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冷成金:人文精神的丧失是当下文人的最大危机

 木柳书屋 2012-04-10
 冷成金:人文精神的丧失是当下文人的最大危机
文化中国-中国网 cul.china.com.cn  时间: 2012-03-22 14:01  责任编辑: 任子鹏
 
冷成金教授
冷成金教授


3月24日,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冷成金将做客本报与省图共同举办的大众讲坛,作关于《论语》的讲座。冷成金是以文化角度评史的学者,是电视剧《苏东坡》的总编剧,还将金庸武侠小说纳入其研究范围。19日冷成金接受本报记者采访,对当下大众文化领域内历史题材、武侠小说创作的不足以及当下的文人精神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读史一定要有道德批判

齐鲁晚报:您的《读史有智慧》《读史有学问》等历史杂谈选择从文化的角度评史,是不是学者的评论尺度更加“自由”了?文化角度评史的独特性在哪儿?

冷成金:从文化角度评史是相对“自由”的。

从文化角度评史就是从历史的本来面目出发,从最大的善和美的文化理想出发,对历史加以审视、评价,揭露假、丑、恶,歌颂真、善、美。但问题在于,当下让人认识什么是文化意义上的假、丑、恶和真、善、美是很困难的,如对于《论语》,当下很多人对其真正的文化合理性并不了解。

齐鲁晚报:您书中曾提到五代时期一个叫冯道的人,他本来是反面人物的典型,但是却被人写文章称为“官场上的楷模”,您批评这篇文章很有害。您也严厉批评当下大众文化领域不少历史题材的作品没有道德。得出这种结论,也是与您坚持从文化角度评史有关系吧。

冷成金:道理很简单。如果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片黑暗,那么这个民族到底是凭借什么走过了漫漫历史长河,经历风风雨雨,走到今天?如果此刻以前全是黑暗,我们拿什么在彼刻开始寻找光明?难道我们的民族是“恶之花”?  

现在的大众文化中关于历史题材的故事只讲细节,只讲如何整人害人,只讲细节和方法,没有甚至排斥道德和价值评判,有的甚至污蔑、诋毁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和道德模范,在事实上形成对负面价值的褒扬和对正面价值的贬损,给人们造成了我们民族的历史一片黑暗,只有自私自利才能“成功”,才“天经地义”的印象。

这种做法授之读者以实施阴谋诡计的具体方法,助长了当下的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道德虚无主义。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古代人讲历史题材故事,却注重道德、价值评判,讴歌忠孝节义,批判自私自利阴险狡诈等负面价值。

当下所谓知识分子

大多已功利化

齐鲁晚报:您的学术研究涉及古代诗词中的“三苏”,您还是电视剧《苏东坡》的总编剧,您把苏轼的精神定义为一种“文士道”精神,就是所谓“不唯书、不唯上、不唯权、不唯私,而是唯民、唯真、唯善、唯美”,而且您也说文人就应该是这样的人。这应该就是我们理解的“文人风骨”吧。那么联系当下,相对于传统文人,当下中国文人需要具备怎样的品质?按照传统文化的标准,怎样的人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文人?

冷成金:著名学者康菲诺认为知识分子有五个特点:“一,对于公共利益的一切问题都抱着深切的关怀。二,这个阶层常自觉有一种负罪感,因此认为国家之事及上述各种问题的解决都是他们个人的责任。三,倾向于把一切政治、社会问题看做道德问题。四,无论在思想或生活上,这个阶层的人都觉得他们有义务对一切问题找出逻辑答案。五,他们深信现状不合理,应当加以改进。”中国古人早就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如孔子多次说“士志于道”等,孟子更认为“无恒产而有恒心者,唯士唯能”。

当然,这是知识分子的理想状态,不能拿来要求每个知识分子,况且今天的所谓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专门化、技术化和功利化,与传统的知识分子概念有很大的差异。但也要看到,这种现代意义上的公民化知识分子有其一定的现实合理性,不能一概否定,这里要强调的是,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在当下丧失得太多了。

文章来源: 齐鲁晚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