血。也就是说,血液在经脉里面运行,既要靠气的推动,又要靠气的制约,它也得有约束力呀,你推动着它在血管里流动,它跑了怎么办?所以气对它又有一个约束作用,这就叫气能摄血。因为这个气以中焦后天之气为主,所以叫脾气。(待续)19.4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