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胃痛方■

 FyssqzhOk 2019-04-11

刘百明先生自拟一个南方常见胃痛方,符合气阴虚,又夹湿人参谷芽和胃汤。

胃痛,直取胃经的冲阳穴,历兑穴,强刺激,足部胃反射区,腹腔神经丛用补法。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咳嗽胃痛
法罗海,黄酒、水酒各半煮-治胃痛

治胃痛方

    主治胃神经痉挛作痛因忿怒易发者。
    甘松60克,香附90克
    共为细末,每服6克,白开水送下。
    按:方中甘松甘温,理气止痛,《开宝本草》谓其“主恶气,卒心腹痛满,下气”。配合香附理气解郁,辛散宣通。作散剂服,则温香行散,力专效速。然辛香伐气,虚痛者忌之。

湿热中阻胃痛方

胃痛在教科书讲的六个证型之外,还有湿热中阻跟气阴两虚,在潮汕这南方地区要引起重视。湿热中阻,用清中汤。气阴两虚,用人参谷芽和胃汤。

吴某,胃痛15年,稍微吃饱,以及难消化的食物,就痛,家里放不少胃药,还屡次求医诊治,均无效。

平常医生的方子,大都是止痛,制酸,清热,疏肝。吴先生看吴某舌红苔黄,大便干结,老是泛酸嘈杂,脉象濡数,这是典型湿热阻滞中焦脾胃,应该清热除湿,通腑降浊。

单治胃还不行,还要把肠道通开,让硬结的大便松软下来。

胃痛

  1寒邪客胃::温胃散寒,行气止痛—香苏散合良附丸(香苏+良)

  2饮食伤胃: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和丸(保和)

  3肝气犯胃: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疏肝)

  4湿热中阻: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清中汤(清中)

  5瘀血停胃:化瘀通络,理气和胃—失笑散合丹参饮(笑+丹)

  6胃阴亏耗: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煎+药草)

  7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芪中)

【胃痛专方:四逆散加减】胃痛是指以上腹部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多由脾胃受损,气血不调所致。其病位在胃,与肝脾密切关系。其基本病机为不通则痛——气机不利,不荣亦痛——营养吸收弱。中医内科学认为,其病因为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所伤、脾胃素弱。

我个人认为其病机为寒热胶结、胃失和降

症状表现:食欲改变、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甚至呕血、腹痛腹胀、便血便秘等

现将余多年运用胃痛专方公布之:用四逆散加减,疗效肯定。

【组成】柴胡10g、白芍12g、枳壳12g、炙甘草10g、焦麦芽48g、炒白术36g、蒲公英36g、红参6g、木蝴蝶6g、浙贝母6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

【方解】方中四逆散疏肝醒脾,用于肝郁脾滞证,切中病机;但用量十分讲究:

1.西安名医王幸福说:
甘草2-4克在药方内起调和作用(本人一般用4g炙甘草);用到5-10g有温胃养心的作用(本人一般用10炙甘草);用到30g以上就类似肾上腺皮质激样作用(本一般咳嗽中用30g生甘草速效)。
甘草五大作用我们不可忽视,甘草生用凉而泻火,主散表邪;炙用温而补中,主脾胃滑泄。不愧为国老之称。

2.襄阳名医樊正阳说:
柴胡少用2-3g可升提清阳,用10g左右可疏肝解脾,再多至30g以上就是解表退热之药(一般感冒发热在38度以上,我用至此量效果速效)。
脾胃居中焦,土秉载万物,脾胃运化受纳升清降浊打破平衡,气机不畅,常累及其它四脏,尤以肝脏为重,严重者不想吃饭——肝气犯胃,胀气较多见。枳壳行气宽胸,消胀除痞。方中甘草芍药汤缓急和胃平肝止痛。所以在治胃痛我柴胡常用10g,炙甘草用10g

炒白术补气健脾,具有升清之功;焦麦芽消食健胃,疏肝解郁;红参补脾和胃;蒲公英为辨病用药,清热解毒,利湿通淋,活血散结,为胃痛之专药;浙贝母为制酸之专药;木蝴蝶疏肝利胆和胃,不可或缺。

全方用药寒热并用,调畅气机,一散一收,一升一降。共奏"寒热并调、疏肝醒脾、调畅气机、健脾和胃、补气活血"之功。

气阴两虚胃痛方

南方因为汗多,容易气阴两虚,所以养气阴的汤药食疗很流行,但气阴产生于脾胃,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不把脾胃调好,补养气阴无益。

