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伤寒服了汤药,导致下利不止,这个汤药肯定不是发汗药,是下药,这种方法是错误的治法,导致病人下利、心下痞硬。又服了泻心汤。服泻心汤“已”,即下利的症状好了,停止了,但可能有点其它的症状,如心下痞等,医生又用了下法,又导致了利不止。也就是下之后又下,下利不止的症状会更严重,医生认为下利严重可能是里虚寒,给病人理中焦,理中焦的药没效果,导致“利益甚”。而病人实际是病在下焦了,相当于大肠滑脱,这时候再理中焦,即健脾利湿去水的方子是不行的。这时候需要用收涩之剂,所以用了赤石脂禹余粮汤。赤石脂禹余粮是强力的收涩剂,收涩的力量特别强,用这个方子,一定不能有邪热在里,有邪热在里,用强力的收涩药,邪热不能排出,就容易辩证多端了。 赤石脂禹余粮汤方:赤石脂一斤(碎) 太一禹余粮一斤(碎)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现在用这个药,剂量要用到30-50克,这个药止泻的作用非常强,一般吃一、二次下利就止住了。止住后有复发的,即“复不止者”,则利小便,比如茯苓、白术之类的要。 160、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这一条跟第67条类似,疑似王叔和编次的时候存在错简。这一条伤寒病用了吐法、下法,再给病人发汗,大汗亡阳,导致病人虚烦、脉甚微,再发展到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等症状,本质是脾虚,水气夹杂造成的。眩冒可以理解成头晕,血虚,有水湿积聚一般都会眩冒。经脉动惕类似前面讲的筋惕肉瞤,就是肌肉、皮肤跳。时间久了,没有去水利湿,就形成萎证,即手脚无力,卧床不能起,类似现代的肌无力,主要的治疗思路是去水利湿,适用苓桂朮甘汤。 161、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这一条从症状相关性上来看,跟160条是连贯的。伤寒发汗后,有吐、下等症状,也治好了。还有心下痞硬,噫气不除,是指打嗝打个不停,不能忍受的症状,这种症状是肝邪犯胃造成的,用镇肝息风的药来治疗。矿物药都具有重镇,降摄的作用,代赭石是矿物药,关于使用旋覆花,有句俗语:诸花皆升,旋覆花独降。旋覆花、代赭石主要针对噫气不除,其它的药跟泻心汤没什么区别,可见其它味药是针对心下痞硬的。旋覆花、代赭石味苦寒,有泻下的作用,不适宜大便稀软的病人,适宜大便干的人。如果病人大便稀,但病人打嗝感觉舒服,适用外台茯苓饮。 旋覆代赭汤方:旋覆花三两 人参二两 生姜五两 代赭一两 甘草三两(炙)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