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昌硕的老师杨岘,穷其一生好隶书

 灵芝才子 2019-04-11

岘书玩古味,草法写汉碑。

雍容变犀利,豪俊同于隶。

杨岘(1819一1896),字庸斋、见山,号季仇,晚号藐翁,浙江归安(今湖洲)人。他一生好隶书,作风瘦劲矫健,于汉碑无所不窥,名重一时。

杨岘的书法属于北碑派,曾拜师于臧寿恭,精研隶书,对东汉碑碣深有探求,书作多以《礼器碑》、《石门颂》为本旨,在放纵外复运以颤笔,得瘦硬矫健之趣。由于他取法广泛,临习勤奋,因而下笔极其熟练,个人风格也十分显突,在清咸丰,同治时期他的隶书最为突出,影响较大。用笔明快爽畅,用墨多求变化。杨隶用笔方圆兼用,方笔棱削;圆笔轻细,横画粗,竖画细,行笔猛提,留下纤而长的画尾;磔方棱,带有较长的捺脚。撇捺横画的放纵笔势,转折方硬,犹如锋催剑折。撇画重笔上挑,长横一波三折,节奏强烈,气韵生动;点画也极为变化,都不相雷同,且与其它点画非常协调。在运笔上多用疾、涩、振抖之法,讲究笔运曲直提按,顿挫的细微变化,线条内蕴跌宕,富有凝重与拙趣。结构严紧舒展,字形扁方,间架工整,疏密匀称,错落有致,上下呼应。外形风采,内涵充实。

杨隶取法《礼器碑》、《石门颂》等汉碑,并能融入草书笔法,一任舒展开张,极尽聚散分合;用笔跳跃洒脱,缓急适度,撇捺左右伸展,波挑飞扬,活泼飘动,神采焕发。这种恣肆放纵,犀利峭拔,笔画顿逗的用笔特点,必欲尽兴而后可,注重书写时内在情感,情绪的表达,尽情张扬个人风格。将汉碑的雍容静穆,端庄典雅转变成一种纵逸飘动,豪放旷达的意象,极具神采和文人书法之写意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