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讲座|石安:如何品赏印章-印章概述之印章简史

 石安说 2020-05-23

【前言】2018年3月25日下午,石安在上海浦东盛世天地的“人生趣味研究研”做了一场主题为“如何品赏印章”的讲座。下面摘录整理些这次讲座内容(考虑到篇幅和阅读体验,讲座全文将分篇发布),以飧读者。

本次讲座主要涉及三大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印章概述。谈及中国印章简史和印章发展源流的内容。

第二部分是如何品赏印章。分别从断代、印人与印风、技法(篆法、章法、刀法)、典故渊源、印家评述等角度展开谈如何品赏印章的经验心得。

第三部分是印作评析,分别例举了秦汉时期印作、明清流派印作、现当代印作实例进行评析。

第一部分、印章概述

1、印章简史

我国的印章发展历史总体概括起来是一句话——始于上古,称盛晚周,至汉而极,六朝渐衰,唐宋日下,元始复苏,明清复兴,不息至今。

印章在我国很早就出现了,最早被印章实物考证的年代是商朝,但商之前的夏朝乃至更远古的时期应该就已经有印了。

我们在谈印章发展史时,往往把商周(西周)及之前的时期作为我国印章发展的初期,当时已经掌握了青铜器制造工艺和有了文字流传,青铜文化是我国重要而且非常灿烂的文化阶段,那一阶段的印章也已经有了初步的发展,只是当时不称“印”而称“玺”(这在后面会具体谈到)。到了东周,也就是春秋战国时,印章已经广泛应用在当时各国的经济、政治和军事等领域了。

后来,也就是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后,也以秦小篆取代各国文字而成为全国通用文字,秦小篆的出现对我国印章乃至整个文化的统一和后续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强大的基础,并且制订了印章管理和使用制度,可以说秦对我国印章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于秦朝时间太短,虽然确立了一些印章规范,但很快就被汉取代了。所以秦朝对印章而言,主要是统一文字和印章制度示范之功。

汉朝是印章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时期。汉朝历时四百年,其建立并制订的完备的印章规范和使用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个时期,印章的篆法、章法有了很大的提升并形成标准,比如为适应印章设计出现的缪篆字体的成熟应用,同时汉代铸印和凿印水平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汉代是我们印章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巅峰时期。

汉后是三国魏晋南北朝,这个时期由于政权更迭频繁,各个朝代时间都比较短,社会比较动荡,印章发展上没什么大的革新和作为,基本上是汉印的延续。

到了唐宋,国富民强,经济发达,但此时的社会和文化环境都发生了比较大的改变,比如青铜器不再流行,纸张和绢帛取代竹简封泥等成为文字主要表达和传递介质、印章从绶佩转为匣装等等,文化主体上唐诗宋词书法绘画等逐渐成为文化主体象征,印章式微,官印形制变得相对简单粗糙,缺乏艺术性的九叠文盛行,私印未成为文化的必备组成,这个时期的印章总体乏善可陈,亮点少,唐宋时期的印章发展进入一个低谷期。

元代蒙古南下统一中原,汉人社会地位低下,导致汉人工匠或者文人在政治和社会上难有作为,汉文化根基受损。与此同时,促使他们中的一些人把心思更多花在消遣排忧的文化艺术方面,这个时期元朱文印一枝独秀,带有艺术气息的文人印章(可称之为“篆刻”、“文人篆刻”)初露苗头,推动着印章尤其带有文人气息的私印领域开始活跃和精彩起来,为后来的明清文人篆刻和艺术性印章登上艺术主体舞台做了必要和有力的准备。

进入明朝后,随着文人篆刻尤其文人在石质印章上自篆自刻的流行和普及,文艺范十足的私人印章受到社会青睐,我国印章发展步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正式进入到艺术性印章和文人流派印章的繁盛时期,这个时期的印坛百花齐放,不同流派开始不断涌现出来,印学理念也得到快速发展,印章领域的各种大胆尝试性革新此起彼伏。

清朝则随着大量古印碑刻等文物出土和古文字学(金石学)盛行,篆刻迎来了最绚烂多姿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文人篆刻无论深度还是广度相比明代又更进了一大步,从印学理论到印章实践都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名家辈出,流派争起,精彩纷呈。后人把明清流派印和秦汉印并称为中国印章艺术的两大高峰。

民国以来的近当代,总体上是明清时期文人篆刻灿烂文化的延续,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微创新式的发展,这个时期,印章向两极化发展:官印无论文字还是形式都趋于程式化的统一,篆刻成为书画作品的必要组成部分,篆刻变得更加纯艺术化。在经历十年动乱的短暂伤损,当代篆刻文化正在快速复苏,目前又重新处在一个百花齐放和多元化探索的向上发展的活跃阶段,由于科技进步和世界扁平化,印章的风格和技巧的流传变得容易,相对的印人开宗立派的门槛变得更高更难。

以上是印章简史的概述。下面对不同时期的印章发展情况和特点做些分述。

(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