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个清明

 胡云琦 2019-04-11
 
文/内蒙古·胡云琦

        有多少守旧凡俗,成习于我们的非懂;蠢笨因袭且又伴随盲从或愚孝、为何会影响我们的一生?!
        我们从孩提记事的年龄开始,在长辈呵护与引领的暖春中度过一个又一个清明,这样的日子,在有意与无意的模仿中渐增,直至终老,我们甚至不曾追问过清明大节的去脉来龙。
        芸芸众生,太多人对“清明”的印象认知、无外乎烧纸祭祖,祭已故父母。其内含的寓意,大致可划分为两种,一、借火传情、寄哀思于烧纸,在焚烧中默颂亡灵,告知他们收“钱”。二、恳请先人之灵福佑、或健康、或发达或驱凶......
        清明,以烧纸钱为重中之重的人,可能从未思考过他们发出的这种“红包”,他们敬爱的逝者能不能拆开,怎么使用?
        其实,关于烧纸的传闻,故事的起因具有极大的虚伪与欺骗性。
看下面这则短文,你会惊觉烧纸劣习的创立,不过是另有图谋者对孝心追悼人的愚弄。
        据说,东汉年间、蔡伦发明了更先进的造纸术,因为纸质的提高,更加适用,从而得到认可和广泛推行。当时,蔡伦已得皇家重用。
        对造纸术略懂皮毛的蔡伦兄嫂得到消息后,决定模仿蔡伦造纸,利用蔡伦的大名经营纸张生意。可惜,因为不得要领,他们造出的纸张粗糙难卖,堆积发霉,异味满屋。只好焚烧处理。那么多废纸,燃烧中肯定要产生灰烬,在家中烧纸不但不妥,还易引发火灾;烧毁房屋。为此,蔡伦兄嫂整天愁眉不展,忽有一日,蔡伦的嫂子突然想到田间坟头倒是一个烧纸的好地方。于是,她就叫上丈夫蔡莫一起把造出的废纸拿到坟头去烧。
       这二人的做法引起了路人好奇,有好事者便上前打听因由;问他们为什么烧纸?因为当时蔡伦的哥哥蔡莫心情正烦,所以就没好气地怒斥对方道:这是纸吗?这不是钱吗?他的言外之意是说:这些纸都是他花银子造出来的,虽然作废了,但是烧起来就像烧钱一样心疼啊!
       路人听了不觉一愣,心想:明明是纸,怎么能说是钱呢?更何况蔡莫的口吻让他倍觉尴尬,满脸通红。大有不满之态。
       蔡伦的嫂子见状,很怕那位路人再说下去会于蔡莫打起来。赶紧上前给丈夫打圆场,骗那个人说:这些专用的烧纸,是蔡伦从朝中托人送来的,到了冥界,就可以变成真钱了。
       路人一听他们是蔡伦的兄嫂,不觉肃然起敬;再听他们烧纸的做法,原来是在表一片孝心,就更加暗暗敬佩,他想:难怪人家兄弟能做大官呀,原来是有神灵在天福佑!这么好的事,自己为什么不能做呢?想到这里,他当即就从蔡莫夫妇手中买了纸张,决定效仿。消息不胫而走,一传十、十传百;到蔡莫家中买纸的人越来越多,意外发财,致使蔡莫窃喜;他造的破纸再也不愁销路了。

另传:
       从前,有位秀才,家里很穷,母亲去世后一时拿不出钱买棺材,只好把尸体停放在家中。乡邻见后问他:为什么不为逝母下葬,他无颜说没钱葬母,就说:“舍不得母亲离开,想留她在家里,多陪几天,尽尽孝心。乡邻被他的孝心感动。自发相助、帮他安葬了母亲,事情传开后,人们纷纷效仿,亲人过世后,都尽量把尸体停在家中安放几日。
       有一年盛夏,县令的母亲死了,天气正值炎热,家中不易安放,不放一段时间,又怕百姓说他不孝,思来想去,这县令忽然感到把老母的遗体放到庙里比较好、一来是因为庙大通风;焚香不断而烟雾缭绕。二来还可以让和尚代他守着。于是,他就派人将尸体抬进寺庙,对主持说:“老夫人一生信佛,抬到庙里更好超度。”老和尚终日佛事缠身,没时间看管尸体,便把此事交给了小和尚。小和尚陪着死人过了两天,渐渐发觉死人身上发出的尸臭味越来越重,为了驱散异味,他就抱来一些柴草在房内烧,以此冲淡腐臭气味。稻草烧完了,天还没有亮,小和尚只好再找一些黄纸接着烧。天亮时,师父陪着县令来了,问他烧纸干什么 。吓得小和尚说不出话 ,老和尚忙说:“老爷 ,这不是烧纸,是给老太太往阴间送钱,因为阴间用的钱,全是阳间的纸”。
        县令听后信以为真。从此,人们就开始相信纸钱就是阴间的钱。为了表示对死者的追悼和爱意,人们常常烧纸钱送给亡灵。特别是“清明”这天,烧纸追悼的人越来越多。

