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帝立国

 选择权还我 2019-04-12

关于白帝公孙述立国之起因经过,之前已有文章做过详细阐述,此文就不再重复了。但鉴于白帝立国历史意义重大,同时历史教训深刻,因此此文将从这两方面略发史论,以怀先祖,以启后人。

自暴秦据蜀以来,巴蜀沦为暴秦汲取机制的重要油田,丰饶秀丽之山川成外族独夫囊中之物。直到西汉覆灭,秦政机器才开始出现严重宕机,历史的窗口从天边隐隐打开,有德有识之士自会了然于胸,窥见历史的裂缝,承接隐秘的召唤。公孙述显然就是在这样的窗口期做出了正确的决断,当王莽覆灭之际,作为蜀郡地方长官的他,于公元25年兵分两路,控制南郑与江州,巴蜀正式复国。此去撰写《蜀王本记》的扬雄去世,仅仅七年。

此后十年,中原板荡。刘秀起于草莽,与中原各势力团伙火并,一时天下大乱,黎民涂炭,惟巴蜀依旧承平,免于凶锋,此皆白帝保境安民呵护族群之功也,仅凭此举的勇气与功德,公孙堪为大蜀之民族英雄。故船山先生在《读通鉴论》中旗帜鲜明地肯定了白帝两点:

一、述非王莽比矣,不得已而姑与周旋以待时,不亦可乎?李业、王皓、王嘉遽以死殉之,过矣。述之初据蜀也,犹未称帝,威亦未淫也;察其割据之雄心,虑相污陷,夫岂无自全之术哉?

二、王莽之乱,法物凋丧,公孙述宾宾然亟修之。其平也,益州传送其瞽师、乐器、葆车、舆辇,汉廷始复西京之盛。于此言之,述未可尽贬也。述之起也非乱贼,其于汉也,抑非若隗嚣之已北面而又叛也。于一隅之地,存礼乐于残缺,备法物以昭等威,李业、费贻、王皓、王嘉,何为视若戎狄乱贼而拒以死邪?

比起后世诸多对白帝的贬损之言,船山先生的理解不仅深明大义,而且要深刻睿智得多。华夏历来正统史论将大一统视为天然合法,反之对地方政权视为僭妄贼寇,而不问一统之主德性如何,亦不管偏安之民身家性命,似乎大一统本身超越了一切价值判断,成为先验之天听、万世之圭臬,实祸诸夏深矣。汹涌之际,白帝立国,德泽蜀人,保存礼乐,愚妄腐儒却视之若戎狄乱贼以死相拒,亦可见其降奴德性,极权之病毒种子历来都靠此辈传染保存,贻害万年。


随着时移世易,刘秀扫平关东,历史格局又在扰乱中渐渐改变。当时立国的窗口期逐渐结束,决断的时刻再次来临,而这一次,公孙述却连续两次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当刘秀之兵峰还在东方之时,谋士荆邯就对蜀国的存亡战略做了深刻阐述,原文比较长,但总结起来无非三点:一是现在天下无主,格局未定,大业可图,有天时之利;二是巴蜀地势险要,西北要冲又有隗嚣归附把守,后方安定,此地利可恃;三是各路群雄均在观望,谁主动谁就会形成引领效应,纲举目张,则人和无忧。可以说荆邯这一番“隆中对”完全不亚于后来诸葛亮与刘备的对话,其对机会窗口的先见之明简直是上帝对公孙述的恩典。但遗憾的是,公孙述听完觉得有道理,到后来还是没有听取。他听取的是他的弟弟公孙况以及家族中人的短视意见,以为不应当空国千里之外,决成败于一举。部下延岑、田戎也多次请兵出战,公孙述始终疑惑不听。

要想保卫文明,必然要主动出击立威,对敌方保持绝对优势,必要时还必须开拓地盘,以作为有事之时的战略缓冲,如此则敌人不敢妄动。如今美国军事力量始终维持第一,战略纵深覆盖整个太平洋,道理即在于此。当此之时,确如荆邯所言,是公孙述打入中原的绝好机会,即使不是夺取天下,至少必须与刘秀东西而治才可保巴蜀长治久安。另一方面,当天下万众观望之时,你不主动,那就是把所有观望的人全部奉送给了对方,刘秀的兵力因此在极短时间内成几何倍数增长。奈何公孙对此不以为意,以为守住巴蜀之地即可万事大吉。“天予不取,必以为灾”,残酷的现实很快就勃然而来。