云路镇一吴姓老妇,68岁,因为胃痛严重到卧床不起,调治了几个月,身体日渐消瘦,岌岌可危。家人担忧为老人家安排后事。

吴先生老妇面色黄暗,呼吸短没力,身体连转个动作都困难。咽干,口渴,却不能吃东西,胃里满胀又痛,大便却很干。舌红无苔,脉细弱。

这是气阴两虚,用人参谷芽和胃汤加减。

太子参15克,谷芽15克,淮山12克,白术10克。白芍12克,枳壳10克,元胡10克,石斛15克。麦冬15克,蒲公英12克,火麻仁15克,炙甘草4克。

加减调理,胃口日渐好转,一个多月下来,居然痊愈,恢复如常,人家都惊为神奇。

老先生说,凡气阴两虚,胃痛,此方甚验。

但是治慢性病如宰相治国,病去如抽丝,尤其是胃病,七分养三分治,不该吃的粘腻生冷,应该严格控制。

不可令胃中有一顿过饱。七分饱胜调胃剂,食不撑乃健脾方。

像胃痛大都是乱吃乱喝,脾气暴躁,对自己身体的惩罚。

胃痛基本方(附加减)
[组成] 生白芍, 炙甘草,川楝子, 延胡索。
[功效主治]通滞止痛。用于胃脘痛。
[方解] 胃院痛可因致病因素不同,有寒凝、气滞、热郁、湿阻、气虚、血瘀等多种见证,诱发因素亦较为复杂。临床上以上述诸证兼夹者为多见。病机特点往往是寒热虚实,诸证错杂,气滞血瘀,合而致病,使中焦枢机不利,胃气失于通降,滞而为痛,故临床症状突出表现为疼痛。疼痛为标,滞而失于通降为本, .即所谓痛则必滞,滞甚痛愈重。治疗当以通滞止痛为先。于师选用芍药甘草汤,方中白芍柔肝缓肝,炙甘草甘缓调中,二药相伍,缓急止痛。因肝以气为用,柔缓则肝用自调而中气调畅,所谓“治肝即可安胃也”。方中合金铃子散,理气散瘀,行滞止痛。两方合用共奏缓急安胃,行滞止痛之功。再结合辨证,在该方基础上加减治疗。
[加减]
1.气虚胃脘隐痛, 喜按,进食少量则痛缓,倦怠乏力,舌质淡苔白,脉弱。加太子参、党参、炒白术、茯苓、山药、砂仁、广陈皮、黄芪等。
2.阳虚胃痛喜暖喜按,得食则缓,泛逆清水,舌质淡苔白,脉细弱,加黄芪建中汤:痛甚者,可加良附丸以增强散寒止痛之力,若伴腹痛泄泻,加理中汤:若阴寒内盛,脘腹痛剧,呕不能食,痛不可近,手足逆冷,脉象沉伏,加大建中汤;寒甚者可酌加制附子、肉桂等。
3.阴虚胃痛如灼,嘈杂似饥,形瘦食少,口燥便干,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脉细数。酌加甘寒之品,稍加益气、调气之药,如北沙参、石斛、麦冬、乌梅、生地、玉竹、太子参、山药、佛手、玫瑰花等。
4.气滞凡痛发于情志不畅,忧郁恼怒之后,症见胃脘胀闷,攻撑作痛,牵及两胁,嗳气,脉弦者,宜选加郁金、香附、青皮、佛手、木香、陈皮、柴胡等,并注意配伍柔肝酸泄之木瓜、当归等;若气郁化火,痛势急迫,嘈杂反酸,烦躁易怒,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数,加栀子、香附、枳壳、黄连、青皮、蒲公英、黄芩,并稍佐吴茱萸。
5.食滞痞胀而痛,拒按,嗳腐吞酸,舌苔厚腻,脉滑者,加槟榔、炒三仙、莱菔子、枳实、鸡内金;如素体脾胃虚弱,复加食滞者,当消补兼施,选加香砂枳术丸。
6.湿滞腕痛痞闷,恶心泛逆,呕吐涎沫,身重倦怠,舌苔白滑,脉濡者,宜加半夏、陈皮、茯苓、白蔻仁、藿香、苍术、砂仁等,亦可加平胃散。
7.血瘀多为素有胃痛宿疾,症见脘痛如刀割,或如针刺,部位固定,夜间痛甚,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合入丹参饮,或失笑散,或加血竭,如兼有出血者,可加三七、白及、茜草、云南白药等活血止血之品。另外,如兼有外感表证,症见恶寒,身热,头身疼痛者,合香苏饮并加生姜以疏表;吐酸者加煅瓦楞子、乌贼骨:胃虚有热,呃逆呕吐,舌苔薄黄,脉虚数者,加橘皮竹茹汤,并酌加枇杷叶、生姜、清半夏等。
[方源]孙健民,马丽亚。 于慎中治疗 胃脘痛经验、山西中医, 1994, 10(3): 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