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硬皮病

 玉麒麟1688 2019-04-12

  本病在中医学中无相应病名,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可归属“皮痹”、“风湿痹“等范畴。早在《黄帝内经》中即有“皮癣”的记载,还提到了本病的转归。如《素问·痹论》有“痹入脏者死”的论述。说明本病日久可影响脏腑,甚至导致死亡。隋代《诸病源候论》云:“痹者……其状肌肉顽厚,或肌肉疼痛……由血气虚则受风湿而成此病。”对本病的症候和病因有进一步的认识。宋代吴彦爱在《传信适用方》中形象地描述:“四肢坚如石,以物击似钟磐,日渐瘦恶。”更接近于硬皮病的临床表现。在治疗上,明代《医学入门》提出“初起强硬作痛者,直流风豁痰;沉重者直流湿行气;久病须分气血虚实,痰瘀多少治之”的治疗原则。中医中药秘方网搜集整理

硬皮病系结缔组织的一种弥漫性病变。以皮肤失去弹性而硬化,继而出现萎缩和色素变化为其特点。临床上分局限性和系统性两型。好发干20-50岁之青壮年,以女性多见。本病与自身免疫机制失调有关,其确切病因不明,迄今国内外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

现代中医针灸治疗本病的报道,始见于1959年,60年代以个案为主,自70年代以后,关于硬皮病的临床观察,出现了大量报道,自1975年至1989年,所及文献累计达60余篇(包括个案:验案)。其中不少医家主张用活血化瘀中药治疗本病,认为硬皮病的临床表现有多种瘀血的见证,但若结合临床寒凝血瘀、气滞血瘀、血虚血瘀等不同证型,以温阳通络、疏肝理气、补气生血等法合参,疗效较单纯的活血化瘀法为好。据近十年收集的30余篇资料来看,明确有疗效的共1806例,其中治愈55例,显效638例,有效971例,无效142例,总有效率为92.1%。表明中医药对本病有肯定的效果。

在机理研究方面,做得较多的是有效方药的药理研究,如对活血化瘀中药进行治疗前后末梢循环检查、皮肤病理形态及超微结构观察等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活血化瘀中药能改善微循环。调整结缔组织代谢,使增粗的胶原纤维变细、疏松化,为中医药治疗提供了客观依据。但目前这方面工作仍较局限,如对治疗硬皮病常用的温阳、益气、通络等方药的机理研究尚未开展,有待进一步深入。
 

[病因病机]
综合各地资料,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硬反病的病因与素体阳虚或久病体虚;外邪反复侵袭等有关。肾阳虚衰,股理不密,卫外不固,风寒之邪乘隙侵袭,凝结腠理,痹阻经络,导致营卫不利或气滞血瘀。 

营卫木固,寒凝肌膜硬皮病发于皮肤,肺主皮毛,放系肺卫之疾,乃素体营血不足,卫外不固,风寒之邪乘隙稽留,凝结于肌腠,遂致脉络不通,营卫不和,气营瘀滞,肌肤失荣,皮萎而发硬。  

肾阳虚衰,阴寒内盛肾主藏精,肝气散精,皮肤之精血赖脾胃之供奉,脾胃阳虚即肌肤失荣,又阳虚则寒,阴寒内盛,凝聚肌表,致气血痹阻。气不行血血血失运行之能,内则瘀滞积聚,促使血脉凝涩,外则经脉痹塞,皮肤失其所养则肌味甲错。日久客邪由皮而“人舍于脏腑”,则病涉肺、脾、肝、肾诸脏。中医中药秘方网搜集整理
 

[辨证分型] 
根据古今医家辨证治疗经验,临床分型可综合划分为四型:

1.气血瘀滞关节疼痛;屈伸障碍,少腹胀痛,月经不调,面色灰暗,心烦易怒,胸闷不舒。皮损紫红色暗,硬肿刺痛,皮肤硬化萎缩,指端青紫肿胀。舌质紫暗或瘀斑,苔薄白或少苔,脉弦涩。  

2.脾肾阳虚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性欲减退,纳食不佳,口不渴,大便游,眼睑、面部及手肿胀发紧,局部皮肤硬化,指端苍白或青紫,疼痛阵发。舌暗淡嫩,苔灰滞,脉沉细。  

3.热毒瘀络四千四苦,鲁纳不振,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周身烦热,皮肤暗红,光亮、萎缩,硬肿疼痛,皮报高于皮面,关节疼痛,指端坏疽,皮肤溃烂。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4.寒侵肌肤形寒怕冷,身病肌瘤,面色味白,肢端苍白,皮肤局限性或弥漫性发硬,皮肤光亮肿胀,皮纹消失,毛发脱落,无汗或多汗。关节活动障碍。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弱。

此外,尚有肝郁血瘀、气血不足等证掣报道。但本病各型之间是密切关联并可相互转化,脏腑损害的程度也随病情进退而变化,故临床不可拘泥一证定型,必须灵活辨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