 
       读到这里,你是否对燃烧纸钱祭奉逝者的错误做法有了清醒认识?别再自欺欺人了,先人养育我们,无不希望我们长大成人,有所作为,他们死后,乱用脏乱的纸灰以礼祭赠,这样的孝敬,扪心反思,是不是真乃天理不容?死者不能复生,表达亲情、寄托哀思的方式有多种。清明当天,矗立于天安门广场中央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每年都有很多群众自发性地到此为烈士敬献鲜花。他们化无言为行动,来去无声,这种发自内心的祭奠方式,与愚昧低俗的焚烧纸钱相比,显得多么高尚而神圣。
      造一吨纸,需要耗费多少竹、多少棉、多少布、多少麻、多少木,需要耗费多少工时、水电?
      如此来之不易的纸,做出来只是为了烧掉;这不是心理扭曲、那又是什么心态?
      古人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以诗歌的方式告诫我们生活不易,是祖先的含辛茹苦,养大了后人。示以勤俭,杜绝浪费。
      中华文明从起源到诸子百家,从神话传说到符号图腾,从励精图治到盛世繁荣。源远流长,璀璨纵横。
       国家情怀与兴邦大计需要每个公民对天地人和的基本尊重。
       《礼记·乐记》中说:“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是什么样的物象,可以让我们的心神为之所动?是那些弥漫在空中,污染环境的纸钱残灰吗?
       天地之间,我们的经过无异于匆匆小虫,我辈清明,不应无知地拘泥于前人的布控,敢于批评,才能更好地弘扬和继承。活在当下,我们都应积极地走出清明烧纸的陋习阴影。你知道吗?清明大节、原本是“清明”前十天加后十天的盛大节庆活动。不是一天,也不应是烧一烧纸就可应付而过的事情。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该节日源自上古时代,是逢春之人与天地万物的一场交映互动。在一年的首季投身自然,缅怀祖先,扫墓修葺、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的优良传统,早在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就已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意义在于尊重传统风俗,鼓励扫墓祭奠;以此增进家族成员的往来交流,使亲人之间通过共同的追忆,能够更加和睦地互助互爱。
       清明节本是一场亲近自然、礼敬祖先的人文盛事,清明大节在历史发展中融合了寒食节的禁火、冷食习俗。寒食节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据先秦相关文献记载可知,当时我国北方诸地已有相对严格的禁火制度,从官方到民间都有改火的习俗。由此可见、我们的祖先对自然发展规律的认识多么深刻而用心良苦。清明节后,南北方气候变化开始呈现明显不同趋势,东北黑龙江省、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森林资源储量巨大,一旦风力猛烈升级;地表植被返青缓慢,天干物燥;就极易引发森林大火。所以,先哲在清明之际提倡禁火,真可谓明智之举。
       而今人清明烧纸的恶习,实则是从清明节发展中逐渐增加了上坟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演变而来的。清明节上坟烧纸,与先人的“禁烟火”之举格格不入。这不是发扬传统,是败坏风气。
       有很多人、不但把踏青健身等有益活动摈弃了,而且还非常无知地把清明节的慎终追远意义简单理解为上坟烧纸。这种做法,很明显就是与祖先的期冀背道而驰。如此一来,清明节至,不但不会使人感到身心愉悦;反而会让人担惊受怕。因为每年,出于上坟烧纸引发的火灾事故,都会让消防官兵劳心费力。
       科学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完全杜绝清明烧纸,应该成为国家法令。不要让历史车轮倒退,不要再让清明狼烟四起。
       后缀一首小诗,值此清明戒:
       清明节史远,北方天气干
       家祭勿烧纸,新规废旧篇
       春暖不虚度,亲和胜寒暄
       健身又植树,防火再争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