公元36年,刘秀大司马吴汉、辅威将军臧宫攻破成都,公孙述出战被刺死,蜀军统领延岑向吴汉投降。吴汉先杀了公孙述的妻子,然后把公孙全族所有人都全都杀尽,并把延岑全族也都杀了。又“纵兵大掠”,焚烧公孙述宫室,成都人民被屠戮殆尽,巴蜀彻底沦陷。

在此之前,刘秀曾几次劝降公孙述,让其“三思”,公孙述不为所动。最后一次的劝降写的很直白:“往年诏书频下,开导并示以恩信,不要以来歙、岑彭受害而自疑。现在只要如期归降,就可保证家族完全;假使迷惑不悟,那等于把肉送进虎口,足可痛惜但又有什么办法呢!你的将帅疲倦,吏士们都想回家,不愿意继续屯守下去,诏书手记,不可数得,我是不食言的”。来歙、岑彭是刘秀爱将,进攻巴蜀时被公孙述刺杀,此时刘秀已经说到不要因为杀了我的爱将而担心,只要你投降,这一事情我都不会怪你,可以既往不咎,还可以保全你全部家族。平心而论,两军交战,强势的一方能有此胸怀,亦可谓诚意。但是,公孙述没有听取。这等于又一次“天予不取,必以为灾”!

有一点我们必须明白,历史窗口期是有时间限制的。窗口不会永远关闭,也不会长期打开。大一统就像一个巨大的引力场,引力场的质量源就是中央政府,地方建国就相当于从这个质量源的引力场逃逸。当有一个强势的中央政府之时,这个引力场的引力就很强,逃逸所需的能量就很大。反之,当中央政府很弱甚至崩溃,引力就很弱了,逃逸就非常容易。后来的历史一再验证这一规律,每当王朝溃散,天下则分崩离析;每当王朝初兴,地方政权绝无活路。公孙述在第一次历史窗口打开时表现卓越,直接立国,铸就伟业,也是得益于西汉以及王莽的引力场坍塌了。当第二次天下未定的历史窗口打开时,他只有两个选择,要么主动出击,逼退刘秀以保国;要么就要做好纳土归汉的心理准备,绝不存在第三种选项。但是他的选择,匪夷所思,既不进攻,又不投降,只是兵临城下之时才全力抵抗,结果可想而知。

当政者,必须考虑自身之责任伦理。一家一族一国之身家性命,赖于一身。因自己的误判,全家全族全国被屠戮,纵然大义可嘉,又何以面对万千枯骨?后世史家无一例外全部对公孙述给予了严厉贬斥,除了本身的大一统立场之外,有很大部分原因就是他在第二次窗口期犯的这个错误过于低级。

同样的事我们再对比吴越国王钱镠。钱王在唐末的历史窗口期也是踩对了节奏,复国吴越,战乱之际保境安民,后期与民休息。两浙之地“一剑霜寒十四州”都成钱王领地,几十年经营,成就“钱塘自古繁华”,杭州始有“富甲东南第一州”之盛。但是当历史窗口期结束,北宋肇兴,钱王知道引力场已经不可逃逸,逃逸也就是一段抛物线而已,随即纳土归宋,全族全国得以保全,其后吴越钱门大昌,直至今日都是当世大族,名家硕学辈出,江浙一带钱王祠数处,香火千年至今不绝,不可不谓福报。

公孙述当年复国之前,梦见有神人言“八厶子系,十二为期”。醒来问妻子意见,八厶子系当然就是公孙二字了,但只有十二年的期限,奈何?妻言:“朝闻道,夕死可矣,况十二期乎”?公孙述被彻底说服。到了十二年之时,不知为何公孙没有主动想打破此预言,硬是让这一预言应验了,从立国到灭国,整整十二年。

巴蜀第一次复国,就这样结束了。但是跟后来的许多次复国失败一样,巴蜀的精魂并未随着国灭而消亡,反而在每一次立国之时加持我土,并会在冥冥之中沉吟召唤后世的种子,先人用鲜血换来的教训,后世君子,不可不察。末尾想起阿姨两句话:

“上帝提供选项,人通过选择判决自身”。

“时刻不要忘记,诸神对自我定位错误的凡人,多么残酷无情”。

附录阿姨《水龙吟》词一首:

铜蠡何处斜阳,鸾韶久闭行云度。紫陌题镌,风游雨嬉,空阶数处。过眼苍莽,蓼落秋姿,曾堪一顾。甚梅枝解舞,披芳弄烨,霜天老,鹭影孤。 

一笑依约解语,忆三生,迢递青芜。结庐人杳,残英遗瑟,家山无踞。陇坂西风,长杨荠藜,碧鸡难度。任驿庭新月,宵深犹过,当年骏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