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易医 六经辨证体系的实质 六经证治体系的实质问题长期以来是各位医家争论的焦点,诚如恽铁樵氏在《伤寒论研究》中所说的:““伤寒论第一重要之处为六经,而第一难解之处亦为六经。” 通过古今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六经实质的探索,不断完善充实了《伤寒论》的理论体系,促进了对《伤寒论》的研究进展。 伤寒六经并不等同于经络学说中的那种表里联系的关系。 例如太阴病篇中只字未提手太阴肺经及肺脏的临床症状占了一定的篇幅。 所以说伤寒六经也不是简单的阴阳划分。 祝味菊根据平生研究经络经验所获,创立“以五段代六经”之说,以机体的反应情况为依据,把证侯表现划分为“开始抵抗(太阳)、抵抗不及(少阳)、抵抗太过(阳明)、抵抗不足(太阴、少阴),最后抵抗(厥阴)五个阶段”。 近来也有医家提出过“六经是外感热病的辨证模式”、“六经钤百病”之说。 而目前研究《伤寒论》的学者倾向于把上述诸种说法综合起来,用一句比较确切的话说就是,伤寒六经是从外感疾病的角度出发,假借经络六经之名,代表发病的不同阶段,反映了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功能及病理变化的学说。 就六经诊治体系的适用范围来说,当然也就随着六经实质的重新认识而得到不断扩大。 其六经表里寒热辨证论治概念,不仅适用于伤寒,而且适用于杂病; 脏腑虚实补泻的原理,无可非议既适用于伤寒,也适用于杂病。 清·柯韵伯说:“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论,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 说明在清代就有人已经提出了这一见地,这与现代许多医家的认识是一致的,只是当时没有被广大医家所重视而已。任何一种诊治体系都是根据临床人体内在发病机制而确定的,并没有外感与内伤的限制。 “故本论六经之名,譬犹人之姓名,不可以表示其人之行为品性。” 辨证论治是《伤寒论》的灵魂,而辨六经的目的就是辨病之所在,不论外感病、内伤病,也不论哪一科疾病,只要出现某经主症,就可确诊为某经病,从而随经而治。 如在太阴病篇中,从太阴病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到太阴病本证“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 当温之,宜服四逆辈”,这些症候是脾阳虚弱,寒湿困滞之象,是内伤生冷所致的杂病,怎能说是独为外感呢? 再如少阳病篇中,“口苦、咽干、目眩”为少阳病之主证,也是内伤杂病之常见证。 |
|
来自: als的图书 > 《《伤寒论》大家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