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庸人是什么样的人

 明悟好学 2019-04-13


    庸人到底是怎样的人?是从一个人的外在成就还是从其内在的素质来衡量?比如无所作为的平常之人,在中国往往被称为庸人,这就是从一个人的外在成就来判断。但中国古代又存在隐士文化,一些隐逸之士,隐遁山林,虽然无所作为,但常被称之为高士,这些高士不被视为庸人,所以以有无成就来判断是不是庸人,这个标准在这里就被动摇了。

    从内在素质上说,什么样的人便是庸人了呢?知识多少是标准吗?道德高低是标准吗?糊涂精明是标准吗?这些都可能成为判断庸人的标准,十分混乱。

    孔子曰:“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人,有圣人。审此五者,则治道毕矣。”公曰:“敢问何如,斯可谓之庸人?”孔子曰:“所谓庸人者,心不存慎终之规,口不吐训格之言,不择贤以托其身,不力行以自定。见小暗大,而不知所务;从物如流,不知其所执。此则庸人也。”

    夫子把人分成五等,最高的是圣人,最低的是庸人。孔子衡量庸人的标准主要在道德和社会行为上。

    国人熟悉的一句包含庸人的古语是“庸人自扰”,这里的庸人似乎是指无知、无能之辈。

     所以,在我们的传统中,什么是庸人,判断的标准并不统一,说法也有很大不同。



     近来读弗兰克.富里迪(Frank Furedi)的《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Were have all the intellectuals gone)一书,书中开篇便引了1963年版牛津词典关于庸人(philistine)的解释:“庸人:一个欠缺人文文化的人;一个只对物质和日常事务感兴趣的人。”这令我眼前一亮,立即感觉这是我见到的对“庸人”的最明晰的解释。

    所谓人文文化是指人类哲学、宗教、法律、道德、艺术和政治等各门学科和知识的总称,人文文化直接涉及人类的自身认识,对人类的情感、道德和理智进行观察、分析和批判。说到底,对人文文化的关注是对人类自身价值的关注,不仅要活,还要活的明白一些。因此不关注人文文化,糊里糊涂活着的人,才是庸人。

    按牛津词典的说法,庸人与平常之人或无所作为之人无必然联系。一个人的作为是一个人行为的结果,虽然是要靠个人努力才能成就,但还是要受一些条件的制约,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是也。因此看一个人是不是庸人,不应看其成就或作为,而主要还是应看其人的内在素质。一个无所作为的人,一个平平常常的人,并不一定就是庸人,因为他可能是一个对人文文化充满兴趣,有立场,有想法,有判断力,有鉴赏力,趣味高雅的人。而相反,一个在某方面有所作为的人,也不一定就不是庸人,在他的成就之外,他可能是一个缺乏鉴赏力,趣味庸俗的人。

    庸人与没有知识的人,没有能力的人以及缺乏道德的人都不相同。

    按中国职业层面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划分方法或按所具学历高低的划分方法来界定知识分子,那按照富里迪的说法,知识分子与是不是庸人也没有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知识分子也可能是庸人。因为一个有着大学、乃至更高学历的人,在他所学范围之外,很有可能是一个对人文文化缺乏热爱,趣味索然,只对物质和日常事务感兴趣的人,我甚至见过对其所学专业,也缺乏真知和兴趣的人,他所受的教育可以说是被动的,仅仅是为了就业的需要。其实这种人能否称之为知识分子,是有疑问的。一个知识分子应该是对人文文化有自发关注的人,理想的教育,应该造就理想的人,而不仅授人以知识。这样的教育造就的知识分子应该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一个庸人,可惜,当前的教育并非理想教育,而且似乎渐行渐远。

庸人是什么样的人

    用道德水准来衡量人,可以区分一个人是不是有道德的人,但同样,一个有道德的人与其是不是庸人没有直接的关系,换句话说,一个有较高道德水准的人,也可能是一个庸人,因为他同样可能是一个对人文文化毫无兴趣,只关注日常事物,趣味匮乏的人。当然一个真正的道德高尚的人是不是比较容易引起对人文文化的关注,这也是很值得讨论的问题。因为道德高尚的基础是博爱,而博爱也是人文文化的核心。

    一个不发表个人看法而隐于众的人,或者说一个随大流的人,也不一定就是庸人,这大概不必多说。

    我欣赏并接受牛津词典对庸人的看法,并将随时质问自己,你最近失去了对人文文化的热情了吗?你近来是只关注物质和日常事务了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